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漫畫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這世上什麼樣的人最殘忍?

——不懂得什麼是殘忍的人

一位知乎網友親眼目睹了自己懷孕四個多月的嫂子被一個小學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斤的熊孩子推倒。事後被問及為什麼會這麼做時,熊孩子想都沒想:“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她會不會流產!”

知乎網友暴揍了熊孩子一頓,其他網友直呼大快人心!

可生活中又有幾個熊孩子能被“繩之以法”呢?人們總說孩子是純潔無暇的,但有時候,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的卻是比成人更純粹的不加掩飾的惡意,讓人背脊發寒。

因為好奇,幾個小孩把火腿腸放進一個大瓶子裡,讓餓肚子的流浪狗把頭伸進去吃。狗狗把頭伸進去了,發現根本拔不出來了。這時候他們做了什麼?在後面追流浪狗逼著它跑。最後,因為極度缺氧和體力不支,狗狗一個撲稜癱倒在地,僵僵得死在了驚恐之中。

愧疚?自責?不存在的。這次“探險”,在他們眼中是新鮮刺激的,甚至可以當作跟別的小朋友炫耀的談資。“看啊!我們殺了一條流浪狗!”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因為無聊,江陰市兩個熊孩子站在24樓往下拋磚頭,結果就這樣活生生砸死了一個坐在電動車上的女孩。殊不知就在兩個月前,這個女孩才剛剛辦過喜酒。她是一位準新娘,剛結婚不到100天,就離開了人世

事發後兩個小孩幹嘛了?他們跑到樓下,看了看圍觀的人群,看了看躺在地上血肉模糊的女孩,然後跟沒事兒人一樣各自玩了一會兒回家了。殺人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好吃的還是好笑的?

因為好玩,長沙瑞華庭小區一名5歲的小男孩按下了18樓的按鈕,並將已經出電梯的2歲女孩兒重新抱回電梯。沒曾想,18樓的護欄恰好損壞,小女孩到達18樓後,下意識朝著光明走去,一腳踩空,不幸墜亡。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他們的無法無天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更可恨的是,可就是因為小,他們並不會對這些逝去的生命負擔任何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未滿14週歲的人實施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不認為是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殺人,而是兇手是個孩子。

網上曾經有人總結中國的四大寬容:來都來了,人都死了,大過年的,還是孩子。

這其中唯獨“還是孩子”,最讓人無力。這是在明擺著告訴大家:有些家長教孩子犯的錯就是要整個社會來承擔。

可真是這樣的嗎?到底多大的孩子才能算是熊孩子?無知到不知道自己在殺人?

香港兒童情緒行為治療師葉偉麟在臉書的Parents Daily上從腦部結構上回答了這個問題:對別人痛苦有感知,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後果,這種能力被稱為同理心,也叫做共情能力。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而這一切就都看大腦裡前額葉皮質這玩意兒,有沒有長好了。它啥時候能長好?前額葉皮質從孩子2、3歲開始發育,6歲開始就能到達一個高峰。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的7歲孩子,基本就已經具備簡單的共情能力了。他明白打人會痛,用石頭砸別人人會受傷。所以說,熊孩子的年齡劃分應該在7歲左右。7歲以後你還熊?這不是熊,是昭然若揭的壞!是明目張膽的“犯罪”!

這樣縱容下去的後果有多嚴重?

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十二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顯增加,其中十四五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

也就是說平均每100起刑事犯罪中就有70起的作案兇手,是我們眼中的“熊孩子”。

人民網甚至都曾發文《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有孩子稱犯罪要趁早》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14歲之前要大幹一場!”WTF???甚至有網友這樣感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變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10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他手機,在醫院的走廊裡,對她大打出手。一分鐘內足足踢了媽媽五次,嘴裡口口聲聲喊著:“我想要一部手機都滿足不了我,以後還能給我什麼好生活!”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瑞典著名的精神醫師曾在《兒童如何掌權中》憤然寫道:

我從不相信教育僅是鼓勵和榜樣就能完成的。尤其是父母對孩子予以很高期望的時候,沒有懲罰、沒有權威,也就沒有規則,沒有進步。任何國家都是如此。教育裡必然會有痛苦的成分。

“教育裡必然會有痛苦的成分”,而這個“痛苦”越早讓孩子嘗受越好。

那到底該怎麼做呢?正如前面提到的,如何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的關鍵,也是在於提高他們的共情能力。研究表示:3—6歲是孩子培養共情能力的最佳時間段。

具體怎麼做?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常見心理問題與對策》都非常實用。

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看看!

01、培養孩子剋制誘惑的品質

比如,孩子小時候吃飯,一般先是由大人喂著吃,然後才是自己吃。從孩子跟你吃飯開始,你就要給他立一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飯。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這個規矩很簡單,但卻很有效,為什麼呢?餓一個小時並不能餓壞他,雖然那種飢餓的感覺確實挺難受,但我們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他以後要走向社會、走向人生會面臨著很多痛苦,需要讓他有所體會。

人只有自己經歷過一些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當你自己經歷了某種痛苦後,別人再有類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鳴,其實孩子也一樣。

要極早通過這種小小的痛苦讓他學會去理解別人。

02

成為一個“在意孩子想法”的父母

觀察性研究揭示:一個比較尊重孩子想法的家庭,允許孩子表達情感的家庭,孩子的心智化程度就要更高。孩子發脾氣,家長怎麼辦?家長可以跟孩子講,以後有什麼事要跟我溝通。如果能說服我,那當然可以考慮你的要求。試想一下下面的場景:在孩子管你提要求時,你可以開導她跟你交流。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這就是是在鼓勵他跟你交流。當然這種交流一般遵循什麼原則呢?“三比一原則”: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滿足他,讓他知道交流有用,這樣,孩子以後就知道跟你交流了。

03、抓住每個機會去做示範

去引導孩子對他人的共情性的感受

舉個(李玫瑾教授)的例子,我女兒小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回爺爺奶奶家。她跟爺爺奶奶接觸時間短,有點陌生。我給她剝橘子,她就在旁邊看我剝,我剝完一個就給她一瓣,然後讓她給爺爺送過去。她拿在手裡看看我,看看爺爺,不想過去。於是我說: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就在她正猶豫的時候,她姑姑過來了。拉著她的小手說,咱們給爺爺送過去,這樣她就跟過去了,爺爺拿到橘子後特別高興地親了她一下。第二瓣橘子我說去給奶奶送過去,她就乖乖給送過去了。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第三瓣橘子我說給大姑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然後我說這瓣給爸爸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最後那瓣我給她的時候

她想都沒想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最後我又拿了一個

整個剝好了,全部都給了她

5歲孩子害死妹妹後的自述……人神共憤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就是通過這個過程讓她知道:爺爺、奶奶、姑姑、爸爸、媽媽是一個家庭,要有家庭意識,通過這樣簡單的方法來防止孩子養成自私的習慣。就是心中要有別人。

希望熊孩子這件事,留給社會的不僅僅是憤怒和指責,而是能讓大家警惕,讓家長們清醒,也能推進相關法規政策的完善。法律應該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而不是保護他們傷害別人。

等再面對熊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也能有骨氣提醒自己:他還是個孩子,請不要放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