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寫了一篇為什麼隔輩愛的孩子是幸運的,隔代養育有3點媽媽代替不了

,很多大段大段的留言,很多人看哭了!說實話作為孩子媽媽,作者有些吃驚,從什麼時候,美好的隔代養育竟然變成了大家心口的痛?


原生家庭的罪,父母養育不當的罪,讓很多年輕的父母膽戰心驚,焦慮不安!而“隔代養育的罪”,也把爺爺奶奶拖下了水,對孫子的愛,也變得戰戰兢兢!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隔代養育的愛,也一樣的珍貴

一:原生家庭,養育不當,隔代養育,三宗罪?都不是!


心理學其實有很多流派,這就需要大家多加學習和甄別,偏偏“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一手遮天了很大面積,很多專家,包括很多婆婆媽媽,也都成為了聲討“原生家庭”的大軍,覺得只要孩子有問題,就都是原生家庭的罪!


父母養育不當的罪,和原生家庭的罪相比,也一樣的被黑的不著邊際,什麼“媽媽你要對孩子的智力發育負責啦,你錯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了,你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了,媽媽你全職在職兼職都不對啦”,林林總總,各種聲音喧囂江湖,感覺,媽媽怎麼做都是錯的,孩子怎麼養都是不對的!


現在又出來一個隔代養育的罪,這個和指責媽媽不同,讓原本就心有忌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加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管還是不管,教育還是不教育,都成了壓在老人心頭的一座座大山!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孩子需要的愛,媽媽給不了全部

二:原生家庭的錯?養育不當的錯?隔代養育的錯?都沒錯!


作為一個放養式養大兩個孩子的媽媽來講,我來分享一下我理解的原生家庭,父母養育,尤其隔代養育的心得體驗!


事實上,每個爸爸媽媽,每個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孩子和孫子都是有100分的愛!而孩子,只要給你他足夠的愛,原則上,他就能成長為好孩子!


這裡我們從個人親身經歷出發,我們來梳理一下原生家庭,父母養育不當,隔代養育的真實細節,當然個案您也許覺得不足以服眾,所以每個環節我都會加上理論支持或國際力量加持!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1,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來講,是有好壞之分,但是絕對不是造成性格偏執的直接原因!


阿德勒心理學對原生家庭原罪給了清晰的概念:“你經歷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你的經歷”!是的,這一點就擊破了那些各色目的,每天抱著“原生家庭罪不放”的人的陰暗心理,他們要麼是自己偷懶不想奮發,要麼是想推卸責任得過且過,要麼,把自己作為受害者想贏得世界更多同情!


我的媽媽是一個爭強好勝,乾脆利落,聰明勤懇,外加開朗熱情的人,原則分到這樣一個高分媽媽是大俠的幸運,但是很不幸的是媽媽容忍不了大俠這個當年的小女生的“又懶又笨又木訥”,她不僅有高聲謾罵,還有時不時給你屁股上來個五指山,甚至下腳踹你一個大馬趴的駭人舉動!


我的外婆也一點不護犢子,相反,媽媽揍孩子時,她老人家會指導:“別打孩子腰上,要打屁股”!我和弟弟當年說起來,可真沒少捱打!


大俠自從上了學算是逃脫了媽媽的魔掌,而且也贏得了反敗為勝的機會,因為媽媽只要看到孩子在學習,她就不吵你不煩你,每次考個好成績,她老人家還興高采烈對你更好!所以很快我們姐弟倆都通過好好學習避免了屁股捱打,當然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都慢慢建立了!


我們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偶爾和媽媽開玩笑提起小時候捱揍的事,也都一笑了之!等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都自覺的遠離了媽媽當年的教育方式,相反,我們都拿出了更多的耐心愛心,以及更科學的溝通方法和孩子過招,而且,我們都沒有打過孩子!


所謂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到我們這裡劃上了句號!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2,父母養育不當,對孩子來講,如果她是一顆蘋果樹,可能有早晚,但她都會開花的!


父母養育不當,也被一些人橫加利用,其實孩子的敏感期是有,但絕對不是一把利刃,錯過了媽媽就該挨千刀!父母的愛,多一點,少一點,晚一點,包括粗放一點,都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養育不當,更多的是被市場和商家巧加利用的一個罪名,尤其各種早教機構或產品,或者推娃的各種課外班,包括一些專家的論調,搞得年輕的父母要麼擔心輸在了起跑線上,要麼焦慮別錯過娃的敏感期,或者看著人家的孩子來處處比對自己孩子的不足!


我們還用阿德勒心理學來給大家支持吧,起跑線,敏感期,或者智力發育,都存在,但是都是“莫須有的存在”,是的,也就是說您覺得有它就有,您不當回事,孩子也一樣不被拉下!


阿德勒在他的名著《自卑與超越》裡論述的很清晰:孩子自我成長的原動力就是孩子永遠的敏感期,也就是說只要孩子自己想學語言,學藝術,學舞蹈,學數學,他什麼時候想學,什麼時候就是敏感期!


學習和成長都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第一要務就是要學會課題分離,就是孩子的事讓他自己搞定,而不是父母處處給孩子鋪紅毯,或者時不時的想助推或搶跑。


3,隔代養育能滋養孩子一輩子,隔輩愛,哪怕多到溺愛,對孩子來講也都是莫大的幸運!


而隔代養育,更不應該給爺爺奶奶扣那麼多帽子,孩子媽媽或專家,都應該多將心比心,多想想老人那麼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的愛孫子,方式或許可以探討和改進,但是,奶奶的愛絕對沒有錯!更不該把爺爺奶奶以及隔代養育和科學育兒隔開來,因噎廢食!


孩子在生命的早期,需要更多的是愛,吃喝拉撒稍微差一點並不會讓孩子生病或者發育不良,但是缺少愛的孩子,卻對孩子的性格,人格,包括為人處事等,帶來很多的不良後果!


心理學實驗結果顯示:對孩子最大的心理傷害,不是爸媽吵架,或者打罵孩子,或者溺愛孩子,這些都不及“忽略孩子”來得傷害更加的致命!所以說,爸爸媽媽和老人,都不用擔心對孩子愛多了!

記得2007年底女兒出生時,爺爺奶奶從葡萄牙過來幫我們照顧老大三個月!奶奶專心的陪2歲大的兒子,每天給他讀書,和他做遊戲,幫他吃飯,洗澡,哄睡,兩歲的小男生學了大量的德語詞彙,並開啟了話癆模式。

每天吃飯時,孫子都只讓奶奶挨著他坐,看他們祖孫倆滾在地板上玩得熱火朝天,媽媽真的很感嘆奶奶那深厚的愛!

奶奶這麼專心致志的陪孫子,連兩歲的孩子都能夠清晰的明辨:“他知道奶奶的愛,比媽媽來的還要更加有耐心”!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三:到底是誰,把美好的“隔代養育”禍害成了讓老人們“談虎色變”,讓媽媽們吐槽不已的怪象了呢?


1,隔代養育好像一開始最大的矛盾是從媽媽們的吐槽開始的,


很多親子群,甚至有些“吐槽婆婆群”,大家提起婆婆帶孫子,好像就能分分鐘的數臺大戲上演了。吐槽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因為吐槽可以推卸責任,自己覺得是受害者,尤其一群人一起吐槽,還頗能營造劣幣驅逐良幣之勢!


但是,吐槽,除了浪費自己的時間,讓自己的情緒更加陰霾,同時傳播的負能量還會汙染聽眾的三觀,所以,真正努力上進超越自己的人,只會努力去尋求解決方案!所以希望喜歡吐槽的小夥伴下次換一個出招方式,例如坐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因為,只有自己變好的更好,才是致勝一切問題的關鍵!


2,一些婆婆或奶奶,固執己見,看不慣自己的兒媳,甚至不自覺的破壞家庭合睦關係


的確有些“受害者思維”的老人,抱著多年的固定認知,認準了婆媳就是天敵,覺得自己得先當惡婆婆,不然兒媳婦就會欺負我!或者看兒媳婦諸多不順眼,總覺得自己得兒子受委屈!


其實只要結婚了,小夫妻就是一個小家庭,婆婆哪怕是你買的房子,哪怕你養大的兒子,到兒媳婦家您也是個客人!一定要擺明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位。另外您看不慣可以不看,只要兒子喜歡,您就要多努力去接受,畢竟將來和兒子白頭偕老的人是兒媳婦啊。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3,隔代養育的當事人,就是那個孩子,其實是婆婆和媽媽一起最愛的人!


所以,雙方最多是分歧,哪裡會有隔夜的氣呢!我們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咱們讀書比老人多,學習能力比老人強,力氣也比老人大,所以我們要多擔待點兒,遇到問題多看老人的好,多想想老人的出發點!


媽媽一定要多體諒老人:其實老人帶孩子比媽媽媽帶孩子更累,一是老人精力的確不夠,二是孩子說到底是孫子了,分寸和界限都要小心,三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因為現在的娃接受的信息量太大了,老人們的確太難了!


最後說說一些專家言論和觀點,大家要有甄別的看!

1,專業也有侷限!有些專家本身戾氣深重,他們的言行舉止我們要儘量遠離。

2,專家也有偏頗,很多專家已經幾十年不養娃了,知識也有待更新,學習力也需加強。

3,專家說的也都是自己的個案,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大家一定要多聽多看,尤其要多想想!

4,你養娃,你才是專家!別人的意見可以參考,但是有決策權和選擇權的,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