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海原縣的脫貧致富“牛”路子

“快走快走,咱們一起去肉牛節看看今年的“牛王”出在誰家了……”每年的9月份都是寧夏海原縣最熱鬧的日子,所有人都拖家帶口參加一個節日---“高端肉牛節”;這個聽起來不像節日的活動卻成了海原縣所有人的期待。

據瞭解,為了更好地推動海原縣高端牛肉的發展,綜合提高海原牛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競爭力,海原縣也以其獨有的農牧產品以及牛肉產業聯合一起連續五年舉辦了高端肉牛大賽。在大賽上不但有美食、表演還有農產品的相關推介會。大賽最具看點的就是“牛王、牛後”的評比了。專家通過整體結構、肢蹄、牛活重、育肥度等具體指標對來自全縣各鄉鎮的數百頭高端肉牛進行評選打分評選。目前這個高端肉牛節也成為了海原縣所有人都能實打實參與進來的節日。

在海原縣,這裡的農民素有養牛的傳統。可是過去養牛不像現在,過去全家人費盡力氣攢錢買一頭黃牛,不但費事費心而且掙不上什麼錢。“一頭牛得1萬多元哩,實在買不起啊!”對49歲的寧夏海原胡玉兵而言,家底薄、手中沒有積蓄,很長時間來,想養牛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常常望牛興嘆。胡玉兵是海原縣曹窪鄉脫烈村數得上的貧困戶,不但家裡上有老下有小,還撫養著早逝的哥哥留下的兩個孤兒,全家有7口人。過去的幾年,僅靠10多畝山地維持生活,過得也是比較困難。

而他也從來沒想過,從15年到20年的短短5年,自己能從一頭牛都沒有變成養上8頭牛的“養牛大戶”。“這8頭西門塔爾牛值10多萬元,增值潛力很大。”每天圍著8頭牛轉,慢慢的看著精心培育的牛一天天長大,胡玉兵心裡美滋滋的。

像胡玉兵這樣想養牛但是囊中羞澀的農民不在少數。而對於整個海原縣來說,當初想要走上脫貧攻堅的“牛”路子,需要克服的問題和困難十分的多。海原縣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生態脆弱,加上貧困程度深,海原農村群眾養牛整體規模小、品種雜、養殖技術落後,導致海原縣的牛產業面臨著發展的巨大瓶頸。

為了改變這個情況,打好海原縣脫貧攻堅的這一仗,海原縣政府先是瞄準了水資源短缺這個突出矛盾,下力氣解決飲水問題。2015,歷經40年的“四上三下”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工程從274公里外、將黃河水引入海原的自來水管,徹底解決了海原人飲工程沒有穩定水源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解決當地農戶養殖技術落後的問題,海原縣積極聯繫各類農科院所、專家團隊前來為海原牛產業“把脈問診”,同時指導當地研究關鍵技術、品種改良及適合縣情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技術層面為海原牛產業添磚加瓦。

貧困群眾缺少啟動資金,是養牛增收致富的最大“攔路虎”,也是影響貧困群眾投身牛產業最現實的“瓶頸”。2014年底,寧夏海原縣抓住了國家最新的定點幫扶機遇,與對口幫扶的華潤集團攜手,創新實施“基礎母牛銀行”模式,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

“基礎母牛銀行”模式是以對口幫扶的華潤公司為龍頭,用賒銷方式投放建檔立卡戶養殖,每頭牛由華潤公司墊付賒銷款6000元,當地政府對建檔立卡戶每頭牛補貼2000元,農戶只需自籌1000-2000元就可賒銷一頭基礎母牛。有了“基礎母牛銀行”模式,貧困農民養牛不再為缺錢發愁,且增收也有保障。按照華潤集團和當地政府制定的惠農辦法,養殖3年後,農民只需無息償還每頭牛賒銷牛款6000元,此間,基礎母牛所產牛犢,母犢由農戶自繁自育,公犢育肥8-12月齡後,華潤公司以活畜稱重每公斤高於市場價進行回購或抵頂農戶賒銷款。

2015年秋天,胡玉兵正是聽說了有母牛銀行這個政策之後,立刻從親戚好友那裡東拼西湊借了2000元,順利從華潤公司賒了兩頭母牛,拉回家開始繁育。到了第二年,兩頭母牛就生了兩頭小牛犢,再養了幾個月之後,他又將牛犢賣給了華潤公司,兩頭賣了1.8萬元,不但還清了之前賒欠的2.1萬元母牛款,還淨賺6000元。

兩年後,胡玉兵的母牛又下了兩隻牛犢,一隻公牛犢以10600元的價格賣給了華潤,另一隻母牛犢自己養殖。“2018年生了兩隻母牛犢,去年又生了兩隻公牛犢。”如今,胡玉兵家裡共有6只母牛,兩隻公牛犢。公牛犢他準備再養幾個月,長壯實了再出售,到時每頭就能賣到1.5萬元左右。

如今,寧夏海原縣依託“華潤基礎母牛銀行”模式,積極探索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124個村通過“華潤基礎母牛銀行”獲得固定分紅,平均每個村年收益5.5萬元,2個村通過企業入股分紅,每個村年收益10萬元以上,超過1.5萬名貧困人口受益。

對於這個中國西北的海原縣來說,他們的目標是力爭2020年再賒銷6000頭以上。全縣高端基礎母牛存欄達到8萬頭,肉牛飼養量達到30萬頭。創建國家級肉牛產業體系示範縣和自治區級肉牛良種繁育基地示範縣,啟動新希望牧業萬頭牛場、紅城牛場、肉牛示範村項目,建設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25個,打造高端肉牛養殖示範村5個,完成活牛供港3000頭。(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蔡雨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