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01

喂,你孩子叫你呢,能不能抬下頭?


和女兒在樓下玩“你來表演我來猜”的遊戲。

其他小孩看到,覺得好玩,也來表演讓我猜。一個個地叫著,阿姨猜我的;阿姨看我表演的什麼……我應接不暇——他們一刻不停地在爭奪我的注意力。

女兒不高興了,跟另外3個孩子說:你們的家長都在,去找自己家長唄。

她擋在我面前,還沒等我想好如何勸她,其中一個小女孩跑開了,另外兩個看她走了,也去找自己的家長。

先跑開的小女孩,她媽媽在看手機,等女兒來了,冷不丁說一句:自己玩去,我在賣東西。

第二個小男孩的媽媽沒看手機,兒子來了,她說你演吧。演了2輪,媽媽輕鬆猜中。小男孩不樂意了:你怎麼不表現出很難猜的樣子?那位阿姨就是那樣的呀!

他媽媽怒了:那你去做人家兒子吧。

第三個小男孩跑向玩手機的爸爸,叫了聲爸爸,男士沒抬頭,應了一聲,娃停頓幾秒又跑走了。好像他知道從爸爸那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轉了一圈,3個孩子又回到我身邊。

哎,這些家長難道是寄希望於我?期待我和女兒能夠分享自己的注意,他們好繼續安靜地,邊玩手機邊“陪孩子”。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好吧,遇到這種情形,我只能盡力而為。

少數時候能把孩子們組織起來,大家一起開開心;多數時候很尷尬——精力有限,我會首先和自己孩子玩,照顧自家孩子的情緒。

於是,有些孩子得不到同樣級別的關注,很失落;有些孩子羨慕地遠遠看著;有些孩子會急哭,跟我女兒發生爭執……他們家長一臉不悅地把娃拉走,邊教訓:你不會自己玩兒嗎?非舔著臉往他們身邊湊啥,有意思沒?

這樣一來,暗戳戳仿似我的錯。

那我要反駁了:我不開幼兒園,這是親子互動!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為啥你就不能跟孩子玩會兒?看似陪著,實則把孩子推出去,這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家長陪孩子的時間真心不短。即便沒有爸媽,也有爺爺奶奶。

但所謂的陪孩子,只限於讓孩子在自己周圍玩耍,不出狀況就行。最理想的狀態是娃玩娃的,我玩我的。

當孩子跑來,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你怎麼就不能自己玩?幹嘛老拉扯我?孩子繼續“糾纏”,一些家長也會“答應要求”,但大多出於應付,不走心——我還惦記著我的手機呢,這遊戲太幼稚了,我好煩躁呀……

可以說,孩子周圍有大人的時間多了,但家長的陪伴質量卻越來越差了:不想互動,懶得交流,只願花錢,不肯連接。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02 你傷了ta的心……


有人說這是智能手機的普及造成的。

家長比孩子更沉迷於手機:刷朋友圈、刷視頻,或者更高級些,看新聞、處理郵件、用手機賺錢……當孩子打擾到“人機合一”的家長時,他們更易被激怒。從而對孩子發火,影響親子感情。

有人說,是因為陪孩子太累。

上班累,為了生計不得不上;陪孩子得花心思,付出不亞於上班,但不用心也關乎不到生計,得過且過吧。

於是變成:我可以給你花錢,但我不願為難自己花精力——任務不緊迫,人很難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無論哪一種,陪孩子時,你都在“分心”,期間你們的情感交流斷斷續續,孩子的心也跟著起起伏伏——感受不到愛意流動,得到的永遠是父母以為他們“應該要的”。

當孩子求關注的願望總落空,他便不再寄希望,你們的心便被隔在了“河的兩岸”,漸行漸遠,有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小寶貝已經變了——他不僅不想理你,還顯得沒有同齡人優秀。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03 賠上了認知能力


這可不是我在嚇唬你。

進化心理學家戴維·威爾遜在《生命的視角》一書中說,成長有“嚴格的靈活性”——看似靈活,但每一步該給什麼刺激你得給到位。

比如6歲前沒有語言環境,那他可能永遠都學不會語言了。即使學得會,也遠遠落後於正常人。

嬰兒剛一出生,就開啟了學習模式。家長若能跟嬰兒對話、互動,他們就能從跟家長的“共同關注”中學到東西。假如家長疏於交流,分心以對,孩子不知道你注意的是什麼,他注意的被你無視,就無法跟你分享“注意”,互動輸出,學習效果打折。

陪娃時“分心”,不正是如此?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靜面實驗”。

一位年輕媽媽,把寶寶放在一個很高的椅子上,然後跟寶寶一起玩耍。接著突然背對孩子,轉過頭來呈現一張面如白紙的臉,沒有任何表情。寶寶看到後很茫然,會試著用各種方式引起媽媽回應。最終無果,他開始嚎啕大哭。

而當媽媽的“紙片臉”恢復到溫柔慈愛模式,寶寶立馬手舞足蹈。

這是一個讓人不舒服的實驗,一方面我們有感於讓小寶寶面對“紙片臉”有點殘酷,一方面觸及到自己的傷處——我們都曾對自己的寶寶擺過“紙片臉”。

當孩子長期面對的是一個麻木、煩躁、忽略自己的家長時,就會如“靜面實驗”中的嬰兒般,感到無助、焦慮,傷心,繼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開始分泌。當皮質醇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傷害孩子大腦,影響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交能力等。且這種消極影響是不可逆的。

不要以為只有小寶寶會受此影響,大一些的孩子同樣在乎父母的態度。家長的一言一行,他們都看在眼裡——發育中的大腦對環境刺激有著高度的敏感性,特別是來自父母的刺激。

有質量,有溫度的回應,能讓孩子情緒舒緩,喜笑顏開。分泌催產素、多巴胺等,促進神經元進一步連接。

所以,大腦發育的核心在於寶寶有一位有愛心,能做出積極回應的成年人之間的互動。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04 回應,是光

說點兒心理學研究。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曾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讓護工精心養育,卻不給情感互動。結果,這些嬰兒無一例外地死掉了。

心理學家哈里·哈洛也用恆河猴做過類似的實驗。把小猴子帶離母親,生活在一個有“兩位媽媽的地區”。一位媽媽是鐵絲做成的,身上掛了奶瓶;一位媽媽是布偶恆河猴。結果,小猴子寧願捱餓也要和布偶媽媽待在一起。

哈洛最後得出結論:對哺乳動物來說,缺乏情感回應,比缺乏食物更糟糕。

這是非常極端的實驗,我們家長跟孩子還是有連接的。但如果在陪孩子時“分心”,我們彼時便是護工,是掛著食物的“鐵絲猴”。若日積月累,孩子的心理會如何發展?可以想見。


知道嗎,孩子的認知差距,從很小時候就被父母的“分心”拉開了

其實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無論心理學家主張的情感回應,還是認知科學家說的大腦工作原理。都從各自角度強調了“積極互動”、“關注孩子”的重要性。

我理解專注不易,但你專注於什麼,才能學到什麼。要想在育兒中和孩子共同成長,必須付出“注意力”。

最後,我想引用一個弗洛伊德講過的故事:

一個3歲小男孩在黑屋子裡叫外面的阿姨: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說: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回應,就是光。每個生命都渴望被看見。

來,讓我們一起收心,趕走“分心”,“看見”孩子。

我是麗麗,本文結束,謝謝閱讀。歡迎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