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後中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中國古典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李白的詩歌總體風格豪放俊逸,清新飄逸,氣勢磅礴,大氣十足。它們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並具有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還創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 、 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 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李白一生書寫了諸多懷古抒情的詩,《登金陵鳳凰臺》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風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是李白登金陵風凰臺懷古抒情之作。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金陵是六朝古都,有著繁榮的往昔。三國吳都的嫌我宮殿、晉代豪門的車水馬龍,作者登臺時彷彿歷歷在目,若隱若現,然而眼前已是今非昔比,只釘蓬草離離,荒家累累,金陵昔日輝煌已不再。

作者的情緒並沒有止於感慨今昔對比,而是飽含著保切的優國之思:金陵距長安兩千裡之遙,登臺而望,當然望而不見,然而望而不見並不是因為空司的遙遠,而是由於“浮雲”蔽日,奸臣當道。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此篇可能作於李白天寶三年離開長安遊金陵之時。

浮雲”句暗指讒謗自己的奸相李林甫、太監高力士等人,如陸賈所謂”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 (《新語》),這首詩通過寫登風凰臺的感受抒發詩人離京後理想難於實現的苦悶悲愁。

這首詩以古代傳說起句,說明鳳凰臺之由來,一個”空”字為全篇定下了悲愴蒼涼的基調。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抒情,與苦悶抒發之作

中間四句寫眼前所見:頷聯是近景,表達昔日繁華不再的古今之感;頸聯寫遠景, "三山”對”二水”,半落”對“中分”, "青天外”對”白鷺洲”,是經典的工對。

尾聯透出深切的憂國情懷,點明瞭全的主題。

整體來看,本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將懷古和自嗟融合在一起,寄託了作者深切的憂國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