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靖霖、智一彤、曹馨月等主演的一部關於青春成長題材的家庭劇情片。影片於2018年在中國上映,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水晶熊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在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界上獲得最佳影片獎。在豆瓣上38萬人給出了8.2的滿意高分。運用寫實手法的《狗十三》成為青春成長和家庭倫理題材電影中,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13歲女生李玩的成長故事,李玩的父母早年離異,父親再婚後生了個兒子,她只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蠻橫的父親總是干涉李玩的選擇,擅自改了她報的興趣班後送了條狗作為補償。

爺爺不慎將狗弄丟,在李玩叛逆抗議之後遭到了父親的打罵“家暴”。繼母為緩和家庭矛盾又送了李玩一模一樣的狗,但最終因狗把弟弟咬傷而被送出去。李玩最終放棄了叛逆中的反抗,縱使在路上看到了自己丟失的狗,依然沒有相認,李玩的青春在一場痛哭中結束了。

看似只是一個普通女生的普通故事,但是影片犀利地指出親子關係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青少年特有的心理情緒和煩惱,具有普世意義。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曹保平導演以現實主義風格屹立於影壇,其中《光榮的憤怒》、《李米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四部黑色犯罪類作品最為著名,更是橫掃各大電影節的大獎。

《狗十三》雖同是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但曹導在該部影片裡儘可能的剔除了自己的觀點,試圖用白描式真實還原現實。在2個小時的時間裡用看似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將現實複製粘貼到熒屏中,在這過程中並不表態對與錯、好和壞。做的只是將現實盡情還原,任由觀眾自己評論判斷。

影片完成於2013年,但2018年才正式上映,時隔5年才和觀眾見面。導演曹保平說:“大部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成長的影子”,那麼我將從寫實主義、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方面解讀這部青春成長片,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成長的意義和內涵。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01寫實主義理念保證了影片的真實感,給觀眾身臨其境和似曾相識的觀影感受

寫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它如實描繪客觀現實,同時創作者很少干預,更願意讓素材自己說法。

導演高度還原了故事發生需要的生活場景和社會場景,悄悄地把自己的觀點隱藏,期許鏡頭裡的場景和觀眾內心中經歷過的場景達到高度一致,如此才能引發觀者內心的高頻共鳴。

  • 服飾

女主李玩的服飾多以校服、格子衫、衛衣、T恤為主。符合人物13歲時的風格和需求。寬大的校服是我國現實中學生必備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服飾,符合人物身份和年齡。

而格子衫和胸前有卡通圖案的T恤,複合當時年代的審美和13歲中學少女應該有的可愛審美觀。父親則一直是白襯衫和西服出現,複合其商人精煉的身份。

服飾有說明人物身份、年齡、職業等作用,在影片中,李玩的服飾穿戴貼近現實,由此可以很容易引發觀者對身份的認可,如校服既學生,從而勾起對自己中學時代的回憶。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 物品

現實物品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更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載體。在爺爺家裡,落地扇、年代感的沙發、掛在牆上的字畫、多種植物和屋外的鐵窗戶都符合年代特點和現實需求。

比如為符合爺爺的知識分子的身份,有寫書法的桌子和用具的物品設置。影片除此之外在小細節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比如爺爺看報紙要帶老花鏡,爸爸打狗用的是布條式拖布,打電話用的是按鍵電話。

另外在比較大的場景中保存了真實細節,如真實的汽車車牌,還有狗肉館都是真實飯館,且出現的電話號碼都並沒有特意處理。

可以看出導演是力求最大限度還原那個年代現實,保證影片的高度還原和畫面的真實感,為推進故事情節做足了物質準備,從而保證了情感附著點的豐富,為觀眾順利進入故事創造了客觀條件和環境。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 長鏡頭的運用

電影長鏡頭是指用一個鏡頭拍下一個個片段,保證時間和空間的連貫性,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

而非指的是攝影器材分類中的長鏡頭。

在常規中,長鏡頭多劃歸於鏡頭語言系統,但由於寫實主義常常用長鏡頭表現,故而長鏡頭就成了寫實主義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在影片《狗十三》中,隨處可見用長鏡頭敘述故事。

影片在開頭部分,父親在老師辦公室裡,強行改變女主李玩的興趣小組,完整的展現了故事的原因和發展過程,把父親的蠻橫和女兒的害怕無奈一體融合在了一個長鏡頭中。一個長鏡頭乾脆利索地交代清楚了父女之間的感情關係和代溝隔閡,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調,推動了情節的持續發展。

一隻蝙蝠誤飛入正在上課的教室中,導演用了一個2分鐘長的小長鏡頭,蝙蝠飛入教室裡慌張害怕的亂飛、學生們起鬨亂成一團、李玩卻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定,最終這個突發事件在老師打暈蝙蝠,用課本把蝙蝠扔出窗外而結束,英語課得以繼續。

在這個突發事件的過程裡,蝙蝠象徵著自由追求,起鬨的同學代表著圍觀者,而老師則成了家長、老師扼殺孩子內心自由的直接“執行者”。

在這個鏡頭裡,我們可以到旁觀者的與我無關的熱鬧觀望,看到了執行者的決絕,同時刻畫了當事人的慌張害怕的內心心理,準確捕捉到了當事人李玩不知所措的緊張表情。給予了觀眾緊張感和壓迫感。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在呈現張伯伯請客吃飯的鏡頭中,更是用了長達6分鐘來展現不同思想和不同認知。張伯伯的自大,眾人的阿諛奉承和父親為生活不得不應酬等元素豐富了故事情節。在這個鏡頭中,針對於讀什麼書,以及對理念的解讀,呈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是讀傳統經典還是現在科技新思想,並沒有下定論。在時間單位內,盡最大可能展現信息量,一如桌子上的菜品,上了很多菜,任由自己品嚐和評判,保證了故事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影片在寫實主義的作用下,真實還原了故事環境和情節。不帶入觀點式的態度保證了故事的客觀性,冷靜、可觀準確地表現了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社會既定規則,從不甘心、怨憤到心裡默默承受、表面順應的心理變化。在長鏡頭的流暢運用下,將故事情節緊密串聯起來,故事架構融為一體避免了散落感。

02在視聽語言中,感知人物的內心創痛,營造了故事情節的氛圍

視聽語言是利用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

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使得觀眾通過視覺、聽覺的接觸,引發內心情感波動,從而形成對影視作品的印象。在這一部分我將從方言元素、背景音樂、色彩運用展開介紹。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 方言元素增強了影片趣味性,也象徵著李玩要面對的整個社會的既定規則

方言在影片中的成功運用早有先例。如《秋菊打官司》、《高興》和《舉起手來》都得到了陝西方言元素的加持。影片《狗十三》裡絕大部分人說的也是陝西方言,方言元素不僅僅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又增加了一層特殊的象徵意義:整個社會的既定規則

只有內心向往自由的李玩說普通話,很顯化的說明了李玩和整個社會格格不入的客觀事實。當女主李玩多次鬧脾氣,爺爺多次用了“碎女子”來表達當時的情緒,方言彌補了普通話的表達不足,很準確地把爺爺無奈和無計可施的內心活動有層次感地表現出來。

當弟弟李昭犯錯,繼母說:“娃厲害的很”,奶奶被打傷也只是說了句:“娃小不懂事,我娃勁大”,此時方言的運用很巧妙地把家長對孩子的寵溺程度和親暱關係表現出來了。把“重男輕女”的現象鮮活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側面烘托出了李玩失落的內心。

  • 背景音樂的加入,在寫實主義基礎上,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同時也刻畫了人物內心感受和烘托了故事氣氛

在李玩第一次尋找狗的時候,以鋼琴為主的背景音樂響起,鋼琴節奏由緩逐漸加急,配合著電子節奏,加上在李玩奔跑、呼喚、張望尋找的鏡頭中快速切換,形象地表現了李玩內心急切、埋怨憤怒、擔心地多種複雜情緒。

當李玩被父親打罵“家暴”後,在衛生間淋浴時,電子長噪音耳鳴音效的重疊交雜使用,清晰顯露出了李玩內心無地發洩的委屈,側面顯示了父親對女兒帶來的傷害。給觀眾強烈的感情波動和衝擊,在心疼女孩李玩的感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李玩第二次在多家狗肉館找狗時候,李玩一言不發只是尋找,長音節電噪音配合著跟鏡頭、推鏡頭、甩鏡頭等多種鏡頭來回切換,襯托了女孩李玩內心的擔心、焦躁、怨恨的複雜心理。也烘托了為狗兒命運走向擔憂的悲涼氣氛。

李玩在安撫因被打而發狂的狗時,緩慢清脆的電音體現了心痛和感同身受的內心。從而引發觀眾對狗兒和李玩命運的同情心。在收容所內,李玩急切尋找狗的時候,長鳴電噪音與眾多狗叫聲混合,體現了李玩恨不得立刻找到狗兒的急切心情,但隨著鏡頭一轉,音樂戛然而止,當父親告知狗已經死的事實,懸殊的心理落差瞬間展現在觀眾面前。

  • 用色彩來渲染情節氣氛的同時,也暗示了人物的內心情感

當李玩對著鏡子看自己牙套的時候,當李玩對著鏡子看自己身體發育的時候,均用的是暖色調,從而看出李玩內心得以暫時愉快,也象徵著天真浪漫的天性展現。

當李玩吃麵條、和堂姐在躺在床上的時候、父親和女兒李玩談心的鏡頭均穿了同樣一件的紅色格子衫,紅色象徵著上升的朝氣和愛,暗示著人在成長中也有多個美好值得我們銘記。

當李玩被父親打罵時穿著一件黑白相間的長條T恤、李玩在跑向博物館時候穿著一件灰色外套,在收容所裡穿著一件灰黑色毛衣。一致的冷色調的運用,表達了李玩內心失落、怨恨痛苦地心理,也渲染了感情衝突的緊張氣氛。

視聽語言客觀的呈現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重男輕女的社會現實、看到了自傲炫富的成年人、看到了強勢的家長……暴露了人在整個生命成長過程中,天性被壓抑的不甘心、悲怨和彷徨。

在面對社會的時候而不得以讓步,從而放棄表面對抗,但這個過程中所造成的創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03結合影片和生活經驗,談談幾點思考和影片傳遞的現實意義

影片中李玩生活在一個離異家庭裡。母親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一次,父親再婚並且有了一個兒子,女主李玩不得不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李玩的青春成長史,給了我們那些啟示呢?

  • 離異家庭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影響?

父母離異給子女在童年到青少年期的發展會造成短期的影響,如學習成績、情緒和心理特質。——《離異家庭的孩子們》

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家庭都美滿,當下不少家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離婚。那麼離婚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結合影片來看總共有3個重要影響。

影響一:子女會有拋棄感,感覺不到愛的滋養

影片中,女主李玩有著深深地被拋棄感。她被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母親從來沒有露過面,父親更是一個蠻橫父親。她感覺不到父母的關愛,時常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她開始不和爺爺奶奶同桌吃飯,在弟弟生日宴會,處在人群地外緣,和人群有著一定空隙距離。

物理空間上的距離反映了心理距離。

影響二:其中一位教育義務的缺失

在李玩的學習教育過程裡,只有蠻狠的父親督導著她的學習。父親蠻橫地強迫李玩改學習組,最終李玩還是在英語比賽中失利。一方的教育缺失,往往會導致孩子偏科、不能均衡發展。如果有母親的教育,情況可能會好很多。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影響三:性格有缺陷並且有孤獨感

《狗十三》中李玩不願意和人打交道、沉悶不語的性格,以及悲怨的情緒和父母離婚是分不開的。儘管有爺爺奶奶照顧生活起居,但奶奶還給她喝不了的牛奶,一個細節足以可知,奶奶爺爺的照顧沒有母親照顧的細膩。

正是由於李玩的內心孤獨感,無人陪伴,才如此的重視兩個“愛因斯坦”,在女主李玩看來,這狗是心靈慰藉和陪伴,寄託著自己無處安放的孤獨。

  • 離異家庭的父母怎麼做?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不得不離婚的家庭,從孩子的利益出發,離婚發生後,雖然夫妻關係沒有了,但父母和孩子 的關係依然存在。父母要儘可能保存“原家庭”的完整性,越完整對孩子的傷害越小。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首先,父母誠實得告知孩子真是情況,並保持雙方聯繫

在《狗十三》裡,父親並沒有告知他們離婚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建議父母對孩子隱瞞真實情況,誠懇的告知孩子:父母雖然離婚了,但是我們依然還愛你、關心著你。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嫌棄的心理情緒。

並且不要剝奪對方探望、親近孩子的權利,更不要敵對和仇視對方,比較好的方法是,倆人任然保持合作與支持的友好關係。讓孩子能自有接觸雙方,仍能感受到父母像從前一樣愛著自己。

其次,父母不要讓孩子決定離婚與否,而是告知這是父母自己的決定

父母離婚應該由自己決定,告訴孩子父母是不適合、不想再一起生活了,這個和孩子沒有關係。讓孩子做決定看似是尊重孩子,其實是無形中在傷害孩子,因為父母無論離婚與否,孩子都要承擔做出任何決定的後果帶來的心理壓力和負擔。

再次,盡最大努力讓孩子融入到父母組建的“新”家庭裡

父親並沒有讓李玩和自己生活,而是寄養在爺爺奶奶家,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並且很大程度減少了和繼母感情交流的機會,使得“新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並不高。在孩子需要社會支持以及感情慰藉的時候,缺少了更多方面的支援。現實中,我們鼓勵孩子最短時間內融入到新的家庭裡,感受到新家庭的溫馨和心理安慰。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最後,離婚後不要在孩子面前詆譭對方,並且要多和孩子交流和來往。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雙方都是重要的,且忠誠度是一樣的。如果一方詆譭另一方,且讓孩子附和自己,會讓孩子有背叛心理負擔。

離婚後的雙方,都要儘可能地多和孩子交流、來往。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心理變化。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困難並給予幫助和支持。

《狗十三》中父親對孩子的關心就不到位,忽視了女主李玩的心理變化,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家庭事件。離婚後也不要扔給一方就不管了,或者禁止另一個方探望,自己既要繼續履行權利,也不要剝奪對方的權利。

就算父母離婚了,也只是父母在法律層面上沒有了夫妻關係,但對於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子女的關愛是不能截斷的,父母雙方要盡最大可能維護好子女的權益,都要多和子女交流,繼續增加感情,避免因離婚而逐漸疏遠。父母組建的新家庭裡,要讓孩子融入其中,讓子女不僅能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愛,還能感受到新家庭的關愛。讓他們能夠真正的接受父母離婚的現實而不受影響,從而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狗十三》豆蔻青春的意義,是在孤獨和創痛中完成自我救贖

04、最後結語

《狗十三》裡並沒有採用戲劇主義的“對立面”來製造衝突,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例如沒有惡毒的繼母,爺爺奶奶的極度討厭等等。而是很冷靜和客觀地展示了所有現實中的可能存在。在青春成長類電影中,沒有過激的情節、行為,也沒有冗長煩躁地說教或批判。

用謹慎態度完成的影片,揭示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在成長中面臨打壓時的無奈和不知所措,歌頌了人性中的淳樸且自然。兩個“愛因斯坦”終究都離開了這個家庭,我們相信女孩李玩在偷偷地哭過以後,會迎來屬於她的美好人生。

在處理親子關係的時候,唯有給予愛和包容才能讓孩子幸福快樂成長。現實中的我們或許會被社會同化,如果能做到表面順從、內心依然保持自由,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