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字節跳動扶貧共話文旅扶貧

2019-09-17 15:47

9月10日,由字節跳動創新事業部“山裡DOU是好風光”項目組和品橙旅遊聯合主辦的“美好旅行對話日”第二期沙龍在中國扶貧基金會舉行。本次沙龍主題為“文旅扶貧:新模式、新問題、新機遇”。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軍在沙龍上表示,扶貧的本質是對人的改變。通過發展旅遊來帶動扶貧,要注重當地人的改變,提高他們的膽略和眼光,讓他們具備持續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在扶貧過程中,要建立機制,讓旅遊產業發展帶來的收益能夠更廣泛地惠及本地百姓。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厲新建也認為,扶貧就要人人扶貧,人人都能夠從中受益。他說,通過打造文旅產業品牌把遊客引進來,扶貧過程當中形成品牌的生態效應,扶貧的效果會更好。“因為遊客來遊玩的時候,不僅會消費農產品,還會促成完整一整套產業體系,扶貧效果是綜合性的,更能讓人人受益。”

那麼,文旅產業具體如何帶動貧困地區脫貧,目前參與文旅的企業有哪些模式,碰到了哪些困難,迎來哪些機遇?沙龍上,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厲新建、字節跳動創新事業部總經理楊潔、中國旅遊協會旅遊營銷分會副會長葛磊、品橙旅遊首席商務官楊曉明就以上話題進行了探討。

嘉賓討論現場

市場化運作才能讓文旅產業持續發展

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軍看來,過去幾年,國內鄉村旅遊發展非常快,主要原因是很多都採用了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通過旅遊產業帶動扶貧。“市場主體所做的產品定位、產品設計來自於市場的需求,它所提供的服務,來自市場的需要。”王軍說,有些地方通過行政力量推動的鄉村旅遊,效果不佳,往往就是產品定位不準確,或者運營上出現問題。

因此,王軍認為,文旅扶貧需要很多專業化的公司加入進來,依託他們成熟商業網絡渠道模式,帶動旅遊業的形成可持續發展。

中國旅遊協會旅遊營銷分會副會長葛磊也認為,當前是發展鄉村旅遊的戰略機遇期,市場力量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通過助力旅遊發展,來帶動當地脫貧。

在葛磊看來,現在人們的旅遊已經從原來看名山大川的觀光型旅遊,轉變為體驗式旅遊,人們希望離開城市城市,找到一個棲息身心的地方。但對於很多貧困地區的人來說,他們並不瞭解遊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做旅遊扶貧的企業和個人應當肩負的擔當和使命,提供相應的資源和幫助,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旅遊業,促進文旅扶貧。

為貧困地區打造文旅品牌 連接更多資源

那麼,參與扶貧的機構、企業,如何形成合力,通過市場化手段帶動貧困地區旅遊業的發展?王軍認為,不同的組織,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為貧困地區提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方案,連接更多資源。比如,中國扶貧基金會就通過影響力投資,幫助貧困地區打造優質旅遊產品,樹立品牌,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字節跳動扶貧則依託今日頭條、抖音等產品在信息精準分發上的領先優勢,通過信息流動創造的價值,來開展文旅扶貧工作。字節跳動創新事業部總經理楊潔表示,字節跳動扶貧在2018年發起了“山裡DOU是好風光”項目,秉承“造血式”、“精準式”、“帶動式”的扶貧理念,通過對當地的旅遊資源進行分析梳理,並重點開展策劃及運營等工作,為貧困地區打造文旅品牌,並通過圖文、短視頻等內容形式,進行推廣,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助力脫貧致富。

旅遊垂類媒體品橙旅遊也發揮優勢參與文旅扶貧。品橙旅遊首席商務官楊曉明表示,品橙旅遊通過發現和深度挖掘文旅扶貧案例和樣本,進行推廣傳播,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同時,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扶貧。

對於未來文旅產業會如何進一步帶動貧困地區發展,有嘉賓認為,貧困地區需要走多產融合的道路。“除了文旅之外,還有很多領域可以嫁接進來,帶動扶貧的效果。”王軍說,比如浙江有的民宿同時網上銷售特色傢俱,遊客掃碼就可以進行線上購買。

“鄉村將會是融合的大平臺。”葛磊表示,鄉村有青山綠水、農業文化,是很多城市人嚮往的生活方式。隨著旅遊的發展,將還會出現很多高端種養殖業、科技產業等,形成多產融合。

在楊潔看來,農旅、文旅、商旅融合,將會為貧困地區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首先,得益於電商基礎設施的完善,很多貧困地區都已經開始進行商旅融合,遊客到當地很直觀地看到當地好山好水,優質的種植環境,能夠帶動當地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走出去;其次,文旅融合,更多是文化作為旅遊發展的靈魂,為當地注入很多旅遊精神層面的感受;農業讓大家深刻感受到特色農村縣域旅遊的特色。

楊潔表示,目前字節跳動扶貧有兩個扶貧項目,“山裡DOU是好風光”和“山貨上頭條”,分別聚焦文旅扶貧和為貧困地區打造農產品品牌,助力農產品上行,“我們將在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商旅融合作出更多的探索,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字節跳動創新事業部總經理楊潔發表講話

長久穩定脫貧要靠當地內生動力

雖然市場力量在帶動貧困地區文旅產業發展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但是本次沙龍的嘉賓一致認為,要達到長久穩定脫貧,還是得依靠當地自發產生內生動力。因此,企業和社會機構在幫助當地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改變當地人的意識,提高他們的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脫貧致富。

王軍認為,目前國內有些景區發展起來了,也帶動當地老百姓實現脫貧,但是當地老百姓實際上從旅遊業中獲得收益並不大。在他看來,要讓當地人更加積極參與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還應該建立機制,讓文旅產業惠及更多老百姓。 字節跳動扶貧在開展文旅扶貧工作時,就十分重視當地人才的培養,增強當地內生動力。楊潔介紹,在落地“山裡DOU是好風光”的時候,字節跳動扶貧不僅為當地打造和推廣文旅品牌,還會在當地進行新媒體技能培訓,幫助當地學員掌握內容創作、新媒體運營等技能,讓他們能夠持續通過內容創作,宣傳推廣家鄉美景好物,吸引更多人到當地旅遊、消費,也帶動當地的產業發展。

“比如,在雷山,我們培養了一批新媒體人才,讓他們可以通過內容創作,持續宣傳雷山的特色文化、物產、美景。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重點培育了6個產業帶頭人,涉及了非遺文化、茶產業、旅遊產業等,讓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宣傳雷山,讓外界對雷山的感知更立體,更全面,從而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楊潔說。

“本地人是很重要的扶貧主體。”葛磊表示,扶貧企業要重視當地老百姓的能力提升,包括提升他們的服務品質,以及產品定位能力、經營能力等。同時,應該賦予當地人更多的權利,幫助他們成為旅遊產業的主體。

“扶貧的本質就是對人的改變。”葛磊說到,衡量文旅扶貧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地群眾是否因為旅遊的發展,開拓了眼界,改變了原來的意識,具備參與到旅遊產業的能力。只有當地人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才能實現長久的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