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課程框架如何搭建和填充(3)

文章首發原創來自公眾號:月球來信(yueqiulaixin)

學習/分享/閱讀/雜記/邀請您關注

《一門課程是如何產生的》組文共9篇。

知識付費向,內容研發崗。新手可讀。

提示:1600字

「知識付費」課程框架如何搭建和填充(3)

這一章節,我在第一次寫課程稿件的時候,就在思考了。

說到底,課程稿件(逐字稿)到底是什麼文體?

小學我們就學過了,議論文,敘述文什麼的,最後我覺得絕大部分的課程文字稿還是屬於是議論文這種文體的。

因為課程裡面會包含這樣兩塊關鍵內容:論點和論據。

比如我說職場人要有情商,這是一個論點。

那麼論據就是誰誰沒有情商所以舉步維艱,誰誰情商很高所以討人喜歡。

任何課程想要傳達這些觀點給到聽課的人,論點要吸引人,論據要有說服力。

簡單來說,就是定義和案例補充

「知識付費」課程框架如何搭建和填充(3)

就是以上這個圖片的內容了。

一個文字稿需要傳遞給別人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使用的方法論或者說模型是很多的。

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去找論點(是什麼)和論據(為什麼、憑什麼、怎麼做)。

在知識付費行業呢,有三個字叫做白淺透

就是說我們寫出來、錄下來的課程,文字內容要小白能看懂;深入淺出講深刻的知識;能聽懂、淺顯、深刻幾個詞共同去成為一個好稿子的標準。

我在這裡再加上一個前置的標準,那就是之前講過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教人讀ABC難度不大,難的是怎麼告訴別人你為啥要用ABC,ABC怎麼來的,為什麼是26個字母,聲母韻母平仄音的區分等等很多的東西。

拋開系統化去拆一個小點,美其名曰3分鐘學會一個知識點,可不可行?

可行。

實不實用?

很難說這種過於碎片化的東西實用性。

即便是很碎片化的知識,沒有設定好生效範圍和失效範圍,一套打所有,那和誤人子弟也沒什麼區別。

但凡念過書的都知道寫文章要先搭建個文章的大綱,也就是框架

那麼對於課程文字稿這種類型的文章,首先就是得說清楚你要講什麼(是什麼),以及它能給你什麼改變(憑什麼),這背後的原因(為什麼),以及你如何去操作(怎麼做)。

如果是普適度高的知識,比如做菜追求好吃,傻子都喜歡吃好吃的。那麼就不需要花大篇幅去講你為啥要做菜好吃提高廚藝。

但是遇到一些很偏僻的定義,比如AWSL,你不花費篇幅去解釋和證明,直接上來就說你要用,就跟扯淡沒什麼區別了。

那麼這裡我就不解釋AWSL是什麼了,讓你自己去搜索一下吧,證明一下這種看到了卻看不懂的感覺有多C蛋。

在文章裡,我們還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個是使用生僻概念的問題,必須解釋。

解釋不了就用簡單的生活化案例去解釋,還解釋不了就別用,為什麼,請參考上一條。

然後有一個我真的遇到過很多,但是依舊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語感

寫東西的人每天和文字、句子、段落打交道,但是很難說清楚一篇文章為什麼拗口難讀,另一篇卻能夠通讀順暢。

舉個例子,打招呼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你吃飯了嗎?"或者”吃了嗎?“很通俗易懂,甚至不需要時間就能夠做出反應。

但是換種說法”飯你吃了嗎?“,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沒反應過來,然後默兩秒才能回答。

區別在哪兒呢?

說不好聽點就是句子的主謂賓動並表不是我們常用的形式,因此大腦反應的時候就會出現時差。

這肯定是不利於體驗感的。

所有有些時候,聽一些課程,有的人會覺得怎麼那麼難懂,磕磕巴巴的。那麼這種稿子,我們怎麼盤它?也很簡單,

自己都讀不通的稿子,更別說拿給別人聽了。還有什麼病句啊,邏輯不通啊,關聯詞濫用亂用用錯的。

這些問題,你把稿子反覆拉通讀個七八遍都會暴露出來。

一開始我們寫稿子的時候,總監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寫的稿子,大聲的朗讀4-5遍,確定讀出來沒有問題,才能定稿...

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寫稿子的人,才是用視覺在和稿子交流;而聽眾、學員,則是用聽覺。那麼我們設身處地的去聽聽看自己寫的稿子,動用一下自己的小耳朵,聽聽看邏輯,感受一下語感,出來的稿子當然會更順暢。

ok,這些就是本篇~

你可以能感興趣的:

「知識付費」知識付費課程研發流程(2)

「知識付費」知識付費行業的角色劃分(1)

「知識付費」一門線上課程是如何產生的(前言)

如何做一個會議紀要

「知識付費」課程框架如何搭建和填充(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