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唱好“大合唱”,打造“江蘇精品”

中國江蘇網訊 4月28日,打造“江蘇精品”品牌、推動高質量發展視頻會議在南京召開。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聯絡員參加會議,13個設區市開設分會場。由省質量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省市場監管局等8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也已在近日印發,擬每年新增5000名企業首席質量官,且該職務具有一票否決權。到2025年,力爭實現全省規模以上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全覆蓋,中小微企業覆蓋率不低於80%。

首席質量官,

擁有質量一票否決權

省市場監管局局長朱勤虎直言,如果產品品質跟不上消費升級需求,消費外流也就成了必然。因此,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產品質量,成為國內企業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的重要砝碼。

作為製造業大省,江蘇一向重視產品質量。早在2012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企業首席質量官,隨後在全國大中型企業中逐步推開。“建立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是通過建設一支質量人才隊伍,強化企業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質量強企等理念。”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說,經過近8年實踐,我省各地通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推動以首席質量官(“第一質量人”)為核心的企業質量文化建設和創新。截至去年底,江蘇組織近萬名企業管理人員參加首席質量官業務培訓,累計有8804人獲得首席質量官任職資格省級培訓合格證書。在南通,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的企業已超3000家,覆蓋60%以上規上企業。

《意見》明確了首席質量官的崗位、權限、基本待遇等,要求提高首席質量官在公司決策中的話語權,不僅要直接向總經理報告工作,還要參加企業總經理(總裁)例會、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更重要的是,該職位具有企業質量安全的“一票否決”權。

品牌建設,

離不開標準與認證

在朱勤虎看來,管市場就是管質量、管品牌,質量、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監督等都與品牌建設密切相關。其中,標準是引領,認證是手段。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早已成共識。標準,意味著行業的話語權。在26000多項國際標準中,由我國主導制定的不足200項,佔比不足0.8%,我省主導制定的只有39項,佔比僅為0.15%。

再以認證為例,目前品牌的評價主要由第三方認證機構評定,部分認證機構存在著收費即“包過”現象。為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於2018年底開始清理規範品牌評價工作。在今年我省推行的“雙隨機、一公開”檢查中,由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聯合啟動了對檢驗檢測機構的“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從全省2823家檢驗檢測機構中隨機抽取565家作為檢查對象,涉及機動車、建築交通工程、農業等檢驗檢測機構。

“江蘇精品”國際認證聯盟已於4月26日成立,主要負責制定“江蘇精品”認證實施規則。成員機構將在國家認監委批准的業務範圍內從事“江蘇精品”認證工作,並對其認證的產品開展有效監督。

打造“江蘇精品”,

還需“大合唱”

記者從打造“江蘇精品”品牌、推動高質量發展視頻會議上獲悉,我省將從創牌、定標、認證、監督四個方面打造“江蘇精品”。

創牌,意味著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自主創新、品質高端、服務優質、信譽過硬、市場公認的品牌群體。在蘇州,根據《蘇州市質量品牌建設獎勵實施細則》,每年市本級財政將拿出約1200萬元用於企業質量品牌獎勵。蘇州市市場監管局局長虞偉說,雖然蘇州市品牌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身處高原,還要爭做高峰,不僅是為了拿牌子,更是發展蘇州的軟實力。

定標,即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大力實施標準創新工程、標準引領工程、標準比對工程,不斷提高標準的先進性,以高標準引領質量提升,促使各行各業主動對標,逐步構建“江蘇精品”先進標準體系。

認證方面,我省將進一步完善認證制度,向市場傳遞質量品牌信任。監管,則是要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通過市場機制真正推選出消費者認可、符合品牌發展規律的“江蘇精品”,同時建立健全“江蘇精品”認證退出機制和認證違法違規行為黑名單制度。

創牌、定標、認證、監督涉及到諸多領域、諸多部門,因此品牌建設不能是“獨角戲”,而應該是“大合唱”。

記者 趙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