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絕藝:渾樸厚重的雕版印刷

傳世絕藝:渾樸厚重的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我國傳統的印刷工藝。印刷工匠先在鋸好刨平的木板上抹上一層漿糊或膠質,然後把有字的透明稿紙的正面貼在木板上,擦去背面的紙筋纖維等,使紙幾乎透明,字就成了反體。再由刻工把文字和插圖刻在木板上,讓字和圖凸現出來,版面上塗了墨,覆了紙,輕輕一刷,字和圖就印在紙上了。看似簡單的雕版印刷,實是印章和拓石的完美結合,它不僅具有一般書籍的實用性,而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好的雕板書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字體渾樸厚重,墨色均勻,裝幀考究,簡直是獨特的藝術品。

傳世絕藝:渾樸厚重的雕版印刷

我國雕版印刷發明於隋唐。儘管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仍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技術保存流傳下來。不僅在宋元明清的中國久盛不衰而且更加成熟,同時還傳播至朝鮮、日本乃至歐洲等地。這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
揚州的書籍刻印事業,早在我國印刷術發明不久的中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在全國佔有相當地位。沈括的《夢溪筆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名著的最早的刻本都是揚州刻出來的。元、明以來,揚州刻書事業一直沒有停頓過,至清代,官刻、家刻、坊刻書業皆大為興盛,成為當時江南三大刻書中心之一。其刊刻的規模之大與質量之精,為前代所未有。《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以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御史期間,曾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旨刊刻《全唐詩》。他在揚州天寧寺創設了以刊刻內府書籍為主的出版機構——揚州詩局,刊刻《全唐詩》。從校補,繕寫到雕刻、印刷、裝璜,無不精益求精。全書九百卷,收兩千二百餘家詩人的作品四萬八千多首,僅一年多就成書,進度很快。康熙看了樣本後硃批道:“刻的書甚好”。版本家公認是清代的精刻本之一,堪稱是我國雕版史上的一部傑作,反映了當時揚州書寫、刻印藝人的高超技術水平。揚州詩局還刻印有《佩文韻府》、《詞譜》、《歷代賦匯》等書。清光緒時,江寧、蘇州、揚州、杭州、武昌官書局合刻二十四史,揚州藝人在完成這部篇幅浩大的歷史著作中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傳世絕藝:渾樸厚重的雕版印刷

目前,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保留著國內唯一的雕版印刷工藝,全國幾乎所有的古籍雕版版片,包括30餘萬片珍貴的明清古籍版片,都保存在揚州。同時該社還雕刻了大量的新版片。揚州的雕版印刷被譽為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江蘇一寶”、“中國一絕”。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刊印的傳統線裝書籍《楚辭集註》、《西廂記》、《杜詩言志》、《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等,都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並被國家領導人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政要。去年,我國唯一的雕版專業博物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中國雕版印刷》、《揚州雕版印刷》、《揚州歷史》、《館藏名人書畫》、《國寶》、《揚州八怪書畫》、《古代雕刻藝術》、《專題展覽》等8個文物展覽館。展出文物約71800件,全面展示整個中國古代雕版印刷史,除存放30萬片古籍版片外,還陳列雕版文物工具,雕版技師們憑藉其完美的技藝和古樸的風姿,為人們展示國內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工藝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