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啥感覺三國和民國能人最多?

賀彥龍812


其實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有能人,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為什麼三國與民國的能人讓我們感覺如此之多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能人確實多。三國的能人英雄可謂一抓一大把,而民國是一望一大片,為什麼多呢?處在亂世之中,大家都想有一番作為,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使天下三分,為創業的劉備找到根據地,打下一片江山。民國的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的推翻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並向中國的民主制度邁進。這些都是能人,都是創邦建業的能人。

二,傳播途徑。歷史中能人在民眾中流傳,除了主要正史外,還有民間演義的版本,《三國演義》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小說,廣大群眾耳聞能詳,什麼奸雄曹操,忠義關公,猛將張飛已經深入人心,使大家能廣為傳誦,認為三國能人盡出。

民國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每個家庭都還有民國時物間,那段歷史彷彿並沒有走遠,就發生在眼前,歷歷在目。裡面的能人志士與自己的左鄰右舍般熟悉。他們的故事張口就來。這也是讓人感覺三國與民國能人多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兩點只是個人觀點,民國與三國那些風火連天的歲月,我們的祖先們在此地奮鬥,為了個人理想,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平天下,他們用自己一生的去努力,為我們留下了紛紛精彩,讓我們茶餘飯後品讀,說能人,不如做能人。我們現代社會更是一個發現能人重用能人的時代,我輩都要努力為了理想為了民族復興,使自己成為當代能人,後人會為我們點贊,就像我們讚美三國與民國的能人一樣。


夢話春秋



華夏文明五千年曆史,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人才輩出,歷朝歷代都是能人無數。


但誠如題主所言,留給今人的感覺唯有三國和民國時期最多,其他朝代的能人卻鮮為人知。


這其中與中國幾千年大一統的封建制度不無關係。


在封建時代,前朝的歷史都是由後朝來撰寫的。即便當朝有史官,也不可能完全真實地記載歷史,後朝的史官、史學家,更是根據政治需要,斷章取義,春秋筆法是通行的潛規則。


特別是在舊朝的基礎上建立的新朝,更不可能真實地讚譽前朝的豐功偉績及能人們。

前朝走進了歷史,所有的一切都像垃圾一樣被丟進了垃圾堆。


這就是留給後世感覺歷朝歷代能人不多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三國與民國時期是個例外,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


一部《三國演義》,成就了三國時期所有英雄人物。不僅僅是這部名著及影視劇的影響,更在於口口相傳,以至於這些能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一般的讀者,不會去計較是史實還是演義,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物,就如今天有些人崇拜的小鮮肉一樣,只允許讚譽,不允許批評。


不僅拿小說當史書,而且極力維護。


三國時期,的確英雄不少,但豹眼認為,沒有《三國演義》,就沒有這些能人。


因為絕大多數人,是憑藉自己的認知去斷定歷史的,歷史的存在不是是否真實發生過,而是你知不知道。




民國時期,是近代史,是真正最近的歷史。建國後屬於現代史,還不能真正稱作歷史,許多事件需要後世再評價。


評價前朝歷史,是後世最喜歡津津樂道的事。民國時期的歷史及能人,正是需要今天這代人來評價、議論、定位。

說的多了,也就熟知了。任何一個能夠留下姓名的人,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都是了不起的能人。


整個近代史,中國民族暫時落後於西方世界,備受凌辱。但還是有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為了不至於亡國滅種,許多能人也就脫穎而出,而且給後世的感覺特別多。


就如抗日戰爭,無論是國共兩黨,都付出了慘烈的犧牲,也就是英雄人物特別多,能人更是不少。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讀書呢?幾乎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通過影視劇等一些途徑傳播,留給世人影響。


歷史老師苦口婆心的講解,不如一部《甄嬛傳》留給你的印象深刻。


題主的問題很現實,但這個問題也很嚴峻。長此以往,國人將會忘記歷史真實。


現在提倡文化自信,自信從哪裡來?只能從歷史文化中來,從崇拜、讚譽民族英雄、歷史能人中來。


因此,普及歷史文化知識教育,非常必要。不能讓後世子孫,提起歷史,就僅僅知道幾個三國人物。而且僅僅是從王者榮耀、三國殺等一些遊戲以及抗日神劇中得知。


這個話題太大,豹眼就不多說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傳媒非常重要,是關乎國運、民族命運的大事,不得不特別重視才是。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升歷史課程的地位,把它作為150分的權重參與到高考中,就很簡單的解決這個問題了哈。


華夏文明,重點不在於語文而在於歷史。



豹眼看歷史


時勢造英雄,無論三國也好還是民國也好都是一種紛亂的局面,給了很多人鍛鍊和發展的機會,也就讓人感覺這兩個時期能人很多。

一、三國的時勢

東漢末年世家、豪強、外戚、宦官交織在一起弄的天下混亂不堪,引發了黃巾起義,波及全國,劉備、公孫瓚、董卓、曹操、孫堅、袁紹等豪傑趁勢而起,董卓入京都,廢少帝,立獻帝,導致更多的動亂產生。關東地區諸勢力聯合討伐董卓,可惜以失敗告終,各自繼續埋頭髮展,袁紹奪冀州、青州、幷州等地,曹操奪兗州、徐州、豫州等地,群雄割據。

最後經過多年的互相兼併,曹操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勝利者,孫堅的兒子孫策憑藉著其父的威望和自身的能力佔據了江東,劉備靠著劉氏同宗劉表再圖發展。曹操一心結束這種亂世,舉全國之力征伐南方,結果被劉備和孫策的後繼者孫權聯合打敗,劉備趁勢西入劉璋地盤,佔據益州,自此天下三分之勢已成,短時間之內誰也奈何不了誰。曹魏、蜀漢和孫吳先後立國,將形勢推向了三國爭霸,不管是為了成為最後的贏家,還是守住現下的基業,三國都各自砥礪發展,發展就需要人才,一邊是招納、勸降、威逼利誘什麼招都用,只要能搶到人才,一邊自己不斷加大力度培養人才,然後三個國家就是三套中央班子,三支互相敵視的軍隊,比大一統的時代多出了兩套班子,各路人才有了更多鍛鍊和發展的機會。

二、民國的時勢

清朝末年,對內高壓統治,對外卑躬屈膝,人們在列強的炮火中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列強的強大,在家國情懷的感召下紛紛向外求知、求解,最後得出結論,封建制度是社會黑暗最根本的原因,人們為了推翻清王朝不斷拋頭顱、灑熱血,終於在辛亥革命的大勢之下,清王朝覆滅了。人們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繼承了清王朝北方主要軍事力量的袁世凱和南方的中山先生只能有一個人來成為這個新生國家的統治者,最後經過再三權衡,中山先生把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後仍不滿足權欲,做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稱帝舉動,引的大家群起而攻之,最後憂鬱而亡,袁世凱是死了,但是他留下的那些驕兵悍將卻仍然實力強大,直系、皖系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天下紛擾,軍閥割據,南方的中山先生經過這些年的事情也看出來了,要想國家富強,必然首先要軍事統一,就開辦軍校,培養軍事人才,同時創建政黨,籠絡政治人才,中山先生去世以後,蔣介石繼承了學校資源,依託著人才優勢,成為了一把手,開始北伐,這樣的時勢之下,各個方面給人才的機會就更多了。

結語: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任何時代都不缺乏能人。能人的養成不在乎內因和外因,時勢可以激發他們的內因,也可以給與他們外因,故而每逢亂世中華民族總能湧現出更多的能人來力挽狂瀾,結束亂世局面。

感謝閱讀,歡迎您留下寶貴意見,一起探索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