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皇太極迎娶自己皇后的侄女作為妃子?

侯崇飛


沒錯,皇太極是娶了皇后的侄女,而且不止一個,是成雙。

皇后,便是哲哲,如下圖蔡少芬演繹的角色便是她。

當然這是影視形象,蔡少芬演得再好,畢竟不是真的哲哲。而真的哲哲,據說長這樣:

老實說這是大清的宮廷畫師畫得很不錯的一副作品。

1614年,當皇太極的接班人身份尚未明確(一年之後才成為正白旗的貝勒),他便帶著本部人馬,從今屬遼寧的赫圖阿拉北行三百里,來到今屬吉林的輝發部,迎娶來自蒙古科爾沁部的哲哲。

此時,哲哲僅十六歲,而皇太極,比她大六歲。

婚後12年,即1626年,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之際,他的第一夫人,即所謂大福晉,就是哲哲。婚後22年,即1636年,皇太極稱帝,哲哲便順其自然地成為中宮皇后。

皇太極統治的17年間,哲哲主持內宮事務,很使皇太極滿意。每遇蒙古諸部遠道來京朝賀,或送女來嫁,或尚公主,均由哲哲率眾妃舉行盛大宴會,親自迎送。

既然如此,為什麼哲哲在我們後人的印象中,遠不如她的兩個侄女重要?

很簡單,因為她沒有生兒子——要知道,女人的戲,要麼是跟夫君的,要麼就是跟兒子的。夫君可以有很多老婆,而兒子卻只有一個老媽——但是,哲哲卻沒有生下一個兒子。

所以,大眾關注的焦點,便落在了她的侄女海蘭珠身上。

海蘭珠的看點,第一就是她直到26歲才嫁給皇太極,這就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古代女子都早婚,草原也不例外,雖然有個別特例,但總歸讓人感到奇怪。史料對此沒有任何解釋,有人猜測她是二婚嫁給皇太極,但也只是猜測而已。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皇太極非常寵愛海蘭珠,特別在《詩經》上找到一句“關關雎鳩”,於是便把海蘭珠的寢宮命名為“關雎宮”,雖然沒有封她做皇后,卻給她一個非常少見的妃子封號:宸妃——宸,就是北極星,通常用來指代皇帝,當年唐高宗想出這麼一個創意,是準備賜予武則天的,結果大臣紛紛反對,還沒成——所以可想而知這個封號是何等特殊。

事實上,宸妃就是清宮第一妃,僅次於皇后。後來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極幾乎第一時間就將這個孩子列為皇太子的第一候選人——誰想到半年之後,孩子還沒有名字就夭折了。到1641年,即皇太極與明軍在松錦大戰的緊要關頭,這位宸妃更忽然染上重疾,皇太極從前線火速趕回,還是差了一步,途中便接報:宸妃已薨!

雖然如此,海蘭珠讓大眾真正熟悉起來,還是一直要到今年清宮戲火起來之後,而在此前更廣為人知的,其實是皇太極時代最不受寵的蒙古女子,即海蘭珠的妹妹布木布泰,大家更熟悉的,則是她的封號:永福宮莊妃!

莊妃顯然就不如海蘭珠那樣受寵了,最初她在皇太極這邊排名第二,僅次於姑媽哲哲。但稍後就逐年下降,既不如姐姐海蘭珠,甚至還不如林丹汗的大老婆娜木鐘、小老婆巴特瑪璪能得皇太極得歡心,地位直接落到第五。

當然,她的優點就是能熬和好運氣。為什麼說她好運氣呢?因為皇太極死的時候,根本就沒立接班人(前文講到海蘭珠和皇太極生的兒子夭折了),結果便發生了多爾袞與豪格的一場惡鬥,相持不下之際,多爾袞便提議讓莊妃生的福臨來做皇帝——由此演繹出莊妃和多爾袞的愛情,因為大家都想不通,憑啥就選福臨呢?是不是你跟孩子他媽有一腿?

誕生於民國的清宮十三朝演義,就持上面這種觀點,為此做了大量情節鋪墊,活生生把多爾袞寫成一個惦記哥哥的江山,也惦記嫂子的傢伙——這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只是莊妃年輕時代就不入皇太極的法眼,步入中年反而被多爾袞惦記,這多爾袞是不是有點眼界太低了?

而順治當上皇帝之後,又搞出董鄂妃這些情節,最終說是上五臺山做了和尚——兒子不爭氣,老媽便只能多受累,於是培養她的孫子——那便是康熙,說白了,老太太最終能在歷史和武俠小說裡擁有那麼多的戲份,其實就是因為她的兒子和孫子,一個不要江山要美人,一個牛掰到橫掃俄羅斯、三藩、葛爾丹,實在太有故事了。

回過頭來,當年皇太極為啥要娶這姑媽侄女三件套呢?很簡單,達成滿蒙的緊急合作,聯手對付大明唄!當然,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他聽說草原上這三個蒙古美女真的很贊,既然長得靚背景又深厚,為啥不一起都收了呢?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以現代人或者是傳統漢族的觀念看待“皇太極迎娶自己皇后的侄女”這個問題,必然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無法理解的情緒。但皇太極是後金女真部落少數民族出身,所處的時代和風俗觀念讓這個看似匪夷所思的問題變得十分正常。

皇太極迎娶自己皇后的侄女,說白了就是想要一個擁有滿蒙血統的孩子(男孩),根本目的就是鞏固滿蒙聯盟,為大清入主中原做準備。

皇太極迎娶哲哲標誌著滿蒙聯盟的開端。

公元1614年,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斯與科爾沁大妃之女、15歲的哲哲嫁給了22歲的皇太極。這個時候,努爾哈赤還未建立後金政權,還未統一女真部落。皇太極與科爾沁部哲哲的聯姻很大程度上是努爾哈赤與蒙古科爾沁部落聯盟的一個重要標誌。

皇太極在迎娶哲哲之前先後曾有過兩任大福晉,顯然他與哲哲的婚姻並非單純的男歡女愛、兩情相悅啥的,而是出於部落聯盟的政治因素。科爾沁部是最早與努爾哈赤聯盟的蒙古部落,而穩固聯盟最佳的方式就是聯姻。

哲哲多年未生下子嗣,皇太極迎娶“侄女”木布木泰和海蘭珠。

如果說滿蒙部落聯盟的最佳方式是聯姻,那麼穩固這種聯盟的最好方式就是擁有一個滿蒙血統的繼承人。哲哲嫁給皇太極十多年後於公元1625年生下第一個女兒。這麼多年才生下一個孩子,還是女孩,這不論是對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是蒙古科爾沁部來說,都是一個不太能接受的結果。

雙方為了加強鞏固聯盟關係,再次聯姻成了一種必然選擇。於是,公元1625年,年僅13歲的木布木泰嫁了過來。木布木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她是哲哲的親侄女,但她下嫁的對象依然是皇太極。

姑父娶侄女?沒錯,像皇太極和木布木泰這種沒有血緣關係的姑父和侄女,完全是可以結婚的,並且還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聯姻。

可是木布木泰嫁給皇太極多年後依然沒有生下男嗣,這才有了海蘭珠的再次以“侄女”身份下嫁皇太極的聯姻。

好在最後海蘭珠和木布木泰都成功生下了男孩。不過海蘭珠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了,而木布木泰的孩子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可以預見,如果海蘭珠和木布木泰還是都沒有生下男嗣,那麼當時已經是大清皇帝的皇太極必然還會繼續與科爾沁部聯姻,因為他要為入主中原拉攏盟友。說到底,皇太極與哲哲姑侄女三人的婚姻全部都是政治聯姻,只不過皇太極和海蘭珠因為這種聯姻產生了真正的愛情。從某種角度來看,她們都是為了部落的利益而下嫁皇太極的“生育工具”罷了。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觀看~


月關略萌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皇太極迎娶自己皇后的侄女,且不止一位,分別是宸妃海蘭珠及莊妃布木布泰(孝莊太后)。

這個現象在清朝後宮中是十分常見的,娶了姐妹倆的,比如順治帝的廢后與悼妃是堂姐妹,淑惠妃與孝惠皇后是親姐妹;娶了親姐妹倆的;娶了自己親表妹的,比如康熙帝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甚至還有娶了祖孫輩的,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與晉妃之間便是祖孫輩的關係。

對於皇太極同娶姑侄三人來說,一來,當時的後金對輩分關係並不很在意,甚至他們還有一箇舊俗:兄死弟娶其嫂;再者,利益高於一切,為了鞏固與科爾沁部的關係,而科爾沁部也希望生下有個帶著科爾沁血脈的皇子,在皇太極原配哲哲久久未能生下皇子的情況下,將哲哲的兩位侄女先後送到後金。

在權貴眼中,關係輩分那都是浮雲,唯有利益最為重要,能給他們帶來利益和權勢的加成,無論這差著多少輩分,都會送去聯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