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金像獎、金雞獎、百花獎、奧斯卡獎……以及各種各樣的獎?

常青


1、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所發起的電影獎項。

2、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每年五月中旬在法國戛納舉行。

3、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成立,於每年2月在德國柏林舉辦。

4、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項為“金獅獎”,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著“國際電影節之父”的稱號。




飛揚飛一樣


首先把奧斯卡單獨領出來說下,畢竟是裡面唯一一個國際大獎,奧斯卡是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的簡稱,目前來看奧斯卡毫無疑問是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獎項。

然後我們再說下國內比較重要的獎項,除了提問中說說的金像獎、金雞獎、百花獎外還有華表獎和金馬獎。其中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是內地的三大獎項,

金雞獎和百花獎原本是一個獎項,05年後分為了兩個獎項,單數年搞金雞,雙數年搞百花。相對來說金雞獎更具有專業性,百花獎則是靠民意投票選出來的,不過金雞獎這幾年老喜歡搞雙黃蛋,現在專業性上有所下降。華表獎因為是廣電總局主辦的,所以政治色彩更明顯些,但是在專業性和公正性上還是可以的。

香港金像獎要求參選影片至少要有6名主創人員事情香港籍,再加上一些其他調件都使得這個獎項本土化嚴重,在港片的黃金時代這個獎項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但現在港片市場逐漸沒落,也使得金像獎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了。其實,國內大獎在專業性方面除了華表獎外就要數臺灣的金馬獎,畢竟金馬獎是在一直向奧斯卡看齊。金馬獎也極少收到場外因素的干擾,但是18年獲得最佳紀錄片的女導演傅榆,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公然發表“臺獨”言論使得金馬獎遭遇了滑鐵盧,金馬獎現在的含金量還要再看看


林子啊大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大約每年四月。

臺灣電影金馬獎,大約十一月底。

金雞,百花,華表,是內地三大電影獎項。金雞標榜專業性,百花純靠所謂民意投票。華表偏政治。

金雞跟百花以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形式頒獎,一年金雞一年百花。

華表兩年一屆。

國內表演獎項上,媒體稱拿滿這五個獎的演員為實現大滿貫。這五個獎項地位不言而喻。

奧斯卡是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的簡稱,國人像崇拜諾貝爾獎一樣崇拜奧斯卡獎。

此外各類著名電影節也會頒發國際分量的獎。戛納的金棕櫚,柏林的金熊,威尼斯的金獅等等等等。

至於哪個比較厲害,香港金像獎隨著純港片的式微和港生演員的青黃不接而衰落,估計以後不會好過。

金馬一直走在模仿奧斯卡的路上。

內地那三個獎,你可以看一場百花頒獎禮看些獎怎麼產生怎麼發出去的然後自己推導含金量!

這裡我再著重說下華語三金吧。金馬金像金雞並稱為華語電影的三金,分別是臺灣,香港,大陸三地的獎項,參選的都是華語電影。香港金像獎的參選條件是必須有六名以上的主創主演必須是香港戶籍…其他一些條件都使得這個獎項看起來過於偏向港片,本土化過於嚴重。大陸的金雞獎在05年後和百花獎分開,單數年搞金雞,雙數年搞百花。金雞偏專業性,百花則完全由觀眾投票選出…金雞雖說偏向專業,但近年來各個獎項屢屢上演雙黃蛋的戲碼,13年甚至在五個獎項下了雙黃蛋,這種平均分配照顧人情的行為廣遭病詬,導致其專業性和公信力不斷下降,至於百花獎看看今年得主就知道這個獎是如何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華表獎是廣電總局主辦的,政治意味濃厚,近幾年來幾乎沒啥存在感。目前來說華語電影圈最具專業性和公正性的當屬臺灣地區金馬獎了,近年來大陸和香港的優秀影片在金馬獎上把臺灣本土電影擠壓的幾乎沒什麼生存空間了,今年更是影帝影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重要獎項均為大陸地區囊括!島內網友也沒少罵,民進黨甚至揚言要取締“吃裡扒外”的金馬獎,好在金馬組委會能頂住輿論壓力,依舊保持著相對較高的水準,極少收到場外因素的干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