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抗大秦:在秦國勢不可擋的戰國後期,為什麼只有它能力挽狂瀾?

點擊上方的關注按鈕,查看更多科普精彩文章吧!


要說戰國前期,各國之間還是可以,互有勝負的。


那到了戰國中後期,在經歷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基本就是無可匹敵。


在前期徵魏伐韓之後,大秦終於遇到了,自己命中註定的對手。


這個差點中斷了秦國,統一道路的國家,到底是誰呢?


戰國前期強大的晉國,在分成三個國家後。


儘管魏國和韓國都不太爭氣,但剩下的那個趙國,卻獨自扛起了抗秦大旗。


甚至一度威脅到了,秦國的腹地關中地區。


那麼,趙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獨抗大秦:在秦國勢不可擋的戰國後期,為什麼只有它能力挽狂瀾?


在趙肅侯繼位後,秦國已經變法十年了。


大秦的刀劍,已經磨的鋒利無比,只待一聲令下,直指中原。


在不斷打擊魏韓之後,秦國已經威脅到了,趙國的安危。


而當時趙國,東邊有強大的齊國,南邊是不爭氣的魏國,北邊是襲擾不斷的遊牧民族。


最糟糕的是,西邊與虎狼一般的大秦接壤。


而國境之內,還有個不滅小強的中山國。


可以說,趙國的局勢,可謂是四面皆敵。


但是,趙國在這種局勢下,愣是沒有妥協吃虧。


在趙肅侯去世後,除了韓國之外,其他五國一起出兵奔喪。


之所以會結下這麼多仇敵,就在於趙肅侯在位時,基本週邊國家全都給得罪了。


在第一仇敵魏國的挑頭下,五國部隊聲勢浩大,打著奔喪的名義,實則打算瓜分趙國。


當時的繼位者趙雍,年僅十五歲,整個趙國可謂是危在旦夕。


面對龐大的五國聯軍,趙國該何去何從呢?


獨抗大秦:在秦國勢不可擋的戰國後期,為什麼只有它能力挽狂瀾?


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建議下,趙雍採用了,各個擊破的方案。


在賄賂越國,使其出兵牽制楚國後。


又遊說北方遊牧民族,派兵襲擾燕國與中山國。


最後,聯盟韓國和宋國,結成同盟。


在趙韓宋三國結盟後,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鐵三角。


使得秦魏楚齊,都兩面或三面受敵。


正是這種牽制局面的形成,使得心不齊的五國聯軍,最終選擇了退軍。


可以說,剛繼位就解除了,一場堪稱滅國的困境。


趙雍也展現出了自己,“趙武靈王”的天縱奇才。


而也正是這位變法圖強的趙王,成為了戰國後期,唯一可以與大秦相抗衡的存在。


那麼,他到底做了些什麼,才能使趙國奇蹟般壯大?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基本都是農耕社會,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個威脅。


位於北邊的趙國,就飽受這種侵擾。


趙雍繼位後,決定效仿胡人,通過學習他們的,戰鬥和組織方式,來增強趙國的實力。


於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胡服騎射運動拉開了序幕。


獨抗大秦:在秦國勢不可擋的戰國後期,為什麼只有它能力挽狂瀾?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利益博弈後,趙國最終組建起了騎射兵種。


趙國首先吞併了,國境內部的中山國。


而後打擊西邊的林胡勢力,佔領了榆中地區。


而這個舉動,嚴重威脅到了,秦國的安危。


最後,在驅趕北邊的遊牧民族後,趙雍修建了長城。


從此,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就下降了一個層次。


在短短三十年裡,趙雍完成了幾代趙王,夢想中的偉大宏圖。


趙國的版圖,幾近擴大了一倍。


在當時的戰國中後期,各國對秦國可謂是又怕又恨。


但是,趙國卻做到了,不斷壓縮秦國的戰略空間。


在幾次聯合其他國家,正面從崤函地區,攻打秦國失敗後,趙雍選擇從北邊著手。


獨抗大秦:在秦國勢不可擋的戰國後期,為什麼只有它能力挽狂瀾?


在自己親身深入秦國後,趙雍摸準了其內部情況。


但身處壯年的趙雍,卻由於國內繼承人問題,意外去世了。


這也成了歷史上的遺憾,也使得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趙雍儘管一世英名,卻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廢長立幼的大錯。


自己又荒唐的,選擇了軍政分開的制度,對長子又一直覺得虧欠,彌補心理十分嚴重。


最終這一切,使得自己走向了末路。


對於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你們覺得它真的,有機會戰勝秦國嗎?


覺得不錯的點擊關注按鈕,查看更多科普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