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文/李玉昆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宗教。在索羅亞斯德教二元論的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諾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信仰。在中世紀一千多年中,摩尼教曾流行於伊朗、敘利亞、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歐洲、小亞細亞、中亞細亞、中國等地。6至7世紀初,摩尼教傳入中國新疆地區。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年)有波斯摩尼教高僧佛多誕來長安,始在漢族地區傳播。

福建的摩尼教是唐朝會昌年間(841-846年)由呼祿法師從中原傳入的。明代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志)載:“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懷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於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錢,而瑞像遂傳閩中。真宗朝,閩士人林世長,取其經以進,授守福州文學”。

呼祿法師為逃避宗教迫害,他們選擇遠離政治中心,嶺南、福建為其逃難的首選目的地。從摩尼教教義來分析,摩尼教主張明暗二宗論,空間世界的劃分以樹為喻,光明寶樹繁殖於東、西、北,黑暗死樹則生於南方。南方意味著死路,呼祿法師一反歷代中原遺民南下避亂的逃亡慣性,只好投奔法網較疏的濱海地域,以尋求自己的歸宿。呼祿法師從福清、福州到泉州傳播摩尼教,卒葬泉州清源山下。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一方1954年12月吳文良先生在通淮門外津頭埔鄉發現的皇慶二年(1313年)碑,全文如下:“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據夏鼐先生研究,失里門為人名,乃是尊稱,阿必思古八是教長、主教,馬裡哈昔牙是師僧(僧侶)。帖迷答掃馬是採用基督教古代的人名為名。這說明元朝摩尼教是合法存在的,由政府任命專人來管理景教、摩尼教徒,管理者是景教的主教。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1928年廈門大學張星烺、陳萬里和艾克到泉州訪古時,擬前往考察,“惟城外通地土匪”故未去成。泉州中學歷史教師、宗教石刻考古學家吳文良先生找到草菴摩尼教寺,並在1957年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一書中將這一重要發現公佈於世,引起世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87年8月,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在瑞典隆德大學舉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泉州草菴為迄今已知的、世界僅存的、唯一的古代摩尼教寺廟遺址。會議以草菴摩尼光佛雕像作為吉祥圖案,會議的演講廳懸掛草菴摩尼光佛大幅彩照。世界摩尼教研究會以此作為會徽。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到草菴考察。他們認為這是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最大成就。

草菴於1961年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面就草菴的創建年代、草菴的石雕造像、題記略作介紹。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一、草菴的創建年代

關於草菴的創建年代,明朝人何喬遠《閩書》卷七載:“泉州府晉江縣華表山,與靈源相連,兩峰角立如華表然。山麓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晉江縣誌》卷一亦云:“雙峰角立如華表然。山麓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後有萬石峰、有玉泉、有云梯百級諸題刻。”文獻記載,草菴為元時建,祀摩尼佛。現存摩尼光佛石雕像的右上角題記雲:“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真口等/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四日記。”摩尼光佛雕像應系後至元五年(1339年)陳真澤為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而雕造。

草菴現存寺廟規模不大,系石構建築,為單簷歇山式,面闊三間,進深二間。1938年,在重建後的草菴殿堂大門石柱上,廣空法師題刻楹聯“皆得妙法究竟清淨,廣度一切猶如橋樑。”弘一法師集《華嚴經》句題聯:“廣大寂靜三摩地,清淨光明遍照尊。”

1923年,佛教僧人瑞意和廣空法師籌資修復草菴摩尼光佛殿堂。1932年,在殿堂東建成“意空樓”。按照《摩尼光佛法儀略》中規定,摩尼教寺院只能建經圖堂一,齋講堂一,禮拜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這五堂為法眾共居,精修善業。法國學者伯希和認為,這五堂的用途是:經圖堂用於儲藏經典和圖像,齋講堂用於吃齋講道,禮懺堂用於禮拜懺悔,教授堂用於教授宗教,病僧堂用於居住病僧。照此解釋,摩尼教寺院是沒有僧房的。但是對“寺宇儀”加以吟味,摩尼教寺院肯定住有僧人。

關於草菴的創建年代,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撰書《重興草菴記》雲:“草菴肇興,蓋在宋代,逮及明初,輪奐盡美。”弘一法師認為草菴肇興於宋代,當有所本。近年來在草菴發掘出一批“明教會”瓷碗,可證實弘一法師的論斷是正確的。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1979年,在草菴寺前20多米處發據出一件有“明教會”字的黑釉碗和60多件碗的殘片,其中13件有“明”、“教”、“會”字,與“明教會”黑釉碗銘文的字體相同。對草菴發現的“明教會”黑釉碗的產地和年代問題,晉江縣文管會的同志進行調查。1982年在晉江磁灶大樹威宋代窯址中發現一件有“明”字的黑釉碗殘片。1983年又在同一窯址發現一件“明”字黑釉碗殘片。草菴“明教會”黑釉碗與磁灶大樹威宋窯址發現的黑釉碗殘片的“明”字字體、字模一樣,因此,可以斷定,草菴“明教會”黑釉碗系宋代磁灶大樹威窯所燒製的產品。

草菴“明教會”黑釉碗系宋代摩尼教徒的食具。它的發現說明草菴是宋代明教(摩尼教)活動的據點。他們人數眾多,勢力甚大,公開活動,因此到窯場統一燒製食具。

草菴既然是宋代摩尼教活動的據點,當時創建廟宇進行宗教活動是可能的,草菴創建於宋代之說是可信的。到元朝至元五年(1339年),陳真澤又雕刻了摩尼光佛。明朝人何喬遠只見到陳真澤題記和摩尼光佛造像,認為它創建於元代,其他方誌因襲何喬遠之說認為創建於元代。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二、草菴石雕造像、題記

草菴摩尼光佛石雕像有背光,背光有十八道線光芒四射。面相圓潤,頭髮披肩,下巴有兩縷長鬚(在20世紀40年代為小和尚所敲斷一截,他們試圖讓他變為釋迦牟尼,因為佛是沒有鬍鬚的)。身穿寬袖僧衣,無扣,胸前有一飾物為圓圈套打結,兩條帶下垂至臍部又套在圓圈上部,圓圈下部有兩條帶下垂至結跏趺座腿部打蝴蝶結,然後向兩側作八字形下垂。

摩尼光佛的形象,據《摩尼光佛法儀略》雲:“摩尼光佛頂圓十二光勝相,體備大明。無量秘義,妙形特絕,人天無比。串以素帔,仿四淨法身,其居白座,像五金剛地,二界合離,初後旨趣,宛在真容,觀之可曉,諸有靈相,百千勝妙,寬難備陳。”摩尼光佛的神聖形象的特點是有圓光,串以素帔。

吐魯番的摩尼像為壁畫,系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發現,為8-9世紀西州回鶻的遺物。其形象是:“高僧衣白法衣,胸前有繡紋,左肩綴闊繡帶,帽施金繡,頸間系黑紐,面長圓,鼻作鷲形,目小而歪,酷肖中國人描寫歐人之手筆。其背光為新月及太陽,新月作黃金色,太陽作淡紅色。

吐魯番摩尼像頭戴高帽,冠帽是摩尼教僧侶及其諸神形象所必備,而且其冠帽因不同等級而有差。而泉州摩尼光佛雕像並未見任何冠帽,頭髮披露垂肩。“這暗示了泉州摩尼教徒已按照中國的傳統,對教主的崇拜,是直接面對其偶像,而不借助其他的象徵性物體。

泉州摩尼光佛面容圓潤慈祥,下巴有兩縷長鬚,這為佛教諸佛、菩薩所無,而是中國道士所常見,誠如蔡鴻生教授所指出,泉州摩尼光佛雕像的特徵是“佛身道貌”。林悟殊教授認為:“這一形象是摩尼教在中國這一佛教、道教為主流宗教的社會環境中逐步嬗變的產物;也就是說,其粉本應出自中國北方的摩尼教,而不可能徑由原教旨教派從南海道舶入。

吐魯番摩尼像,用日輪、月輪作為摩尼的光環,這與摩尼教崇拜日月的義理吻合。而泉州摩尼教有18道背光,蔡鴻生教授認為:“草菴摩尼的十八道背光,意在象徵佛像所謂“十八圓淨”,其第一淨‘色相圓淨’:‘光明遍照無明世界’,可與摩尼二宗論附會,並與‘清淨光明’的偈語對應。”

吳文良先生認為,草菴是摩尼教的摩尼光佛,並非佛教的釋迦牟尼,其理由是:

1、 釋迦牟尼佛在每一個佛教徒的印象中是非常深刻的,決不至於將“牟尼”誤寫為“摩尼”。

2、 從佛像的雕塑看,也和釋迦牟尼佛的造像大不相同。釋迦造像多雕塑成慈眼低垂,鼻樑高暢,雙頰圓潤,且頭上有螺發,下巴無鬚;今日在草菴所見的摩尼佛造像,無螺發,而有二道長鬚,垂至腹際,其背後的光輪,也和牟尼背後的佛焰不同。這是非常明顯的。

3、 凡佛寺所在地,其刻石往往有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等句子,從未見有勸念:“清淨光明”等句的。

4、泉俗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日子(其實是紀念觀音菩薩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十九日;而今日南門外紀念摩尼光佛誕辰,卻是在農曆四月十六日,這樣看,紀念佛誕生的日子也各不同。草菴的摩尼光佛就是摩尼教的遺址,可無置疑了。

草菴的摩尼雕像18道背光,象徵佛教的“十八圓淨”,採用佛教的結跏跌坐,採用道士的風貌,把摩尼的形象佛化、道化,與佛道融為一體,表現傳入中國的摩尼教“三聖同一”的思想。

  泉州草菴摩崖上原有題刻:

勸念 清淨光明 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 摩尼光佛

正統乙丑年九月十三日

住山弟子明書立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這方摩崖石刻已毀,幸而吳文良先生著的《泉州宗教石刻》留下照片。現據照片重刻於摩崖上。其內容與《寧萬經》所云“若電那勿具善法,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相同,當系出自該經。據林悟殊先生研究:“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乃是頌揚教主摩尼已經真真正正地達到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的最高境界,具備了明神這些屬性。”“

但對福建明教十六字偈考釋的結果卻證明:宋元時代東南沿海地方所流行的明教,乃明顯保持著唐代摩尼教的某些傳統,若稱為唐代摩尼教之遺緒,似非不妥;至於其與唐代摩尼教之不同者,可從華化變異的角度來作解釋,未必要求諸‘海舶賈胡’也。

草菴摩尼光佛雕像右上角題記雲:

興化路麗山境姚興祖,奉捨石室一完。祈薦考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出生界者。

摩尼光佛雕像左上角題記:

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真口等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姚,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戍月四日記。

光化路麗山境姚興祖奉捨石室一完題記中的興化路麗山境,在元代行政區劃中,興化路從來沒有管轄晉江縣,所以興化路麗山境應在莆田、仙遊境內。興化路麗山境姚興祖題記系元朝興化路莆田縣或仙遊縣人。

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等喜捨本師聖像題記中的謝店市,今名畲店,離草菴約四里。陳真澤在《畲店陳氏族譜》中有記載。譜雲,陳真澤“修建草菴石佛,不吝資財,立有石碑,垂裕後昆於不朽。”族譜資料印證題記,草菴摩尼光佛當系至元五年(1339年)陳真澤為祈薦父母而雕造的。

參考資料:

  ①蔡鴻生:《唐宋時代摩尼教在濱海地城的變異》,《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②夏鼎:《兩種文字合璧的泉州也裡可溫(景教)墓碑),《考古》1981年第1期。

  ③張星烺:《泉州訪古記》,《史學與地學)1928年第4期。

  ④黃世春:《福建晉江草菴發現“明教會”黑釉碗》,《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

  ⑤《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中華書局1980年,第354頁。

  ⑥林悟殊:《泉州草菴摩尼雕像與吐魯番摩尼畫像的比較》,《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2期。

  ⑦林悟殊:《泉州摩尼教淵源考》,林中澤主編:《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

  ③蔡鴻生:《唐宋時代摩尼教在濱海地城的變異》,《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⑨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科學出版社,1957年。

  10、林悟殊:《福建明教石刻十六字偶考釋》,《文史》2004年第1輯。

晉江草菴摩尼教遺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