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導語:

北宋的國都開封,稱東京又稱汴京,十分的繁榮。在這繁華的都市裡,有座著名的寺院——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幾經更迭來到了北宋年間,太宗親筆題名“大相國寺”。這裡不僅僅是北宋佛教的中心,更是汴京城的黃金商業區。寺內除了正常佛事外,每月還有五次專門的商品展銷會,即汴京城十分有名的“萬姓交易大會”。每到此時,整個相國寺就遊客爆滿,汴京城內外有錢的富豪都會雲集於此,人山人海幾乎擠都擠不進去......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網上覆原的汴京古城


中國史書向來有“暴秦、強漢、盛唐、弱宋”的說法。宋朝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王朝。他的疆域面積比漢唐都小,長期受到北方蠻族的侵擾。不過在北宋時期,它的經濟一點都不弱,反而十分繁榮。

趙宋建都開封,商品經濟的繁榮超過了前朝。為了促進流通,宋朝廷取消了自漢唐以來的很多禁令。

比如,商品與鋪號不再集中於朝廷制定的官市,居民區與商業區可以混雜。居民被允許自由臨街開店。等於廢除了古老的坊市制。一時之間街上鋪面雲集。同時還取消了宵禁制度,夜晚獲得自由的百姓,可以走出家門在夜間行走做生意。還有就是取消了對集市的行政性限制,大量非法的“草市”、“墟”得到政策上的認可。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繁華的商業街


這些政策無疑空前刺激了工商貿易。開封市內官民雜處、商民混居,三教九流各得其所。於是就出現了由官吏公差、文人學士、大小商販、手工藝人、文藝演員、市井小民等組成了市民階層。有市井氣息的市民社會逐漸產生了多彩的市井文化。為了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大相國寺的大廣場上,每月舉行五次展銷會,簡稱做“萬姓交易大會”。

《水滸傳》裡倒拔楊柳的魯智深,曾經在相國寺內做過職事僧,專職看管菜園。真實的大相國寺是皇家寺院,佔地540多畝,有64個禪、律院,養和尚一千多人,設個把管菜園的職事僧並不奇怪。不過種菜只能自給自足,沒有利潤。好在相國寺的禪、律院零零散散,中間有個萬人大廣場,可以搞大型的商業活動,搞展銷會,搞集貿市場。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汴京繁榮的一角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之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中記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這大相國寺是皇家寺院,除了和尚唸佛誦經、皇家祈福之外,還是個高檔的集貿市場。坐落在朝廷之側的大相國寺,遠不是那種鄉村僻野的小集市,這裡出售的絕大部分都是高檔的貨物。

一、這大三門這裡的飛禽貓犬,絕對不是普通的狗狗貓貓,而是檔次很高的寵物犬、貓。

在這貓、狗成為寵物之前,養狗主要是用來看家護院或者守更捕獵之用。養貓則是用來捕抓老鼠。到了北宋,隨著水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無論是農田面積還是糧食產量,都大幅度提高。“蘇湖熟,天下足”這一諺語就是這麼來的。

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逐漸的對貓貓狗狗產生了特別的感情,慢慢的對貓犬的馴化日漸具體,先是皇宮之內慢慢到權貴之間,富貴人家。大範圍社會化的寵物進化,促使社會化的養寵之風。不過這樣的風氣也只能發生在京都,因為養這些寵物的成本相當的高,不是一般人家能夠豢養的起的。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被馴化後的貓、犬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裡


二、第三門皆動用什物。庭中設彩幕露屋義鋪,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

門前已是人山人海的大相國寺,在裡面也很接地氣,賣些小老百姓需要的一些傢俱等生活用品。

靠近佛殿及殿後的資聖門前,這兩地賣書畫文教用品,比如趙文秀筆、潘谷墨等......殿後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

三、宋朝的文人學士也很喜歡逛大相國寺。

譬如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第一任丈夫趙明誠,剛成親的那幾年十分恩愛。志同道合的夫妻倆,經常跑到大相國寺“尋寶”,彼此都樂在其中。這段美好又難忘的回憶,在李清照後來的坎坷人生中顯得尤為可貴。她後來寫文章回憶說:“予以建中辛巳歸趙氏,時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貧儉,德甫在太學,每塑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傳寫未見書,買名人書畫,古奇器。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宋朝文人雅士


佔定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襆頭、帽子、特髻冠子、絛線之類......後廊皆日者貨術、傳神之類。寺三門閣上並資聖門,各有金銅鑄羅漢五百尊、佛牙等,凡有齋供,皆取旨方開。

四、全民經商的時代,各個階層的代表基本俱全。

宋朝對商人階層的認知有了極大的改變,商人的地位不再像以往朝代那樣卑賤。所以宋朝經商上到朝廷命官,下到普通老百姓,十分之活躍。你看著萬姓交易大會上連尼姑和和尚也沒閒著。這些方外之人平日裡沒事動動手貼補些“家用”。尼姑沒事也繡繡花,裁裁衣帽。到了交易日就拿出來兜售。這些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絛線等都是純手工製品。和尚則賣些佛牙、手鍊、護身符等。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做為皇家寺院,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


高消費的背後,要有高收入的支撐。市民階層的收入有多高?

北宋汴京市民階層的收入,據史料記載,與宋以前的唐和與宋以後的明相比較,完全屬於高收入和高消費。致力於宋史研究的著名學者吳鈞先生在《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一書中指出:“宋朝乃歷代最為富庶的一個王朝。宋之富庶,宋人自己也感受得到,真宗朝宰相王旦說:“國家承平歲久,兼併之民,徭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城資產,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

對北宋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畫作,比較鮮為人知的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面生動的描繪了北宋城市經濟情況。而這本出自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

孟元老從小隨父四處遊走,崇寧二年定居於汴京。在汴京居住的23年後,由於金兵南下攻佔汴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人被一同俘虜而去,北宋王朝覆亡,史稱“靖康之變”。

此禍給中原百姓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同時也給北宋廣大的士大夫造成了沉痛的精神和心理創傷,國恥與家恨相互交織,使得江南文人士子,無不對北宋當年的太平盛世充滿了深切的懷念。孟元老做為當日北宋繁華的親歷者,尤其感同身受,心中對故國家園思念且無奈的悲切。於是他用紙筆記下了當時汴京繁華的一面。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宋朝是對文人士大夫最友好的一個朝代


當然這種虛弱的繁華只會出現在,往大街上隨便扔一塊石頭,便能砸中一個腰纏十萬貫富翁的汴京。而生活在底層的農民,生活則十分艱辛。看似經濟發展不斷向上,但能分給農民的這碗“骨頭湯”,連湯渣都沒有。

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國(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被廣泛的引入長江流域。水稻一年可有兩到三熟,比一年一產的小麥要高一倍。從而引發了一場“糧食的革命”。據《宋代經濟史》作者漆俠計算,宋代墾田面積達到了7.2億畝,南方的水稻畝產約353市斤。自水稻被廣泛引進之後,糧食產量劇增。隨著增長的還有宋朝的人口。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宋朝時水稻逐漸成為南方的第一糧食產物


宋朝的人口出現了急速的增長,開國初年人口約5000萬人,到公元1200年已經超過了1億。這場“糧食革命”讓統治者也失去了對外進行土地和人口掠奪的需求。與前面歷朝相比較,宋朝就顯得缺少“血性”。

然而宋朝經濟的迅速發展,並沒有給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帶來幸福。

宋代的官商經濟達到了巔峰,社會的財富向政府和官商集團聚集。而宋太祖的“文人治軍”造成了地方自治的空間幾乎喪失和中央財政負擔陡然增加。與前朝相比,宋朝對財政的需求是最大的。國家的正規軍總數常年維持在140萬人左右。《水滸傳》裡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八十萬可不是假的。加上北方邊關異族不斷的侵擾,軍隊這一塊的支出早已經讓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所以,國家不得不加緊財富的聚斂。這樣就產生與民爭利。

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大會”繁華熱鬧,大宋子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宋朝軍隊


北宋沿襲唐代兩稅法,大致每畝每年徵糧一斗。但不同地方,有三十稅一,二十稅一,賦役不均,農不堪勞。而北宋又有支移、折變二法。支移,即將稅收先集中,統一運往邊境,其間損耗又由農民承擔。折變,即將糧食換為布帛銀錢,其間數度交易,層層盤剝,以至農民付出的糧食是常稅的五到七倍。除農稅以外,還有大量雜稅,如雀鼠、釀酒麴錢等等。這都還沒算上那些蝗蟲天災。如此這般農民之苦苦不堪言。

結語:

北宋重稅,中下層百姓生活很艱苦,兩宋經濟的繁榮是建立在對農民的盤剝之上。導致宋朝各種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隊暴亂的次數,是所有漢人建立的王朝之中最多的!所以說:宋朝是士大夫的天堂,平民的煉獄。


參考資料:

《東京夢華錄》

《宋代經濟史》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