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寒露已過,秋意更濃。

一道狹長迂迴的山谷在群山起伏間若隱若現,韓北鄉坪上村人稱之:天塹。

“十里八鄉人都知道,非‘神車’不能入坪上!”村黨支部書記朱留平的一句打趣話,卻是坪上人長久堵在心裡的“大疙瘩”。

山路崎嶇、坡陡崖深、碎石飛濺……這些記憶深處的景象在2018年換了模樣,從此天塹變通途。6.774公里“四好農村路”,5.1公里通自然村路——蒼綠山腰間的兩道灰白印痕讓村民熾烈的心有了奔頭……

路,是打開脫貧致富的門。多年來,武鄉縣致力於道路交通建設,讓“路通則業興”在老區這片紅色大地上,彰顯得動人而清晰。

拔丁抽楔——

機遇面前,迎難而上,只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武鄉,綿亙於太行、太嶽兩山之間,地勢險惡,多雄關險隘,曾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最天然的“屏障”。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當脫貧攻堅的號角全面吹響,這些囿於高山深谷的鄉村,“窄道道”“羊腸腸”卻成為經濟發展的掣肘,太多的人面朝著黃土,嚮往著“改變”。

鄉村要振興,交通須先行。

時間的鏡頭推至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一句話,如一場春雨,滌盪神州大地。

省市接連下放政策紅利:凡立項後報省市交通部門備案的項目,省交通運輸廳給予總投資的25%補助資金,市政府給予解決總投資的10%補助資金。

機遇與挑戰共存。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完成剩餘65%資金的籌措?如何完成當年92條“四好農村路”任務?成為當時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登天之難”。

民之所向,政之所為。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縣委書記胡堅、縣長閻新平毅然選擇——迎難而上。

聘請5家建設單位對所有項目同時設計;鄉道交由縣交通運輸局實施,村道交由所在鄉鎮實施;實施單位對公路建設設計、補助政策、招投標等七個方面進行公開公示;嚴格資金管理,專戶存儲,獨立核算,專款專用……

240公里、92條路,在老區大地次第鋪開。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然而,理想卻被現實重錘擊打。

資金欠缺、設計團隊手忙腳亂、質量達不到標準……已開工的“四好農村路”被迫擱淺。

怎麼辦?如何辦好?

縣委縣政府再一次選擇了與“路”死磕。

為了融資,PPP項目被提上了“日程”,2019年4月24日,武鄉縣“四好農村路”建設PPP項目領導小組正式成立,為擱淺的項目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授權實施機構、授權出資方代表、召開評審會、出具評審意見、確認候選社會資本、談判、入庫……當年11月22日,武鄉縣與山西路橋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正式簽訂PPP項目合同,併成立武鄉縣四好農村路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自此,一張滲透至全縣各個角落的“路網”開始織牢……

不畏艱難——

下繡花功,啃硬骨頭,始終把老區人民利益擺在首位

大地為琴路為弦,縱橫捭闔總是歌。

這首蕩氣迴腸的樂章中,離不開交通人最“硬”的豪氣。

10月8日晚,深邃夜空中,星辰閃爍。

一輛“公務用車”駛離裡莊項目部,朝著縣城行進。

車內,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連樹國、副局長李華英仍在激烈討論交流。

就在剛剛,他們和武鄉縣四好農村路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又進行了一次現場辦公,就項目推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接解決。

硬作風,厚植在交通人的意識深處。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咱的手裡攥著老百姓的利益,不硬氣不行!”在連樹國的訴說中,一幕幕在艱難中全力跋涉的局面再次浮現。

PPP項目是政府與社會資本的一場合作,也是一種新生事物。即使在交通崗位上幹了20多年,面對PPP項目,李華英還是忍不住蹙起了眉頭——認知度為零。

花未來的錢辦現在的事,可行不可行?包括連樹國、李華英在內的領導組成員平均年齡50歲,為了PPP項目課題,他們買書本、跑兄弟縣區、找專家學者,學習新知識、進入新狀態,力爭把這個又複雜又生疏又重大的“骨頭”啃下來。

“PPP項目包括2018—2020年四好路項目和旅遊公路三期,時間緊,任務重。”2019年7月20日,談判開始,130頁75大條的合同擺放在桌面。專業詞彙不懂,一個字一個字摳;專業條款不懂,一條一條摳……兩個月時間,領導小組成員歷經5輪談判,最終對合同內容達成了一致。“60天時間的唇槍舌戰,感覺說完了這輩子的話。”

縣交通運輸局參與PPP項目有規劃、工程、質監3個股室11個人,而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經過規劃、可研、勘測設計、預算、採購、徵遷、監管、交竣工驗收等流程,120條“四好農村路”、1條旅遊公路以及13座鄉鎮客運站的任務不得不說艱鉅。

交通人“咬定青山不放鬆”。修路,成了他們心中強勁的旋律。

修路修路修路,他們心無旁騖。修路修路修路,他們矢志不渝。當一條條寬敞、平整、安全的道路通向了山村,交通人挺直了俯下的身子。


砥礪攻堅——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打通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血脈”

攻堅,源於對這方土地的熱愛,也源於對革命老區的深情。

32歲的孟令軍站在監漳鎮任村——南皋線指揮著來往的運料車,10多個工人正在對路面鋪設水穩層。“八點發料,九點半鋪水穩,一天鋪200多米,這條線得鋪7到10天。”

吊裝車巨臂揮舞,旋挖鑽轟鳴作響,紅色旅遊公路三期(磚壁—太行龍洞—板山) 石甕大橋建設正酣。石甕橋樑施工隊負責人李京旺介紹,“石甕大橋樁基樁徑1.2米,樁長15米,採用先進的旋挖鑽機成孔工藝。”

……

同樣的場景從東向西處處鋪開。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好山好水好風光。”一路行來,作為山西路橋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武鄉縣“四好農村路”項目部辦公室負責人,43歲的太原人曹晉斌對老區讚不絕口。

由於受疫情影響,“四好農村路”項目在3月中旬才陸續開工,路橋公司迅速整合資金,派出110多名精兵強將紮根老區,調遣600多名施工人員爭分奪秒搶進度、趕工期。

“我們在裡莊、樓則峪、石門、窯灣設了4個項目部,每個項目部覆蓋周圍20公里,確保各個項目方便施工。”曹晉斌笑稱他們是一群“跟著太陽跑”的人,只要太陽不落山,手裡工作決不停歇。

“120條‘四好農村路’主要是對品質的提升,旅遊公路算是難度最大的工程。”雖說按圖施工,但每一條路都需要經過放線、徵地、清表、整理路基、鋪設路面以及後期護欄、標識標牌、排水溝安裝修建等一系列嚴謹過程。

“瞧,那就是旅遊公路三期。”作為太行一號旅遊公路武鄉縣磚壁—太行龍洞—板山段的一個重點景區,太行龍洞藏於崇山峻嶺內,蒼綠色的植被鋪滿了整座大山。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深山無路,機械上不去,更別提物料和人力。

經過前期的勘探和測量,路橋人用挖掘機從半山腰開出了幾條便道,“為了修這一段旅遊公路,我們修了四五十公里的便道。除了留一條便道方便山後百姓,其餘便道在旅遊公路修通後會進行復墾。”

就在九月中旬,路橋人在施工現場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提出了“目標不完成,堅決不回家”“大幹苦幹一百天”的口號。鮮紅黨旗下,有至今僅回家兩晚的項目部總經理史建峰,有磨破嘴皮踏破門檻的地方協調部主任張樹海、靳黨生,有在荊棘叢生中砍樹放線的測量隊隊長田國華,有每天跑東跑西的路面隊隊長王奮瓊,有幹著最危險活的隧道隊、橋樑隊……

99條已開工建設的“四好農村路”,完工50條;旅遊公路路基工程完成69.352萬㎡、填方完成32.51萬㎡、橋樑工程完成18根、涵洞工程完成24道……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路橋人在老區大地上灑下的汗水。

一個專業修高速公路的企業,一個獲國家質量最高獎——魯班獎的企業,一個足跡遍佈全國各地的企業,為什麼會選擇在武鄉修縣道、村道?

山西路橋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武鄉縣“四好農村路”項目部總經理史建峰的一句話,給予最好的解答——

“武鄉是抗戰聖地,在這裡修路,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經濟效益。”

只爭朝夕——

乘著東風,奮力奔跑,攪活脫貧奔康的“一池春水”

路,猶如毛細血管,連接著鄉村交通,維繫著百姓情感。

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從大山腳下蜿蜒向上,間間依山而建的新房錯落有致、整潔有序,三五村民在深秋慵懶的陽光中行走、交談,這裡是蟠龍鎮關家堖移民新村。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曾經,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靠天吃飯、靠地餬口的貧困日子久久困鎖著關家堖人,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在山巒溝壑,“搬出窮溝溝、走上寬路路”的夢想如同一道光,照進了現實。

“這條路修得又寬又平,去一趟鎮裡,能省不少時間哩。”說話間,村民關衛偉跨上摩托車,一溜煙如飛的出去了……

10月9日,晨光微熹。

“張書記,去村裡啊。”

“是啊。”一聲招呼,分水嶺鄉長南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張曉峰微笑著抬起臉。

從縣城出發,沿著石北——長南線,車輪下是平坦的“四好農村路”,不到半小時,隨著空氣中的水汽逐漸散去,露出了青山掩映下的長南村。

在村扶貧近三年的張曉峰還記得初識長南時:迎風飛揚的黃土、風雨剝蝕的老屋、神情倦怠的村民,“那時候還沒有四好路,來一趟得一個半小時。”

恰恰是這一個半小時的路程,不僅隔斷了村民的發展願望,也成為165名貧困群眾看病難、上學難的源頭。“如今路修好了,村裡建起了養豬場、發展了光伏項目,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路通了,產業項目啟動了,百姓脫貧致富的路子也順了,荒蕪的鄉村印象正慢慢褪去。

豐州鎮代照嶺村因周圍全是山,像戴著罩一般,故起名為“戴罩”,後改名為代照嶺。多年來,全村128戶364人散居在七溝八梁四面山上,過著“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的窮苦生活。

2018年年底,代照嶺村整村搬遷至移民新村,3.5公里的“四好農村路”穿村而過,萬頭養豬場即將建起,村民的眼裡從此有了遠方。

“以前的老屋就是三孔土窯洞,房前是坡、屋後是山,吃水難,用電難,行路更難。”村民王棟清趕著羊群從山坡上走來,“現在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這路也修得越來越好,羊販子的車直接就能開到門口,俺養的羊再也不愁賣了。”

老區的夜,靜謐而悠長。

一“路”向前——看武鄉縣經濟發展中的“路支撐”

在監漳鎮成家莊村貧困戶郝小英家,她正忙著把製作好的手工掛麵綁把成型,整齊放入快遞郵包,桌上的手機忽明忽暗,條條微信消息不時閃現。“俺們村現有103人加入了微商,四好路修通後,取貨寄件的時間更省了,單可以多接點,收入肯定過萬。”

監漳鎮任村——南皋線長6.63公里,建成後將徹底解決暢返不暢問題,便利百姓生活的同時,也為農產品走出山溝溝插上了翅膀。

這些天,蟠龍鎮磚壁村村民張國兵有事沒事就愛往東瞅幾眼,那裡是紅色旅遊公路三期(磚壁—太行龍洞—板山)施工現場。

磚壁村,因八路軍總部四次駐紮而聞名全國,是全縣著名的紅色旅遊景區。近年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張國兵靠著農家樂餐館脫了貧,然而,磚壁村地處太行山腹地,交通不便制約著旅遊業的發展。“等旅遊公路修好了,車程將大大縮短,到時候咱村的旅遊肯定更紅火。”

一張張笑臉、一句句期盼,定格成一幅最美的鄉村畫面。

路,是機遇;

路,是力量;

路,是希望。

大道如碑,山河為證,肩負著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之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路”向前……


(來源:武鄉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張文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