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徑——寫好細節描寫(二)

細微之處尤傳神

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徑——寫好細節描寫(二)

所謂“細節描寫”,即對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細微肖像、動作、心理、場景等具體細膩刻畫。細節描寫是豐滿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著名作家李準說:“細節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用上,和已個情節,一場戲擔著同樣作用,正如平常所謂的’於細微處見精神’。”細節描寫猶如點睛之筆,運用得好,往往能收到“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藝術功效。

細節描寫“雖是微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但細節描寫不只是動作的細節描寫,外貌、神態,語言、景物都可寫成細節描寫。要寫好“細節”,關鍵是要把細節描寫寫“細”、寫“真”寫“美”、寫“活、寫“深”。

一、 攝取生活,把細節寫真

---運用好“照機”技巧

照相機攝取鏡頭,一定對景物有所取捨,還得講充攝取角度、遠近、光線,以強化鏡頭真實感和形象感。打動讀者的不是故事,而是精彩的細節描寫。作家趙樹理“細節的作用在於給人以真實感。

範文示例:

她的手好似有魔力,在茶樹叢中穿梭。動作優雅,一摸,一掐,一抬,一放,給人帶來美的視覺享受。她的手在半空中劃過圈圈弧度,整個動作和諧而優美,像是精心演繹的舞蹈。不知不覺中,她的手亦帶上了淡淡茶香,給予我安心的力量

(賞析:對外婆採茶動作細節細膩真實的刻畫,融入情感,給人帶來美視覺享受,帶來審美的愉悅。)

範文示例:

她今天樣子很兇,但當我問起她的頭髮為什麼這樣長的時候,她還是用昨天那樣溫暖而柔和的腔調說:“看來這是上帝給我的懲罰,年輕的時候,我誇耀過這一把馬鬃,到老了,我可詛咒它了。你睡吧!還早著呢!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馬上表示同意,一面編辮子,一面往沙發那邊瞧,母親就在沙發上躺著,臉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麼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聲說!”外祖母說話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鮮花那樣溫柔、鮮豔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裡。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裡,快活地露出堅固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但這面孔卻被鬆軟的鼻子、脹大了的鼻孔和紅鼻尖而給弄壞了。她從一個鑲銀的黑色鼻菸壺裡嗅菸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她內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她的腰彎得幾乎成了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隻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並且柔軟得也像這可愛的動物。

——節選自高爾基《童年》

(賞析:《童年》一方面真實地描寫了阿廖沙的成長過程和他的所見所聞,另一方面,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的本質。外祖母把自己的頭髮長說成是上帝給自己的懲罰,自嘲中滿含著幽默,“我不想睡!”感嘆號昭示著“我”態度的堅決,顯現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無拘無束。“你昨天怎麼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聲點說!”外祖母問話中隱含著輕輕的責備,但更多的是關愛。“外祖母溫柔的話語中,她微笑時,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齒”,有皺紋的面孔“年輕、明朗”;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裡射出發自內心的“永不熄滅、快樂的、溫暖的光芒”。高爾基這些細節的刻畫,讓我們感受到一幅幅溫馨的畫面。)

二、 定格瞬間,讓細節細膩

  • --運用好“放大鏡”的技巧

對震撼人心事件,動人心魄的場景,可將這一場景定格,像電影的慢鏡頭一樣,將人物某一瞬間的動作、表情分解、定格,爾後從各個不同角度一一細膩描寫,從而給讀者以強烈情感震撼力。

範文示例:

我坐在椅子上,雙腳發抖,手也冰涼冰涼的,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動……又有兩位同學上去改答案了,教室裡出奇地安靜。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裡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著。我又把腳伸直了壓了壓,幾次想衝上去,可我能對班裡權威人物的答案提出異議嗎?我再一次在草稿紙上認真地計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麼錯誤了。於是,心一橫,“呼”地站起來,跺跺腳,對著手哈了幾口氣,邁離了座位…… ——摘自《脫下自卑的外衣》

(賞析:原文是“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裡很緊張, 猶豫了很久,終於走上了講臺……”修改後,戰勝自卑的過程就栩栩如生了。)

範文示例:

車出站了,東子在回望中看見父親貼在候車室玻璃窗後,腦袋被窗子框著,像一張拍得不成功的照片,父親把手舉了舉,學電影裡再見的姿勢,很生硬,很難看。父親的手還沒有伸上去,車已經開了,父親的臉就像一個小白點塗在玻璃上,久久地定格在東子的腦海裡。

(賞析:將父親舉手送行動作進行定格,一一放大,刻畫出木訥父親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三、 巧用修辭,將細節寫美

---一運用好“油畫筆”的技巧。

細節描寫中常常濃墨重彩,繪形繪色,靈活地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範文示例:

一個月以來,我又眼見梧桐葉落的光景。樣子真悽慘呢!最初綠色黑暗起來,變成墨綠;後來又由墨綠轉成焦黃;北風一起,它們大驚小怪地鬧將起來,大大的黃葉子便開始辭枝-----起初突然地落脫一兩張來,後來成群地飛下一大批來,好像誰從高樓上丟下來的東西,枝頭漸漸地虛空了,露出樹後面的房屋來,終於只剩下幾根枝頭,回覆了春初的面目。這幾天它們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經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樣子怪可憐的!

—豐子愷《梧桐樹》學生例文

(賞析:這段文字作者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梧桐樹葉不忍落下而有不得不落下的情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範文示例: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群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魯迅《藥》

(賞析:這一細節,是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一群麻木的、不覺悟的人們,在冷漠地觀看劊子手殺害革命者的情景。比喻生動形象,如浮雕一般現於讀者眼前。面對自己的同胞慘遭殺戮,人們卻無動於衷,像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街頭熱鬧似的,令人傷心痛心。作者那強烈的憤懣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熾烈情懷在這一細節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四、類比聯想想象幻覺,把細節寫厚

-----運用好“望遠鏡”技巧

範文示例:

當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學世界裡的時候,他的眼光就會一點點遠離我們,開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麼樣的眼神啊!我曾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見過,那啟蒙先生的眼神是對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後一課》裡見過,韓邁爾先生的眼神是對法蘭西語言的熱愛和崇敬;我曾在《時間簡史》的扉頁上見過,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對科學王國的探索和追求。

(賞析:原文是“老師講課有一個習慣性動作,講著講著,他就會將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只是寫出了人物的特徵,而修改後的語段卻能寫出人物精神的高尚,使人物有了厚度。)

範文示例:

我好像看見滿試卷鮮紅的叉組成一張巨大的網向我捲來,使我不得動彈,不能呼吸。我又彷彿看到了老師滿面的怒容,彷彿聽到了父母悲傷的嘆息聲和旁人的嘲笑聲。

五、點石成金,把細節寫深

----運用好“魔法棒”的技巧

使用魔法棒能夠使人透過細節感受到人物深層的感情世界,用心靈去觀察人物的外貌,用心靈去理解人物的神情,用心靈去諦聽人物的語言,用心靈去洞察人物的心理,才能激起老的情感共鳴。

範文示例:

“抱了咱就得養她啊”男人有些不情願。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裡窮,何況女孩又“不中用”,她並不出聲,只低頭逗著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抬起頭“咱養她,行不?”

“咱家沒錢,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煩蹂地握著雙手。

“沒錢就可以讓娃娃死掉?”女人激動起來。

一個“死”字令男人震撼了。好一會兒,他才喃喃地說:“看這娃挺乖巧,我也心疼,可咱拿什麼養她?我也知道這是條人命,可這年頭,哪都有人扔娃娃,咱總不能都抱了來吧!咱連自己也喂不飽呢。”

(賞析:精彩的人物對話,細膩的心理描寫,惟妙惟肖地展示人物心靈深處矛盾與抉擇,表現貧困夫婦質樸慈善的人格力量。女人的形象尤其突出,迅速披衣走出門外,抱著孩子進屋的動作,“咱養她,行不?”“沒錢就可以讓娃姓死掉?”的人物對話,讓讀者窺見她救助棄嬰的急切心情和熱誠慈愛的美好心靈,也激起了讀者的情感共鳴。)

病文呈現:

花季感悟(三類文)

韓一鳴

我慶幸我在美好的花季遇到一位細心教導我的老師;我慶幸我在美好的花季

遇到一群最好的朋友;我更慶幸在這麼美好的花季感悟到終身難忘的道理……

總會有一些人在青春這段美好的花季,打著叛逆的幌子,去做一些“無法無

天”的事。,沒錯,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打架、喝酒、頂撞老師…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我經常樂此不疲地來了就走,走了再來。學校曾無數次找我的父母,勸我退學,父母總會在被批評時滿臉通紅,低著頭,時不時抬頭向老師討好般的笑,好像犯錯的是他們,而不是我。

(為下文母親對我的教育做鋪墊.)

記得那一次,我在學校與同學們打架,老師給母親打電話,叫她領我回家,母親眼中含著淚水將我領到家中。

她教育我讓我好好改正。不要耍小性子。媽媽直盯著我,逼得我只好說改正,於是,第二天我懷著忐忑的心進入了校園。老師同學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我瑟瑟地坐在座位上。我心裡明白: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懂得母親的心理,不要再耍小性子。

(敘述性的話難以讓讀者的心平復。這裡應是我”感悟道理的由來,但是,未能具體描述,媽媽的教誨只是一帶而過,該詳寫的地方沒有詳寫,內容不具體,缺乏細節描寫,自然就無法體現文章中心了。)

這個道理一直激勵著我,如今,我已經步入初二,我想,在初中這個階段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即使到將來,我也要時刻銘記媽媽的教誨。

(感悟太簡單,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

青春是人生中的花季,幸運的是,我在最美的花季感悟到: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在日後父母是陪我們走下去的人。感謝你們,陪我走過那最叛逆的日子

我很慶幸,我可以在花季感悟許多許多……

(結尾點題,揭示中心。可是上文的敘述太過於平淡,致使結尾顯得無病呻吟了。)

(方法導引: “花季感悟”,重在“感悟”上。當“我”打著叛逆的幌子,去做一些“無法無天”的事的時候,是母親的教育讓“我”得到了啟發和感悟。然而,本文在敘述母親教育“我”這段只是輕描淡寫,簡單敘事,致使文章顯得主次詳略不分,敘述沒有中心,東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更缺乏對母親的生動細緻的描寫,從而導致“我”的“感悟”顯得大而空,內容不充實,造成中心不突出。

1.表現中心的材料一定要佔用最大的篇幅。此文中母親如何教訓自己是自己“感悟”的寄託,所以應詳寫,因為在嚴厲或慈愛的教育方式上,自己受到內心的觸動,所以才有後文的改變。

2.本文中母親在孩子幾次三番找麻煩的情況下,怎會平靜如水?所以一系列的動作語言肯定像風暴一樣襲擊而來。所以要加強人物細節方面的描寫。

3.可以通過側面描述表現情節。比如說我的叛逆可以用老師的憤怒來體現,我的不招人待見可以讓同學們對我的冷淡來襯托;用我的眼淚來襯托母親的教導有方等。)

升格作文:

花季感悟

我慶幸我在美好的花季遇到一位細心教導我的老師;我慶幸我在美好的

花季遇到一群最好的朋友:我更慶幸在這麼美好的花季感悟到終身難忘的道理……

總會有一些人在青春這段美好的花季,打著叛逆的幌子,去做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沒錯,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打架、喝酒、頂撞老師……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學校曾無數次找我的父母,勸我退學,父母總會在被批評時滿臉通紅,低著頭,時不時抬頭向老師討好般的笑,好像犯錯的是他們,而不是我。

記得那一次,我在學校與同學們打架,老師給母親打電話,叫她領我回家,母親眼中含著淚水將我領到家中。

到家中,母親轉過身就給我兩巴掌,向我歇斯底里地喊:“別把父母對你的寬容當作無所謂,你真是太讓我失望了!”

(母親的暴怒的原因是可想而知的,這裡的“兩巴掌”、“歇斯底里”用得非常恰當,和故事情節相吻合。)

儘管她在這之間打過我無數次,但這一次,我感受到了她的絕望。她眼中的紅血絲,雙手緊握的拳頭,不斷顫動的身子,珠子斷了線一般的淚水,都在表明她的隱忍、絕望、傷心還有無盡的失望。

(這一系列的描寫,足以看到母親的絕望。母親的做法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為後文我的改變做了鋪墊。)

我一動不動地看著她,淚水不自覺湧出,她看著我,雙肩顫動絲毫沒有要停的意思,就這樣,時間好像靜止了一般,大約過了五六分鐘,她率先打破沉寂,走向廚房,和鍋碗瓢盆打起了交道。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失望的眼神,打完我後的心疼與無奈都已浮現在我的腦海。

(“我”的反思過程是母親打完“我”之後進行的。順理成章,為後文的改變鋪墊。)

“不,我不能再這樣下去,這樣下去,只會讓父母更加傷心,他們日夜操勞為了我,他們幾乎付出了一切!我不能再打著叛逆的口號繼續傷害我最親近的人了!”我心中想。

就在那一夜,我忽然間長大了…….

(內心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一個道理,頃刻間長大了的感覺也油然而生。)

青春是人生中的花季,幸運的是,我在最美的花季感悟到: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在日後父母是陪我們走下去的人。感謝你們,陪我走過那最叛逆的日子!

我很慶幸,我可以在花季感悟許多許多……

(賞析:文章添加了母親將叛逆的“我”從學校領回來之後的反應:“痛打兩巴掌”“歌斯底裡”的喊,“別把父母對你的寬容當作無所謂,你真是太讓我失望了!”這句話對小作者的心震撼很大。作者思慮再三,感到自己的錯誤,於是決定痛改前非。這個情節的設置,是情節的必須,當自己叛逆到無法無天的時候,任何溫柔的方法都無法改變“我”的時候,順理成章遭到一頓打。只有這一頓打的出現,才會有“我”對此事的感悟。這個情節也正是體現中心的地方,所以運用細節描寫出來,才會讓中心體現得更為完美。內容才更為充實。)

佳作示範:(一)

迷 失 的 責 任

2010年高考全國I卷一考生

“這個小胖子也太沒責任感了。”兒子一進家門便沒頭沒腦地丟下一句話。隨即叮叮噹噹地找水喝。(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水,不是就放在書桌上嗎。”媽媽從廚房裡探出腦袋,看著兒子滿頭大汗的模樣忍不住說道。(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兒子直奔書房裡,拿起杯子,咕嚕咕嚕地喝了個底朝天。滿足地抹了抹嘴角,一屁股坐在沙發上,開心地笑了起來。(動作細節描寫)

媽媽從廚房裡走出來,兩隻手在圍裙上搓了搓,看著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快樂得神采飛揚的樣子,心裡明白小傢伙有事了。(動作細節描寫)

“什麼事呀,把你樂的?”媽媽裝著不經意的樣子。

“沒什麼,就是我把小胖給教訓了。小胖也真沒用,我就那麼輕輕一點,他就倒了,真是好笑。”兒子興奮地跳了起來,還擺了一個超人的姿勢,然後誇張地模仿小胖倒地時的四腳朝天的模樣。(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媽媽臉上浮起了不解的驚訝和無名擔心。(神態細節描寫)

“為什麼?”媽媽覺得自己的血液正在沸騰,她彷彿看到自己的孩子正朝小胖野蠻的揮起拳頭。

“沒什麼,誰叫他沒認真值日。我是值日組長,我不管誰管。”兒子臉上沒有任何不適當的表情,接著說,“媽媽,我累死了。想睡一會。”兒子拖著雙腿,撞進了自己的房間,把媽媽剩在客廳裡。(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年輕的媽媽覺得心裡很難受,她呆呆地坐在客廳。許久,才捋了一下調皮的長髮,站起身,徑直推開兒子房間的木門,走進兒子的房間。(動作細節描寫)

房間的牆壁上貼滿了聖鬥士的卡通畫,書桌上堆放著曾經每天都要玩耍的汽車、坦克、仿真槍等,兒子已經抱著他最喜愛的超人甜甜地入睡了。(場景細節描寫)

這是一個嚮往成為勇士的孩子的房間。

我的確給了他很好的環境,比同齡人,但是不是少了什麼?媽媽環視著兒子的房間,悶悶的想著。媽媽的眼光從牆上的鬥士掃到桌上的玩具,又從兒子緊抱的超人到兒子甜甜的臉,媽媽注意到兒子的臉上有一道被抓的血痕。 突然,她明白了。自己曾經贈送給兒子許多令他自豪的禮物,卻忘了送給他一份為人處世的禮物,那就是“愛的責任”,愛自己,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哪怕犯過錯誤的人……愛所有有生命的生靈。(細節的聯想,揭示出的細節描寫意義,點明題旨。)

媽媽的嘴角揚起一道溫柔的弧線,她知道,愛的責任,雖然不能使兒子的前程如燈火般的輝煌,卻可以讓兒子心靈寬廣,慈善,溫厚。

(賞析:文章從兒子“對值日工作的認真負責”寫起,到媽媽感受到應該教給兒子“愛的責任”結束,兩件事都緊緊扣住話題“責任”來寫,突出了家長“給了兒子良好的環境”,卻沒有把“愛他人”的品德教給兒子的主題。文章用準確的動詞描述人物動作,用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使用照相機技術,很有畫面感,使媽媽這個富有愛心,懂得教育,細心溫和的形象,孩子迷失責任的形象躍然紙上。)

佳作示例:(二)

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

在一聲渺遠卻嘹亮的雞啼中,熟睡的小鎮打了個哈欠,揉揉惺忪的睡眼,漸漸地甦醒過來。小鎮繁忙而又安適的一天開始了。

(賞析:開頭用環境描寫,將小鎮擬人化,形象地表現出“小鎮”的安適。)

我背上書包,躡手躡腳地下樓,生怕吵醒了仍在熟睡中的鄰居們。

樓下阿婆依舊在燒她的煤爐。阿婆用蒲扇輕輕地一扇,那煙啊,就‘倏’地冒了出來,在空中繞出柔曼的弧線,再繞著那棵老歪脖樹盤上三圈,戀戀不捨地散去了。“喲,囡囡,這麼早啊!今天要考試了吧,一定考得好的!”阿婆見到我就笑開了,那滿是皺紋的臉上笑得愈發像綻放的菊花,笑得連袖口、褲管、肘彎都起了皺。“小心點,別嗆著嘍!”阿婆那用了幾十年的蒲扇輕輕一揮,就把煙霧扇離了,我便在清新的空氣中前進。

阿婆的煤爐和蒲扇是一道清新怡人的風景。

遠遠地,我就望見那扇鐵門打開了。那扇斑駁的鐵門是個忠誠的衛土,歲月在它身上毫不留情地刻下痕跡,但它依舊矢志不渝地護衛著居民的安全。看門的老公公坐在歪脖樹下喝茶呢,那個熟悉的紫砂壺該比我年紀都大吧。碧綠碧綠的茶葉轉著圈,跳著柔美輕盈的華爾茲,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公公,今天怎麼愈發早了,天還沒全亮呢!”

“這不是給囡囡開門嘛,囡囡要中考了,公公給來個開門紅!呵呵!”

公公也笑開了,露出了被煙燻黃的牙齒,連口裡的茶都險些笑出來了。

公公的鐵門和茶壺是一道溫馨的風景。

早點鋪的陣陣甜香充斥了整個小巷。早點師傅忙得像個陀螺似的,看到我,卻停了下來:“小姑娘,今天中考是吧,師傅給你準備了中考必備早餐----糕粽!祝你高中頭榜哦!”師傅遞過來早已準備好的早餐,厚實的手板在油膩膩的圍裙上擦了擦,臉上便笑開了,連那憨厚的笑也是亮閃閃的。

我正準備掏錢,師傅叫住了我:“這次算我送的,就算為你考試出一份力了!”說完他便轉身掀開蒸籠,熱氣騰騰的蒸氣衝上屋頂,一股暖流也驀然浸潤我的心田。(賞析:人物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將早點師傅的憨厚、淳樸、善良表現得淋漓盡致。)

早點師傅的憨笑是一道溫暖的風景

一路走來,一路熟悉的風景,我把這閃爍著人性光輝的風景塗抹成一樹自開自謝的桃花,雖沒有耀人的光華,可也自有一種溫暖人心的深意和優雅。

我把這熟悉的地方、溫暖的風景裁剪成美麗的圖畫駐於心間,奔赴茫茫前程也不害怕。

雞啼三聲,小鎮在溫暖的朝暉中,甦醒了。

(賞析:1,構思:作者巧妙地將中考當天早上的三幅熟悉的畫面作為本文的寫作素材,表現出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的主題。每一個鏡頭都運用細節描寫,都是生活場景的慢鏡頭,具體形象展示了三幅不同內涵的風景。有避免了同別的考生題材撞車,又顯得構思精巧、耐人尋味。)

佳作示範:(三)

這也是一種幸福(一考生)

不是每一份愛都許得起“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經受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的生離死別;涸轍之魚,相濡以沫,這也是一種幸福。(類比聯想)

——— 題記

爸是醫生,媽是護士。兩人都在同一所醫院上班,科室僅隔了三層樓,幾乎每天都是一同騎著自行車去上班,又一同回來。

然而我是向來不肯承認他們的愛情或是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

他們的愛情,太平凡,太普通;他們的婚姻,太匆忙,太急迫。這樣的愛情,這樣的婚姻,又怎能擔得起“幸福”這樣一個甜蜜的詞彙呢?

在我看來,要愛,便當如唐玄宗與楊貴妃般“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才是轟轟烈烈的幸福;要愛,便當如焦仲卿與劉蘭芝,“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才是生死與共的幸福;要愛,便當如張愛玲之於胡蘭成,敢愛敢恨,縱然最後揮劍斬情絲,不也有一種曾經愛過而痛徹心扉的幸福嗎?(類比聯想)

然而媽聽完我的話後,笑著拍著我的頭,說“你還太小,不懂什麼叫幸福,媽幸福著呢。”說完她就笑了,笑得似乎那份甜蜜從心裡一直溢了出來,幸福流了滿地。

真的嗎?難道是我自己一直都錯了,一直都不明白他們所謂幸福,那與生離死別、山盟海誓、轟轟烈烈而畫上等號的“幸福”,一直就在他們身邊嗎?我開始尋找,尋找幸福。

我看見媽生病時,爸爸做好了飯菜,坐在媽旁邊,一口一口喂著她,又像哄小孩一樣哄著她吃下藥。媽那本因病而懨懨的臉色在剎那間有了陽光般的燦爛。(細節描寫一)

我看見媽閒來無事時,為爸梳頭,梳著梳著便感嘆:“唉,怎麼這麼多白頭髮了?”爸便回頭一笑:“不都老了嗎?”接著兩人便笑開了,彼此眼中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甜蜜。(細節描寫二)

我看見媽上班回來,說著:“好累啊,還要做飯。”剛剛才喊累躺在沙發上的爸立馬鯉魚打挺般跳起來,說:“我去做!”媽面帶著笑意隨爸進了廚房,一會兒便聽到媽溫柔的呵斥:“你出去,你出去,在這裡幫倒忙。”(細節描寫三)

我還看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耳旁傳來熟悉的旋律。我想我已經明白了,爸和媽的幸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瑣碎的柴米油鹽裡,也在那條他們一起走了二十年的路上。

不是每一份愛都需要“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苦苦追尋;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肝腸寸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也是一種幸福。(類比聯想)

(賞析:文章運用第一人稱,從女兒的視角來觀察、判斷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凸顯出文章的真實感與趣味性。作者善於通過刻畫細節(如喂藥、梳頭、做飯),來表現父母之間的真摯感情,使文章內容具體、形象、生動。而文章題記、中間、結尾的部分通過類比聯想,以對比議論來突出中心:幸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瑣碎的柴米油鹽裡,平平常常,柴米油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種婚姻也是一種幸福。這樣就使父母婚姻幸福的意義更深刻,可比擬世界上任何轟轟烈烈的愛情。這就是類比聯想在細節描寫中運用帶來的效果。)

佳作示範:(四)

“愛”在心口難開

2004年高考廣東卷一考生

喝完最後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親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聲,簽上大名後又繼續埋頭看報了。我嘴唇動了動,想說什麼,但終究還是作罷,反正我也習慣了。收拾好東西,我順手把門帶上,那輕輕的關門聲,彷彿一聲嘆息似的。我頭也不回,大步向學校走去……

其實,我也想他對我笑一笑,說聲“考得不錯”的話……

我跟我父親好像是天生仇人,從小到大,我們的交戰便沒停過。調皮是男孩的天性,每當我闖了禍,他總一聲不吭,掄起皮帶沒命地抽。大概是遺傳了他的執拗,我也不哭,一陣清脆的抽打聲和媽媽的哭喊聲混戰,最終便以“砰”一聲摔門的巨響——我奪門而出告終。

媽媽常跟我說,其實他是愛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樣表達,我要試著和他溝通一下。溝通?我冷笑,和他這種機器怎麼溝通?他甚至對路邊不相識的掃街大嬸笑一笑,卻吝惜地不肯對我展露分毫,他表達“愛”的唯一語言,便是那無止境的皮帶抽響。而我回報他的愛,便是比說話還多次數的摔門聲……

想著想著,便來到了學校。“嘿!”好友神秘地湊過來,“知道今天什麼日子嗎?父親節!”頓時,冰冷的老臉又浮現在腦海,我厭惡地說:“關我什麼事?”“你不對你父親表示點什麼嗎?我昨晚等不及,已經送了,當我對我爸說‘我愛你’的時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興奮地說,然後不由分說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著一瓶二鍋頭和一盒包裝精美的皮帶,我忐忑地回到家裡。送皮帶,真諷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親節,這是送你的禮物。”我不動聲色道。他愣了一下,慢騰騰地拆開了禮物。出乎意料,他沒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嘆了口氣:“今天你媽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壯壯膽。

可怕的寂靜,只有酒杯碰撞聲。兩人都喝得微醺,我望著父親,幽幽地說:“爸爸,我……我……我愛你……”極輕極快地帶過,也不知他聽到沒有,“我沒別的意思,只是你那條皮帶快斷了……”沒等我說完,父親喉嚨裡冒出一句:“今天考試考得不錯……”我的眼頓時熱了。他拿起酒杯,仰頭猛地一倒,眼睛閃閃的,紅了。他慌忙掩飾道:“這酒……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著:“是烈了點……”說罷也舉杯一飲而盡,熱淚,流進了嘴裡……有愛的淚,是甜的……

一聲“我愛你”,化解無數情……

(賞析:本文采用記敘文的寫法,通過對父子關係由隔膜甚至對立到一聲“我愛你”, 的語言表達而溝通了心靈、化解了情感障礙的描述,透過細節小作者感受到人物深層的感情世界,用心靈去觀察父親的外貌,用心靈去理解父親的神情,用心靈去諦聽父親的語言,用心靈去洞察父親的心理,激起內心的情感共鳴。扣緊了話題,又寫出了細節描寫的深意;描述較為真切生動,內容充實,感情真摯,引人共鳴。)

佳作示範:(五)

梔子花情結

靜謐的夜,窗外遊絲般的雨勾起無端思緒。我閉上眼,一絲熟悉的清香在微微潮溼的空氣中盪漾。哦,梔子花又開了嗎?剎那間,我又回憶起那個讓我怦然心動的瞬間……

那是個梔子花開的季節,空氣中浮動著馥郁的香氣。晚上,做完了作業,我揉了揉發酸的眼睛。好累呀,下樓走走吧!

初夏的夜還是稍稍帶點涼意的。我漫無目的地走著,突然眼前出現了兩個熟悉的背影。是爸爸媽媽!

我跟了上去。

爸爸媽媽牽著手,宛如一對熱戀中的情人。我暗暗發笑,想不到爸爸媽媽也風花雪月起來了呢!

“阿嚏!”猛然間,媽媽打了個噴嚏。

爸爸緊張起來,一把脫下身上的外套,趕緊給媽媽披上。“哎呀,怎麼著涼了!”爸爸緊了緊媽媽身上的衣服,又細心地把她額前輕揚的髮絲順到耳後。

“沒事,沒事。對了,這麼涼,孩子也會著涼的!”媽媽有些焦急。

“孩子長大了,該知冷暖了,還是把自己照顧好吧!”爸爸像責怪一個孩子那樣柔聲說道。

我鼻子一酸,是啊,我長大了,可我何曾像爸爸那樣關心過媽媽?

他們繼續走著,忽然停在了一棵梔子樹前。梔子花大朵大朵地開放著,彷彿精靈一般綻放在夜間。

爸爸踮了踮腳,把枝頭那一朵摘下,理理媽媽細碎的頭髮,微笑著輕輕把那朵花兒小心地插在媽媽髮間,那純潔的白色的花朵盛開在烏黑的頭髮上,媽媽像個十八歲的少女那樣微微低下了頭……

那一刻,我怦然心動,剎那間終於明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含義;明白了父母在為兒女操勞時,也有自己的世界;我更懂得了珍惜幸福,懂得了愛的含義。

梔子花飄香的季節裡,重溫那怦然心動的感覺。我也在深思:長大之後,我是否能左手挽媽媽,右手扶爸爸,在梔子樹下,讓那朵梔子花在生命中常開不敗呢?

(賞析:這是一篇充滿愛意的文章。作者藉助由披衣、順發、責怪、插花構成的細節群描寫,使涓涓細流匯成洶湧大潮,猛烈地衝擊著讀者的情感之閘,彈奏出夫妻恩愛的動人心曲。)

名家垂範:(一)

美麗快活的擠奶女 英國 托馬斯·奧夫伯裡

一個村姑,完全不假脂粉來增添顏色,然而顧盼風流,足以使一切膏沐減色。她懂得得一張秀臉並非盛德之飾,因遂置之不顧,一切優點美質在她的身上是那麼處境安詳,幾如悄悄潛入一般,全然不知不識。((對比)賞析:本段文字採用對比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一個少女的美麗淳樸。“盛德之飾”、“取自繭絲的綺羅”與“不假脂粉”、“樸質無華,秀麗天成”作對比,從外貌、服飾的比較中,體現出少女自然、純真的美,也表現出作者的審美價值取向。)

她的裙裾的襯裡(即伊肢體)要比她那服裝的外表更為強勝:雖然她周身不是用取自繭絲的綺羅裝成,但卻樸質無華,秀麗天成。她不曾因早晨遲起而損害容顏身體;自然教導她慵懶貪睡會使靈魂生鏽:因此她每天總是隨著商答克里(即其女主人雄雞也)一同起身,而夜晚則以羊兒入圈之時為其晚鐘。她擠奶時,奶頭經她纖指一捏,彷彿過了甜美的榨機一道,奶也出得更純白可愛,不曾有手套上的脂氣味竄入其中。她收割時,金黃的麥穗應手而倒伏在她的腳下,彷彿甘受其束,甘受其縛。她不待蘭芷香澤而吐氣芳馥,終年散發著六月般的清香,如新積的草堆那樣。(賞析:比擬手法,本段文字採用比擬的修辭手法,用“甜美的榨機”比喻少女的手指,寫出了柔軟、纖細的特徵;收割時麥穗都“甘受其束,甘受其縛”,表現她的美麗讓植物傾倒;用“新積的草堆”來形容她身上的體香,比擬的使用使文章充滿藝術的美感。)

她的手因勞作而變堅,但她的心卻因憐憫而變柔;而當冬日的晚間夜來較早時,她總是歡坐紡機之前,面對令人眩迷的命運的紡車,吟哦一首反抗之曲。她做每件事情都是那麼優美,似乎她天生不會做壞,既然她總是存心把事做好。她的一年所得多花費在下一次的集市之上,而在挑選衣服時,美與不美全在是否體面大方。花園與蜂房便是她的全部醫療與藥物,而她卻活得很長。學寫文章

(賞析:本文以讚美之情為主導,通過擠奶女幾個生活、工作場景的細節描寫,運用對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濃彩重墨,刻畫了一位天真質樸、美麗快樂的村姑形象,寄託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熱愛。選擇多個細節描寫塑造人物的寫法值得借鑑。

細節描寫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至關重要,寫人的認真可以用諸如寫字時的一筆一畫體現,馬虎可以通過反穿衣服體現,整潔可以通過不時的梳頭等細節體現。只要注意觀察,人物任何的性格特徵都可以外化為特有的細節。)

名家垂範:(二)

舊年 張 忌

  我童年時,全家如同候鳥,隨著爸爸的工作調動四處遷徙,沒有定處。可一到年關,一家人必定要回到茶院老家過年。年復一年,成了定式。

媽媽是老師,有寒假。每年春節來臨,我和媽媽總是最先回家的,爸爸則要忙到二十八二十九才能回。媽媽回家後,要和奶奶還有小姑姑一起撣塵,做糖,做各種粉食,忙得很。而我,則一天到晚跟著爺爺。白天,爺爺要去打麻將。印象中,打麻將的地方是一個南貨店,總有孩子。我便在那裡尋別的孩子玩。那時,爺爺抽菸,抽冰葉、鳳凰。印象中,鳳凰煙聞起來最香。爺爺原來是鄉里的幹部,提早退了休,讓爸爸頂班。退休後,爺爺在電影院裡幫忙。放電影時,他就拿著個手電筒進去查票。晚上,我就跟著爺爺去看電影。早上的時候,爺爺會帶著我去電影院打掃。地上遍佈甘蔗皮,瓜子殼。爺爺在下面掃,我則在臺上玩。記憶裡,電影院的窗戶特別少,也特別高。日光從外面照進來,直直的一條,掃起的塵土在光柱裡舞動,異常清晰。

再晚一些,姑姑們的孩子也來了。那時,我們最喜歡玩的是鞭炮。長長的一串拆開,裝在口袋裡,四處扔。埋在沙堆裡,撲的一聲,沙子一動,冒一陣熱氣。扔到河裡,鼓一群白泡,將水炸開。地道里有個大水缸,每天早上,那缸的水面上就會結一層薄薄的冰。一塊冰,我們也可以玩半天。玩得冰化了水,手掌一陣陣發熱,通紅通紅的。

兒時的春節總是熱氣騰騰的,殺雞、殺鴨、做糖、搗年糕。特別是年糕,家家戶戶都要做。我們這裡的冬天,年糕是僅次於米飯的主食。可以放在鐵鍋裡和大頭菜一起燉,也可以清水蒸了,蘸著紅糖吃。更多的吃法是炒,將冬筍切了片,將醃製過的雪裡蕻切成末,一起放在豬油裡翻炒,特別香。搗年糕要用晚粳米,這種米介於早稻和糯米之間。早稻米粗,沒有黏度,糯米太軟,加之產量少,又貴。所以,晚粳米是最適宜製作年糕的。立春前,家家戶戶都會約好,一起去搗年糕的工廠。搗年糕的米需要提前浸泡,要浸泡到能用手碾成末才好。米浸好了,要放在石搗臼裡搗成粉末,再將米粉放到蒸籠裡蒸。對於孩子來說,年糕並不值得期待,米粉出籠的時候才是最為興奮的一刻。那時,我總會站在蒸籠邊,拿著包豆酥糖,伸著脖子等。蒸籠掀開後,熱氣騰騰的米粉被蒸熟,又松又軟,白得讓人動心。我們管這蒸熟的白色米粉叫年糕花,用勺舀一點,拌上豆酥糖。那滋味,無與倫比。

過完年三十,春節裡剩下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拜歲了。按照習俗,正月初一是不拜歲的。初二開始,才正式出動。30多年來,我的春節記憶幾乎都是在拜歲。一包紅糖,一袋幹荔枝,是拜歲時的標準配置。那時的包裹不像現在這麼光鮮,用粗紙,包成斧頭形狀,稱為斧頭包,正面貼一張長方形的紅紙,顯得喜慶。這些包裹從初一送到十五,從這家送到那家,每一家每一戶都如同春節不休的物流公司。那時候,我很不喜歡拜歲,因為交通不便。本地多山,因為道路難行,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去一戶人家往往要一天的時間,有時還要過夜。一個春節下來,比行軍打仗還要辛苦。不像現在,山上打了洞,家家又有車,一天下來,幾腳油門,便可以將親戚走遍,方便得很。

拜歲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外公家。外公家的牛皮糖好吃,將糖水熬開,放入花生末、薑末,攪拌均勻,然後搓成長長的細條,拿刀一小塊一小塊地切開。在嘴裡咬,牙齒粘在一起,如膠似漆。塘地裡埋著糖蔗,跟甘蔗相似。秋天時砍下,在土裡挖一個深坑。將糖蔗埋在土裡,保持住水份。等到春節,就拿著鋤頭,將糖蔗挖出。那是春節裡為數不多的水果。另一樣重要的水果便是桔子。桔子摘來後,大部分賣給了罐頭廠。另一部分,便放在穀倉裡。穀倉乾燥通風,桔子不容易爛。那時的寧海人家,特別是東路方向的,一走進堂前裡,總能聞見一股桔子發酵的味道。

聽老人講,更早的時候,拜歲時還能吃到木頭做的魚。本地靠海,但並不像人們想象的,不缺魚鮮。和水相比,此處更多的是山,所謂七山二水一分田。山裡人家吃不到海鮮,也吃不到河鮮。但過年,又離不開魚。靠山吃山,山裡多木材,出雕花匠人。手巧的人家,便會做一條魚,肥碩動人,放在碗裡,澆上油水蔥花。客人來了,也是知趣,不會真的去動筷。一條魚,從初一擺到十五。再收將起來,等來年的又一個春節。

老人的記憶,我無從體會。就像我的兒子無從體會我的過年記憶一樣。兒子今年7歲,對他來說,春節就是新衣服,吃不完的零食,看不完的動畫片。在他們眼裡,春節是新的,一日新,日日新。以前,想起過年,也覺得是新的。可不知什麼時候起,一想到過年,腦子裡的記憶卻全是舊的。所謂“辭舊迎新”,新還是歡喜去迎的,可那舊卻已經捨不得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