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2019課綱實施第二年,新學期開始,初中八年級的歷史老師發現,“中國史”改穿“中國與東亞史”的新裝進入教室後,在“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以唐為界,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大幅縮水,不僅漢唐盛世消失了,三國亂世也不見了,學生將不知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不識唯一女皇武后。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新課綱上路滿週年之際,《聯合報》民調顯示,70%的家長坦承不清楚新課綱實施理念與改變的內容,76%的高中和67%的初中表示在教學現場遭遇問題與困難。最近另有民調指出,72%的學生和77%的家長認為新課綱對學習造成困擾。其實,僅一本初中八年級的歷史新課本,就具體呈現了學生學習的困惑、家長指導的困擾和老師教學的困難。



三年前公告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時,中國史大減內容並移入東亞史脈絡中,已經備受批評。


但多數爭議主要集中在高中的部分,因為高中歷史課綱捨棄了國別史而改採區域史,更用主題研究形式取代了傳統編年史的教材編纂,因此不但夏商周在新課綱裡消失了,整部中國史也被縱剖橫切散入東亞歷史空間裡,從而引發“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質疑。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至於初中歷史,不重政治,不教盛世,不理亂世,不知興替,外界只知隋唐以前強調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互動,宋元著重國際互動與商貿文化交流,明清則已在東亞世界格局中探討商貿文化和東西接觸的挑戰,而脫離中國史的臺灣史,連明鄭都彷若只是東亞海域的一支勢力。但因初中課綱仍維持編年史形式,並從“臺灣史”、“中國與東亞史”到世界史,由近而遠,依序編纂,各自成冊,當時並沒有像高中新課綱那樣引起太多注意。


等到今年暑假後開學,初中老師拿到八年級歷史新課本,才驚訝發現,略古詳今竟然可以略成這樣。一部中國史,商周依舊在,但有些教科書,炎黃堯舜、夏禹建朝隻字不提,學生只看到“有冊有典”的商周橫空出世;未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學生卻要了解秦以法家變法、漢初推行黃老、漢武推崇儒家;渾然不知有漢唐盛世,學生號稱提升了“國際觀”,但對世界各地的中國城為何都叫“唐人街”一定莫名其妙。學生還會知道三國鼎立,卻非學校教育之功,而是日本電玩之賜,且三國結局未定,歷史可以改寫,視手遊功力而異;甚至如果下一代把孔明、關羽都變成日本人,也不必太訝異了。


有初中歷史老師形容:“中國五千年曆史,只能前四千九百年講少點,後一百年講多點”,下學期課本就是那“後一百年”,學生將進入晚清以降的中國百年變局。雖說“詳今”,但課綱既強化東西接觸的歷史意義,又簡化戰爭經過、條約內容或變法與新政項目,中國的百年曆史屈辱會不會就此雲淡風輕?


中國史面臨著雙重擠壓:首先是移入東亞,因而學生學的不是“中國史”,而是“中國與東亞史”;更精確地說,是東亞史範疇內的中國內外民族互動與商貿文化交流史。

其次是略古詳今,因而含隋唐以上三千多年的歷史極度簡化,文化源流與歷史脈絡難以求索。


其實略古詳今不能說完全不對,只怕是大略中國,不詳東亞:裁剪了中國史,學生不能初步掌握中國的文化和秩序變遷,恐更不易瞭解東亞地區逐步進入世界歷史舞臺的國際秩序變遷、政治軍事衝突與商貿文化交流。而初中只得到淺薄無根又零散破碎的歷史知識,上高中又如何做跨越區域、跳躍時代的主題研究?


如果說“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對民進黨當局來說還會有“國”的爭議,至少歷史的智慧與文化的寶藏也不應棄如敝屣。這樣一部裁其源頭、略其精髓、支離破碎、主軸偏移的中國史,民進黨當局到底想教給臺灣下一代年輕人怎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