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在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各路清軍均受到當地險惡的地形、惡劣的氣候、堅固的碉卡,以及尤擅山地戰爭的番民之拼死抵抗等客觀因素的極大制約,以致清軍在後勤運輸方面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在軍事行動上則屢屢受挫。與此同時,清軍的進剿行動還受乾隆皇帝盲目出兵和輕率撤軍、用人不當、將領措置不當且相互失和、綠營官兵怯懦畏戰、土兵不足倚恃等主觀因素的深重製約。正是這些主客觀原因的交互作用,使得兵多糧足的清軍難以攻克兵寡糧乏的大小金川。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在第二次金川戰爭期間,清軍能夠頑強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攻克大小金川,這表明當時的國家機器具有相當的調適能力及運轉效率。 第一次金川戰爭結束二十多年後,清廷再次用兵兩金川。儘管此次清軍獲勝十分不易,但這次戰爭之所以能夠最終獲勝,除了清廷此時的財力、物力比之前次金川戰爭時更加雄厚之外,還與另外一些因素有關。

一、此時乾隆皇帝已繼承大統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統治經驗,並能夠積極吸取第一次金川戰爭的慘敗教訓

他在出兵之初,便特別留心選賢任能、加強軍紀等問題。在清廷正式宣戰前數月,川督阿爾泰不用心備戰,一切漫無措置。對此,乾隆皇帝十分憤怒,對阿爾泰大加斥責,並立即著手選擇新的統帥。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正式宣戰後,乾隆皇帝敕令新任統帥溫福務必督率各軍銳意進取、各將領之間務必和衷濟事,並嚴命川、黔、陝各省務必調派精壯兵丁,絕不許以老弱充數,還堅持派出大批滿洲精兵,以提高清軍的戰鬥力。

當溫福措置不當,造成大失誤時,乾隆皇帝則果斷地提拔頗有戰績的阿桂為將軍,統籌進兵事務,使清軍能夠迅速從失敗中走出,重新佈局,再接再厲。

此外,乾隆皇帝著意籠絡大小金川周邊土司,給予相對優厚的從徵待遇,對戰死、戰傷之土兵給予適當撫卹,以激勵從徵土兵甘願實心效力。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能夠積極吸取前次征討金川之教訓,一再告誡前線將領不可專事攻碉,而應當誘敵出碉、繞出其後,設法創造一切條件殺敵制勝,而且,此番出征,乾隆皇帝不再不切實際地苛求速勝,顯得從容不迫。在具體作戰過程中,乾隆皇帝不再事無鉅細均加過問,更多的是在大方向要進行把關,只要將帥能督兵推進,佔據要隘,攻克要地,增兵增炮悉聽所請。

在後勤方面,乾隆皇帝選派了特別有經驗的劉秉恬等人全權負責,並適時准許商運協濟,使龐大、複雜的長距離軍需運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這一切表明,此時的乾隆皇帝已不再像首徵金川戰爭期間那樣時而盲目自大、時而又信心全無,而能夠沉著、冷靜地看待清軍一時的進剿得失,堅定督促清軍將帥實現最終進剿目標。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二、清軍將領基本上能夠盡力戰守,而且大多數官兵都能奮勇拼殺

與第一次金川戰爭相比,這時清廷已經成長了一批可圈可點的得力將領。儘管將軍溫福在進剿大金川初期犯下大錯,釀成木果木大敗,但在初定小金川期間亦能帶領官兵迎難而上,譬如攻打小金川人佈防極為嚴密的巴朗拉和資哩大寨等處,其表現十分踴躍,亦頗有戰績。

阿桂則是此戰的核心人物,為此戰的成功作出了巨貢獻。在戰爭中,阿桂顯得非常務實、冷靜,堅持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策略,並焚燒得手碉卡、寨落,免留後患。在小金川得復失、大金川已得之地無法守住之時,阿桂極具膽識地與大金川土司、頭人進行周旋,使得已經岌岌可危的官兵得以全部撤至安全地區。阿桂在帶兵出戰時,該攻碉卡絕不手軟,但懂得避敵鋒芒,逼敵出碉再進行拼殺,同時,對於後路的防範亦很嚴密,不給敵人任何偷襲之機。

此外,阿桂堅持不殺降番,而是將其遷移到瓦寺、明正等司,一則用以籠絡派兵從徵之土司,二則免去管理之繁難,三則給暫時未能投降的番人以投誠不殺之希望,這樣對於瓦解大小金川番眾有一定作用。

明亮之表現雖不及阿桂,但亦算得上精於謀劃,敢於奮力攻殺,其戰績亦十分可觀。至於海藍察在此次戰爭中特別驍勇善戰,特別敢於吃苦,無論是吊繩下懸崖峭壁,還是爬冰滾雪而進,均不畏縮。其他諸如哈國興、舒常、德赫布等人亦能戮力攻殺。在這種情況下,加之始終注意狠抓軍紀,力求賞罰分明,普通兵丁亦士氣高揚,不畏艱難,敢於衝鋒陷陣。這讓大小金川番人震驚之餘,頓感此戰中的清軍戰鬥力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三、清廷已經對金川番人的作戰習慣、政治手腕有清楚的認識,懂得靈活應對

儘管清廷決心再次出征金川亦顯得有一些草率,對小金川的地理環境、番人情況缺乏實際瞭解,但是在正式進兵之後,清廷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有效戰略部署,隨時調整作戰方案,務求有實質性推進。並且,乾隆皇帝和清軍將領已經對大小金川番人先拼死抵抗,抵擋不住便輕言投降的做法有更清楚的認識,並能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對。

譬如對小金川汗牛等寨大頭人舉寨投降之事,清軍將領先派人查明實況,在判明這些頭人乃真心投誠後,再派兵前去受降,然後再將這些降番遷往他司,這大大加快了初定小金川的進程。又如在對待大金川土司索諾木、大小莎羅奔等請降時,清廷始終堅持要他們全部出降,否則不予考慮,同時,各路官兵繼續推進,不給大金川土司以喘息之機。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此外,清廷對待精幹降番的策略亦很成功。例如利用番民格外戀家的特點,將精壯降番家屬外遷並加以監督,這讓被挑選至清軍軍營的降番不敢不盡心打仗。又如,給打仗有功的降番以獎勵,使降番願意鼓勇爭先。

四、清廷創造了大規模軍需運輸的管理機制,給清朝此後的戰爭留下了管理僱傭軍事勞動力的豐富經驗

如果說第一次金川戰爭讓乾隆皇帝頗受啟發,在香山建立了健銳營,訓練了一批雲梯兵,那麼,第二次金川戰爭則使清廷為應對大規模、長距離、長時期的軍需運輸問題創造了一套頗有成效的管理機制。

乾隆朝兩次金川戰爭中,為何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卻成功了呢?

與乾隆朝其他邊疆戰爭相比,第二次金川戰爭動用的人員比任何一次都要多,而且使用了更為豐富的動員辦法,從而有效地保障了近十萬清軍長達五年的軍需供應。這是清軍最終能夠獲勝的先決條件。最重要的是,這給清朝後來的戰爭留下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大規模、長距離後勤運輸的寶貴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