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症必讀:如何正確囤積知識?

松鼠症必讀:如何正確囤積知識?

網上有些人喜歡囤積信息,買了各種書籍或課程卻束之高閣,很少去認真研讀。除了造成“勤奮“的假象之外,沒有任何實質的收穫。這些人被稱作”松鼠症”患者。

網上還有些人常常問:“如何快速獲得知識並轉化成能力?”似乎這事兒就像春風吹韭菜,一茬接一茬般容易。

任何時代,知識想要轉化成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學了去用。任何信息,如果只是收集了粗粗看過,那麼,別對自己的“好記性”抱太大希望。

其實很多人對獲得知識,並沒有一個清楚的理解。

一般來說,讀書目的有三個:消遣,收集信息,獲得知識。 即使是功利性閱讀,如果用消遣的態度去面對,是很難獲得知識的。日本作家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能夠幫助人們學會如何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大巖俊之每年讀書300本以上,是一位著名的閱讀推廣人。學生時期的他不愛讀書,工作時吃夠了閱讀能力差的苦頭。30歲之後開始認真閱讀,和蘇軾的老爸有一拼。

也許是起跑比人家晚,大巖俊之奮起直追之餘,學習了各種速讀法達到上限之後,反而開發出了人人都可掌握的“緩速讀書法”,更舉辦了多場演講。個人創業紅火的同時,也幫助了很多人改變了對閱讀的認識。

想學會一門武功,必須先學口訣,再練招式,刻意練習,熟能生巧,才能行走江湖。閒話少敘,進入正題。

松鼠症必讀:如何正確囤積知識?

就是這本咯

第一招,有效率地讀書

1讀一本書之前,先確定讀書目的。

帶著目的讀書,會讓你更加專注。舉個不恰當的栗子:小偷進屋偷東西,注意力就會放在值錢的東西上……

2讀這本書的序言、目錄、後記,腰封,瞭解書的大致框架內容。

很多人會直接跳過這步,從第一頁開始讀。其實他們錯了,當你瞭解了大致內容以後,你才能去篩選你需要的章節信息不是嗎?

3讀書之前,先確定問題。

問自己讀書之前真正需要的是哪些信息。就像做閱讀理解題,先看問題,再看文章,這樣就更有針對性。

以上123經常練習,每次讀書之前花費20-40分鐘時間,就能有的放矢。最神奇之處,那些你需要的內容就會像財寶一樣自動滾到你面前來。

4要有時間意識

功利性閱讀不需要從頭讀到尾,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消遣,所以每次要給自己安排一個閱讀時間。

比如:我就讀20分鐘,之後我就要去吃雞了:)然後你會發現在這20分鐘裡,你不僅完成了閱讀任務,而且記憶效果暴漲。

5只讀書中最重要的內容

大巖俊之認為:“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 最開始就找出書中最核心的那4%去“集中火力”,這樣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這就是“二八定律”在閱讀中的體現。其實很多大咖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各種速讀法,以及現在聽書App如火如荼,無不秉持這一理念。

有句話叫“少即是多”,在閱讀上這樣做,既減少了讀書的壓力,也為持續閱讀帶來了極大的可能性。因為,懶,是人性的一部分呀。

6輸出

講和寫,是逼著你輸入的好方法。

給家人講,給朋友講,只要他們不嫌你煩。 利用網絡、自媒體,寫給更多人看,帶著輸出的目的去閱讀,沒準哪天你就成大咖了。

7一天中同時閱讀幾本書

這聽上去似乎有點令人錯亂。其實,在不同書籍中切換,頭腦在不斷轉換思考中,讓你拼命集中注意力,印象更深刻。

松鼠症必讀:如何正確囤積知識?

第二招,邊讀邊做筆記

1把書“弄髒

一本書讀完,假如書上還是乾乾淨淨,讀書的人要麼是潔癖,要麼就是沒往心裡去。

劃線、標記號、折角、貼便籤這些方法都會把書弄髒,但正因如此,劃重點既說明讀過這本書,也說明提煉過了重點。

我自己讀過的書,上面都會有劃線的痕跡。

2摘錄,寫感想。

《實用性閱讀指南》裡,大巖俊之不建議整段整段摘錄,最多4-5行,記下頁碼,以後查找方便。

我個人讀書時喜歡在書的空白頁上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個習慣源自我初中的班主任,他說自己上學時就喜歡在書上做筆記,翻來翻去用的多了,每本都是破的。

手寫筆記自有其長處,現代人也樂意使用筆記軟件。個人喜歡用有道雲筆記,複製粘貼查找關鍵字提取文本超級快。

3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也是很有效的筆記方法。它的“放射性思考”外顯圖形類似於人類大腦中神經網絡的分佈,可視化的圖形十分易於理解。手繪或者用軟件Xmind、幕布等都很不錯。

用思維導圖有個原則,它不能用長句,儘可能用極其精闢的詞來概括,這也成為閱讀時抓取重點的有效訓練方法。

製作思維導圖的方法是: 製作之前先通讀全書,按順序總結一本書的章節、標題、小標題(粗體字)。這一輪下來,書的結構就大致瞭解了。把它放進主幹和分支,一張圖就OK了。

如果想根據自己的感受重要程度來做思維導圖,沒問題呀。挑選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歸納關鍵詞,放入主幹和分支就好。

過後用思維導圖來回憶書中的內容,會有環環相扣的關鍵字提示,能夠輕鬆記起每個章節的主要內容。

松鼠症必讀:如何正確囤積知識?

思維導圖

第三招,牢記讀到的內容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的大腦構造就是奔著善忘去的。這一點,大家心裡多少都有點逼數……

100多年前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人類的記憶規律: 記住之後如果不及時複習,大腦就開始快速遺忘。

通過重複記憶,曲線會回升。所以對抗遺忘的方法就是“重複”!

之前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冠軍的杭州外賣小哥雷海為,之所以能力壓北大才子彭敏,正是得益於平常的反覆背誦。

大家還記得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會讓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嗎?這麼做並非為了滿足老師熱愛戲劇的偏好,產生情緒波動時的閱讀,會讓大腦記得比平時更牢。

人類大腦的正中位置附近有一塊叫做“海馬體”的區域,主要負責接收記憶。在海馬體的旁邊是好基友“杏仁核”,負責處理情緒。

人類喜怒哀樂的情感信息、眼耳舌身意等感官信息,都會傳輸給杏仁核。每當杏仁核受到刺激,它的好基友海馬體就會認為這是一個重要信息而將它送入記憶的閘門。

這就是為什麼初戀更難忘記的原因!終於明白為什麼演員可以把一本臺詞倒背如流了…… 用在閱讀這件事情上,也有相同效果。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還提到了一些幫助記憶的方法:“聯想記憶法”、“便利貼記憶法”。其實這些在我們國內被稱作“記憶宮殿”,這個方法就是“最強大腦”中的選手長期訓練的記憶方法之一。

除此以外,“首字母線索記憶法”比較容易使用。最常見的栗子就如“WTO”、“CEO”等,提取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成容易上口的新詞,便於記憶。

松鼠症必讀:如何正確囤積知識?

經過苦練上述三個招式,你終於把口訣和招式練熟了。知識猶如真氣,充滿了你的肚皮。此時的你已經不再是那個捧著秘笈欣喜若狂的門外漢,當武林盟主的心都敢有了……

也許你一開始只是想學個一招半式應付眼前。很有可能,你踐行之下看到了自己的潛力而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

如果是這樣,恭喜你。大聲昭告天下,進入“行動模式”,將目標細分成每天就能開始的步驟,細細耕耘。 只要堅持不懈,江湖上總有一天會有你的傳說……

查理.芒格說:他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讀書的確是獲得知識最簡單的方法,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通過正確的閱讀方法,知行合一,慢即是快。量變到質變,能力終會顯現。

作者:翻臉不如翻書

歡迎關注翻臉不如翻書及同名公眾號,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