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自己的祖國。”說這句話的人是路易·巴斯德。巴斯德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力的巨大的,美國學者麥克哈特寫了一本書《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在前面的往往是宗教創始人、思想家——畢竟他們對世界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而科學家中牛頓排在第二位,愛因斯坦排在了第十位,巴斯德則排在了第12位。

你還是想不起巴斯德到底是哪位?不過巴氏消毒法你可能有所耳聞,乳酸菌發酵很可能耳聞目睹,狂犬疫苗一定如雷貫耳。沒錯這都是屬於巴斯德的勳章。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被世人稱頌為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的巴斯德在1822年出生在法國東部,是一名化學家,更是微生物學的創始人之一。在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就發現了晶體現象、結晶現象,開闢了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大門——這也為後來他的發酵研究奠定了基礎。在發酵研究中,巴斯德發現每種特定類型的發酵都是一種特定微生物(稱為細菌)再發揮作用,該微生物作用於特定類型的物質以產生另一種物質。後來他就把糖轉化為了乳酸等物質——1857年發表了乳酸發酵理論的論文,至今這篇論文在研究中仍然是最為經典的著作。後來,乳酸發酵被廣泛的應用於生產生活。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其實發酵的研究促使巴斯德發現了另一個重大成就,那就是有些微生物不進行有氧呼吸——這些厭氧菌在告訴巴斯德,在沒有氧氣時進行的發酵,就相當於呼吸作用的新陳代謝。於是巴斯德認為,包括牛奶酸化、葡萄汁變酸、有機酸腐爛在內的食物腐化,都是由於先前就存在於食物中的微生物導致的。每當想到這裡,腦子裡總會蹦出中學時課本里提到的鵝頸燒瓶實驗。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的結果使人們堅信:生物只能來源於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這一觀點稱為“生生論”,生生論推翻了自然發生論。於是他創造了一套方法來處理食物,防止食物變質——這就是巴氏消毒法。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專注於微生物研究的巴斯德,慢慢從霍亂、炭疽桿菌的研究中發現了,經過減弱毒性的細菌可以用於免疫當中——這實際上建立了免疫學。在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中是這麼描述的:1885年,一個被瘋狗咬傷的9歲的小男孩被送到巴斯德醫生這裡救治。狂犬病是不可能被治好的,這不僅是人們的賞識,也是當時醫學界的公認結果。在那時,治療被瘋狗咬傷的主要方法就是,把被瘋狗咬傷的病人送到鐵匠鋪。鐵匠用燒紅的烙鐵去燒傷口來殺菌,但是往往可能病人先死於燙傷。巴斯德猶豫之後,不顧被事後譴責的風險,為小男孩注射了減弱毒性後的狂犬病毒。在漫長的煎熬、等待後發現,小男孩活了下來。於是狂犬病疫苗誕生了,從此人類擁有了抵抗狂犬病的武器。實際上當時並沒有病毒的說法,細菌等微生物的說法是大家的共識。不過巴斯德意識到了其中的不同,稱呼為狂犬病毒為“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巴斯德毫無疑問是一位科學的巨人,縱觀他一生的研究,走的是那麼夯實,一步一步推進,“實踐-理論-實踐”的科學研究方法在他的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對科學研究的熱愛,讓46歲就中風部分癱瘓的巴斯德,仍然高強度工作,直到無法動彈。在這個期間,科學的世界主宰在他的手中。1985年,在親朋好友、學生的陪伴下,72歲的巴斯德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但是他的成就仍在造福著所有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