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大家應該知道,中國近代因為閉關鎖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而大清乾隆年間,中國曾有一次機會能夠向西方學習,打開眼界。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沒能把握住這次機會。這次機會就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最後乾隆拒絕馬戛爾尼的那句話也成了大清盲目自大的象徵"我天朝上古,物產豐饒,無需貿易"(心裡話是無需同你這等蠻夷貿易)。那麼,大清的"天朝上國"觀念真的是盲目自大嗎。

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馬戛爾尼使團覲見乾隆

我們先來看看這種觀念的淵源:

"天朝上國"其實也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下觀"即"天圓地方"。

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中國就是這大地的最中央。所謂"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這裡的"天"是指整個宇宙。中國周圍的都是四夷,因此根據不同的遠近可分為"候服"、"甸服""綏服"、"要服"和"荒服"。

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而皇帝(天子)就是上天的代表,"君權神授",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人間的所有人等和大小邦國,都要接受天子統御。

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圓形的天井

  • 據說當年周公輔政,曾通過測量日影,最後找到天下最中心的那個位置——洛陽,當時叫洛邑。
  • 這個"天下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見於《尚書》,《詩經》典雅詩篇裡也有提及,包括春秋時期的也是老子、孔子也都有提及。
  • 考古學家們在山西、河南等地的考古發現,也證實了我們的祖先早在四千多年前已經有了天下觀

再來看看大清的"天下觀":

雖說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他們制度,文化上其實已經是被漢文化所同化了的。我們可以通過公式來更直觀理解。

天下=中華世界=中心+周邊=我族+他族=華+夷=中國+諸王國=皇帝+國王=宗主國+藩屬國,這些簡單來說就是"中華世界帝國",地位上來說,中國的皇帝>藩屬的國王,帝國>王國,皇帝命令理藩院或禮部管轄藩屬事物

,是一種上對下的對外關係

由此以領土控制論,中國王朝=直轄領域+周邊領域直轄領域的定義為"設其官,理其政,徵其稅",周邊領域為理藩院和禮部所管轄。對於後者,清朝管轄的核心理念是"以不治治之論","不治"即不直接統治,而"治"則為地方自治,民族自治,王國自治。

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大清藩屬國地圖

這個簡單理解就是,中國直接管轄的地方,我們就自己設官府來管理。中國以外的藩屬國,就由各自的藩屬國自行治理,一般我們不干預他們的內政,只要他們名義上承認我們為主就行了。

藩屬國按照禮節定期來朝拜大清皇帝。大家和和樂樂,不打仗,不挑事。雖然藩屬國會帶來朝貢的禮品,但大清朝廷也會回禮,肯定不會讓他們虧著,這才是顯示我泱泱大國的氣度。

一句話,只要你承認是我小弟,咱們就不打不鬧哥倆好。你要是有難喊一嗓子,我還會不計代價的,去保護你。

清朝最鼎盛的時候,有藩屬國19個,也就是乾隆那時候,每年,乾隆都會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各個藩屬國的代表。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大清時期有哪些比較重要的藩屬國:

1、朝鮮

準確來說是李氏朝鮮,就是

整個朝鮮半島,包括今年的朝鮮和韓國。建國與大明開國時間差不多。

自大明建立,李氏朝鮮就主動向朱元璋稱臣,並請求朱元璋擬定國號、賜封號。李氏朝鮮每年都要向大明朝貢,國王登基、冊封儲君都要上報大明皇帝批准。

清朝建立後,多爾袞以武力迫使朝鮮臣服,明朝滅亡後朝鮮也正式成為了清朝的附屬國。但是李氏朝鮮內部依然沿用"崇禎"年號(對大明念念不忘),直到中日甲午戰爭後,朝鮮被日本佔領

2、琉球

琉球既今日本沖繩縣,領土包括琉球群島及其附屬島嶼。

明朝初年,琉球王國便向大明稱臣,並年年上供。

公元1652年,琉球王國才正式歸附清朝,宗藩關係一直維持到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琉球被日本吞併後,曾遣使向清廷求援,但清廷那時候已經自顧不暇了,沒有盡到宗主國的責任。

3、安南

即越南,從秦朝到唐朝,越南一直是中國領土。 唐末五代之亂,越南反叛,建立國家。明朝朱棣時,越南想加入中國,後來不了了之。直到1660年,即順治十七年,越南才歸附清朝。1885年,清廷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清朝自此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

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越南河內摩托車交通

4、南掌

即老撾。雍正年間,南掌歸附大清,直到1883年,中南半島已經基本上淪為法國殖民地,南掌才脫離了清朝。

5、暹羅

即今泰國,順治三年,暹羅便臣服於清朝。這種宗藩關係一直維持到1855年,共持續了209年。

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泰國寺廟

6.、緬甸

緬甸歸附清朝的時間是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1769年。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十九世紀末,緬甸在英國的殖民入侵下,才脫離了清朝。

7、廓爾喀王朝

廓爾喀王朝發源於今尼泊爾境內,國力鼎盛時的疆域達到了今尼泊爾的3倍之大。自乾隆年間歸附清朝後,廓爾喀直到光緒年間才宣佈脫離。

8. 、阿富汗

清初,阿富汗曾經遣使向清朝朝貢,建立宗藩關係。1878年,英國佔領阿富汗,清朝與阿富汗交往中斷。

9. 浩罕

18世紀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建立,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浩罕主動遣使歸附,1876年,被沙俄吞併。

10. 蘇祿

橫跨今天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三個國家,是當時東南亞實力最強的地區。明朝永樂年間(1417年),蘇祿國三王曾隨鄭和遠渡重洋訪問中國,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盛情款待。在回程途經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葬在中國。

大清“天朝上國”的觀念,是盲目自大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乾隆年前清朝的附屬國,除了上述8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還有:、錫金、不丹、坎巨提、布魯特、薩克、安集延、瑪爾噶朗、那木杆以及塔什干等9個。

19個附屬國的確多,但是隨著鴉片戰後大清的日漸衰落,自身都難保,在他們遭受侵略時,已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他們主動或被動結束與大清的附屬關係也是歷史的必然。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當時大清的"天朝上國"觀念並不是虛無的。當時的大清和大清周邊的附屬國,都是農業社會,中國四千多年的"天下觀"。得益於在1840年之前,可以說都是沒有受到挑戰的。尤其是古代,我們的文明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種心理上的優勢是慢慢積累起來的。

加上整個世界還沒有聯繫在一起,各個大陸板塊的文明相對隔絕。中國處於東亞儒家文明的中心,確實是在這一地區居於領導和中心的地位,並且還不斷向周邊輻射著我們的文化影響。

但時移世易,隨著西方新航路的開闢,世界被強行聯繫在一起,歐洲崛起,亞洲衰落。工業文明興起,以中國為核心的大清及其附屬國,還處於農業文明時代,最終的命運就是被碾壓,被欺凌。

而此時的大清,由於閉關鎖國,對世界局勢的發展完全不瞭解,卻還自以為自己是最強大的(是農業文明裡最強大的,可惜碰撞的是工業文明),就是閉目塞聽了。

錯失了一次追趕世界潮流的機會,等被落下的更遠的時候,近代悲劇也就開始了。

以史為鑑,我們新中國用70年的努力,追趕上我們曾經落下的功課。而如今,我們用世界為之矚目的"中國速度",繼續穩步奔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