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和秀才有什麼區別?

zaqwer


古代科舉制度,考取秀才相當於現在高考錄取者,進入大學學習,還是個讀書人。考取舉人則相當於現在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者,出仕為官了,差別大多了!

古時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稱為童生,俗稱白衣;你看,《水滸》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經唐、宋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嚴密完備的公開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 明、清時,科舉考試分為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式等層次考試,考取者獲得不同的功名、入學、教學、出仕為官。

一.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意既現在的大學公費生;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屬於現在大學的擴招自費生,則沒有這個待遇。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府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可免除差徭。

秀才待遇也不低,見官不跪拜,直接面見縣官,訴狀直呈等。

秀才 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謀生;也可以代人寫信、訴狀;文筆好的,進入府州縣為吏;有名氣、有關係的入文臣武將幕僚等。

你看,秀才相當於現在參加高考,考上大學;有公費的、自費的、擴招的、保研的(拔貢)。

二.舉人:鄉試,省級舉行考試,生員(秀才)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

舉人不同於秀才,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萬曆不上朝


區別極大,以現在擴招後的高等教育來比喻的話。

秀才是剛剛考上211的大學生。青蔥學業、一切尚在起步之初。

中舉人,就已經是985名校博士畢業了。社會承認,前途在望。誰都不能把你不當回事了。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竹史鐵驪


舉人跟秀才,過去都是常用的稱呼。在科舉沒有出現以前,舉人是指地方向朝廷舉薦的賢才,而秀才則代表那些優異有才華的人。到科舉出現後,科舉跟秀才有了更專門的含義。

它們成為科舉考試中,必須經過的關卡。明清時期,一個讀書人參加科舉後,要先通過童生試,才可以獲得秀才的身份。

童生試中,又有縣試、府試、院試三道考核。每一道考核都不容易,雖然只是選拔秀才,但朝廷卻極為重視。不僅採用各種防止作弊的手段。

負責監考的官員,級別也不低。如監考院試的考官,更是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員到地方擔任學政。學政的挑選,必須是三品官以上。他們會被授予提督的虛銜,地位跟巡撫相同,相當於欽差大臣。

選拔秀才尚且如此重視,對於舉人,自然有更高的要求。舉人參加的鄉試,限制極多,甚至連出身也有要求。

如果是街頭藝人或妓院出身,就不得參加。那些曾經因過失被罷黜的官員,為父母守孝三年未滿的人,也不能參加。

對於秀才跟舉人而言,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如果考中舉人,實際上已經獲得候選官員的身份。明、清時期,在固定時間裡,吏部都會從落選舉人中挑選部分官員。

他們一般會被授予縣丞、教諭的職位,偶爾也會獲得知縣的官職。這些職位,級別確實不高,對於朝廷治理地方,卻作用極大。

對於朝廷而言,安排舉人擔任這些職位,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可以有一個出路。過去能考中舉人的,大多資質不差。只要使用得當,他們一般都可以勝任這些低級職位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落選舉人長期無法得到任用,不免產生怨言。人數不斷積攢的話,就會對朝廷產生威脅。明清時期,聽說過舉人出身的官員做出過一番政績,位列高位。卻從來沒有聽過秀才可以擔任哪些重要官職。

秀才如果沒有繼續考中科舉,除了少數擔任地方幕僚,大部分都是回鄉教書。當然,即便是擔任幕僚,舉人也比秀才更有機會。畢竟他們的分量更足。

但是,過去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意思是郡縣以下,朝廷無力直接治理,就需要依靠地方鄉賢的協助。舉人秀才們,就是協助朝廷治理地方的一股重要力量。再加上這些人都是將來有可能考中科舉的,朝廷對他們,也會給一些特殊待遇。

當然,這些待遇中,秀才跟舉人,也是不同的。秀才可以享受免除自己跟妻子徭役賦稅的待遇,見到知縣可以不用下跪,犯事的時候,地方不能輕易用刑。

如果是被朝廷評為一等秀才的,每個月又可以享受朝廷發放的銀兩和糧食補貼。能評為一等的,都是將來有機會考中舉人的秀才。朝廷這個做法,既是一種鼓勵,也是為了減輕秀才家中的負擔。畢竟多了一個讀書人,就等於地裡少了一個勞動力。

秀才的待遇,更多隻能惠及個人,舉人就不同了。舉人不僅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徭役田糧,凡是掛靠到舉人名下的土地,都可以免除納稅納糧。過去很多舉人即便沒有獲得官職,也可以成為地主。

因為主要他們成為舉人,就可以讓別人把土地掛靠到自己門下,自己再向農民收租。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衣食無憂。

在《儒林外史》裡,范進中秀才時,遭到岳丈拼命嘲諷。可是,當范進考中舉人的消息傳來時,他的岳丈立刻畢恭畢敬,恨不得把自己女婿吹捧上天。因為范進的岳丈,也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對於舉人而言,即便他們還沒有選任官職,跟地方知縣也是地位相等。這個跟秀才見知縣不用下跪,又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如果要繼續參加考試,秀才當然要靠自己,或走路,或坐車,自己趕到考場。而舉人卻可以坐上朝廷派遣的“公車”。

這種公車就是上面插有黃旗,代表“天子門生”的含義,馬車一路經驛站,直達京城,參加下一場考試。除了有車,朝廷還會給舉人發一筆路費,作為鼓勵,也是為了減輕他們趕考時的壓力。

總結而言,過去考中秀才,也可以獲得不錯的待遇,但是跟舉人相比,實在相差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