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哪個皇帝的政績比較好,都有哪些貢獻?

曉霜文史論述


綜合評價的話,估計也只能是唐宣宗李忱了。

李忱,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李忱於長慶元年(821年)獲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宗室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對外方面,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復河湟之舉,為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李忱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認為他“知為君之小節,而不知其大節”、“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最終招致“內臣爭立嗣君,幾至於亂”的後果。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風迷一史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有作為的皇帝小編認為也只有唐憲宗李純了。

1.唐憲宗李純登基後經常閱讀唐朝以前的皇上的記錄,他十分仰慕唐太宗和唐高宗,並且自己也向著唐太宗學習。

2.認真總結過往唐朝衰落的原因,注重朝堂的團結,敢於任用宰相,並且經常和宰相議事到後半夜。

3.在位十五年中,每天勤勉於政務,君臣也是一條心,削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

4.在位期間體恤人民,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多次減免賦稅,大力發展人口,百姓們的生活也是越過越好。

總結:唐憲宗李純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之後的一位明君,他勤勉努力,挽回了當時搖搖欲墜的大唐天下,被後人稱為大唐的中興之主。


小空話歷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是唐憲宗李純,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大唐在他的手裡實現了全境統一,並在安史之亂後開掛了個“元和中興”,也是唐朝最後一箇中興。

憲宗是個愛學習的人,喜歡看前朝的史學典籍,並以祖上太宗皇帝為楷模。即位後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鼓勵群臣敢於進言。

君臣同心同德,重新樹立了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

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自古中興之君,莫有及者”

憲宗即位後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給先輩們收拾爛攤子——削潘。

歷經幾朝的發展壯大,各地藩王飛揚跋扈,很大程度上架空了中央政府的權利和作用。為了徹底解決掉這種尾大不掉的毒瘤,憲總也是拼了。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徹底打掉了地方割據勢力。讓那些藩王們歸順了朝廷,終於在元和末年出現了一個國家統一、中央強盛的中興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