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抹香鯨的前世今生

一頭抹香鯨的前世今生

抹香鯨標本。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新華社大連6月14日電(記者崔師豪)“興奮又震撼,工作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大的標本。”大連鴻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塑化技師遲文千說。2016年2月14日,兩頭抹香鯨在江蘇省如東縣附近海域擱淺死亡,其中一頭被送往遼寧省大連市進行塑化處理,製成標本。

據介紹,抹香鯨是世界上最大的齒鯨。這頭體長14.88米、重約41噸的抹香鯨,經過大連鴻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們4年多的努力,現被製作成可保存上千年的生物塑化標本在大連金石灘文化廣場展出。

“用塑化技術製作標本不僅可以保存生物的外形,也可將內臟很好地保留下來。讓觀眾們看到生物的內部結構,是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主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隋鴻錦說。

用塑化技術保存下來的標本可以展示出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我們看到鯨的腎臟是疙疙瘩瘩的,一串葡萄一樣。一粒‘葡萄’相當於人類一個腎臟的功能,因此鯨魚腎臟的功能是人類腎臟的幾百倍。”隋鴻錦說,“鯨魚的祖先以前和人類一樣是生活在陸地上喝淡水的哺乳動物。在向海洋遷徙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生存環境中的海水,他就進化出了這個能夠分解大量鹽分的腎臟。”

一頭抹香鯨的前世今生

6月4日,參觀者在觀看抹香鯨標本展覽。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為了把這頭龐然大物製成標本,四年來隋鴻錦和他的團隊每一天都在和困難做鬥爭。記者在標本展覽現場看到,工作人員解剖用的刀片堆了滿滿一大箱,“4年來用廢了將近20萬個刀片。”隋鴻錦說。

“它太大了。光它的皮膚就有20多釐米厚,我們甚至需要設計專門的工具去支撐它、解剖它。”遲文千說,“取出臟器需要鑽進屍體,裡邊又黏又臭簡直讓人呼吸不了。”工作人員們表示,下班後需要用幾個小時去洗澡,但味道還是洗不掉。

“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我們是邊研究邊製作。比如說把140米長的腸管取出之後如何放回去,腸管和其他臟器之間的解剖關係是怎樣的……我們都進行了很多的技術探討。”隋鴻錦說。

隋鴻錦表示,抹香鯨標本不但是中國製造,而且也是中國創造,“這次標本製作的所有核心技術,化學試劑和設備都是國產的。我們已申請了4項技術專利,將來還有更多的專利要去申請。”

“目前標本製作完成了約80%,待標本全部完成時,我們會將這四年來專家的筆記、標本的參數、媒體的報道封存進一個‘時間膠囊’裡,藏在標本體內與它一起長留在世間。”隋鴻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