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前兩天連續參加了兩場關於校園霸凌的分享活動。週四是荒野飯局的分享活動,我作為主講者之一分享了《關於校園霸凌》的主題。週六是某雜誌社組織的一次“校園零欺凌”的分享活動,我作為受邀觀眾觀摩了整場活動。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雜誌社的“零欺凌”活動中,組織者與幾位分享嘉賓弄混淆了“霸凌”的概念,把兒子在偶然的衝突中被女同學指甲撓傷也作為“欺凌”的事例來講。看得出,組織者和分享嘉賓並沒有搞清楚“霸凌”(“欺凌”)一詞的外延和內涵。一次原本有價值的分享活動,因為概念的模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殊為可惜。

因此,我把在荒野飯局分享的PPT及講解要點也分享在這裡,幫助父母讀者,以及教師讀者有所辨析。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1、“霸凌”是一個被引進的概念,中國原本沒有這個或者類似概念。“霸凌”是英文字Bullying的音譯,有些地方也譯為“欺凌”。與Bullying對應的“欺凌”與中文原本的詞彙“欺凌”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對於兒童、青少年之間的“霸凌”現象,在沒有引進這個概念之前,中國社會通常是以“小孩子不懂事”來忽略、掩飾、搪塞以及袒護。

如果是討論校園霸凌,無論是用“霸凌”還是“欺凌”(校園欺凌),都應該是一致的內涵和外延,二者不應該有區別。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2、“霸凌”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在長時間、重複地遭受到另一個人或一些人的欺侮和騷擾。這裡“霸凌”就不僅僅是偶爾的欺侮,或者衝突中的暴力對待。討論“校園霸凌”(或“校園欺凌”),討論的是一個人或一些人這種長時間、重複地施加給某一個學生的暴力或羞辱性對待。霸凌的實施者既可能是同學,也可能是校外的青年,也可能是教師。

特別要警惕和重視的是基層教師長時間、重複地對待個別學生採取的體罰、羞辱、嘲弄,這是不折不扣的校園霸凌。所以,校園霸凌不僅僅是學生之間發生的暴行,也可能是師生之間發生的。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3、“霸凌”的關鍵詞是:長時間、重複。這意味著偶爾的欺侮或騷擾性的對待不算霸凌;同學之間偶爾發生的暴力衝突,如女生把男生的臉撓傷了,算不上霸凌。同時,霸凌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權力的不對等,必然發生在權力的失衡關係中而且霸凌者相對於被霸凌者有著顯然的權力上的優勢。所以,施加霸凌者通常是擁有權力(power)者,學生之間發生的校園霸凌,霸凌者通常有著體力的優勢,如身體明顯強壯;能力的優勢,如成績好;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優勢,如官宦家庭子弟;身份優勢,如班幹部;社交優勢,如更受其他同學歡迎,等等。相對地,被霸凌者往往是弱勢者,而且不僅僅是相對於霸凌者的弱勢,而是相對於絕大多數同學的弱勢。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4、與強姦一樣,霸凌行為背後反映的是霸凌者彰顯的權力,霸凌者在霸凌過程中享受到的也是權力快感,能羞辱、攻擊或壓迫他人的權力快感。這種權力感大概率是霸凌者習得的後果,學生之間的霸凌,霸凌者往往是家庭中從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中模仿習得的;也可能是在家庭中被父母縱容而適應養成的。

霸凌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暴力霸凌、言語霸凌,還包括社交霸凌,一個學生蠱惑一群學生,或者一群學生集體孤立和排斥另一個學生,這就構成社交霸凌。在一些基層學校,學生之間社交霸凌是受到班主任教師的鼓勵和縱容,甚至有個別基層班主任教師會公開要求其他學生孤立某一個學生。我在蒐集教師霸凌的材料中有教師和家長提供的觸目驚心的案例,個別基層學校,甚至是某些縣域內的名校班主任教師對個別所謂的“差生”採取的社交霸凌令人髮指。

在基層的學校裡,無論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往往缺乏“霸凌”的概念,因而無法概念化他們所實施或遭受的行為。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5、從人性的角度,校園出現霸凌不過是人類社會廣泛而普遍存在的霸凌現象的反映。人類作為一種充滿攻擊性的暴虐物種,與生俱來就有著攻擊和黨同伐異的本能。特別是,睪丸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暴力傾向程度,高睪丸酮水平的個體如果在不恰當的教養環境中習得,就可能發展出用霸凌的方式來對待他人。在校園霸凌中,無論是教師霸凌還是學生霸凌,都反映了霸凌者在自身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習得或適應了暴力對待他人的行為模式,這是模仿學習和適應學習的結果,而模仿學習和適應學習都是訴諸潛意識的自動學習過程。

另一個方面,權威型人格可以看作是實施霸凌者的人格基礎,至少相當一部分霸凌者有著權威型人格傾向。“權威型人格”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學家阿多諾提出的一個概念,它同時也是法西斯社會的人格基礎。當一個社會大多數人是權威型人格,那麼這個社會距離法西斯社會就只有咫尺之遙。

權威型人格的典型特點是面對權力比自己高的他人高度地服從,甚至不惜跪舔;對待權力低的他人極其苛刻,採取羞辱、壓迫的對待方式。權威型人格對待弱勢的少數派具有普遍的偏見和歧視傾向,他們在蠱惑暴力和非理性的民粹社會環境中,就可能發展為對弱勢的少數派的霸凌乃至屠戮。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6、雖然人性天然就是暴虐的,但是一個個體是否會激活並發展他的暴力天性,就取決於他接受的怎樣的教育。基於現代文明的教育,從小就給予兒童寬容、多元、平等、尊重的教育引導,他們就會在接受教育的社會化過程中抑制暴虐的天性,激活並發展出利他的天性。相對於暴虐的攻擊性,利他也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用美國語言心理學家平克教授的話來講,現代文明喚起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當然,首先就是通過教育的過程。

反過來,如果一個兒童接受的是強調父母、教師權威,壓制兒童個性的教育,特別是體罰和羞辱性的教育,自然的結果就是激發起兒童暴虐的天性,他們或者發展為與父母、教師的對抗;或者發展為轉移到對更弱勢者的霸凌。另一個教育因素就是一些兒童缺乏必要的現代文明的規訓,父母或者教師縱容了兒童自然流露的暴力行為,也同樣可能促使他們在特異性的情境下發展為對他人施加霸凌的行為模式。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7、霸凌之所以在一些學校普遍存在,原因不僅僅在於個人,也在於學校的管理。容忍或放縱教師體罰的學校,無疑是在向學生示範暴力對待他人,特別是暴力對待弱勢者的行為方式。更別說個別學校、班主任教師會公開鼓勵學生對某一個不待見的學生實施霸凌,這就不僅僅是教師的默許,而是鼓勵。由於中國學校,以及教育部門的諱疾忌醫,大多數教師默許、縱容乃至鼓勵的針對個別學生的霸凌行為被掩飾了下來,並未得到曝光。

另一個方面,正是由於學校和教育部門的自我掩飾和互相袒護,在一些地方教師的霸凌已經達到令人髮指的程度而外界卻一無所知。(關於此項可以參看《仁壽老師們為了捍衛體罰學生,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8、校園霸凌之所以氾濫,沒錯是“氾濫”,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法律的缺位。這不僅反映在立法的缺位,也反映在執法的闕如。中國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後要有重傷致殘、致死後果才可能被司法介入,在此之前,只要沒有發生重傷、致殘、致死的嚴重情形,執法部門是不會介入,也沒有法律依據介入到校園霸凌的事件處理中。這與北美的社會就形成鮮明的對比,五年前發生在美國的一起中國留學生之間的霸凌事件,雖然並沒有導致被霸凌者的重傷、致殘、致死,但由於霸凌的行徑惡劣(燙乳頭、毆打、逼吃頭髮等),霸凌者,三名中國留學生翟雲瑤、楊雨涵和章鑫磊分別被判刑13年、6年和15年,刑滿後3人將分別被遣返回中國。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連司法介入的門檻都不夠,霸凌者充其量受到所謂的校紀處分;如果家庭強勢,更可能不了了之。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9、被霸凌者的特點,弱勢者是其中一項,更重要的一項是與眾不同者。這兩項加在一起就是弱勢的少數派。所以,一名與大多數同學格格不入的性格特殊的學生,生活方式特殊的學生,家庭背景特殊的學生,都可能成為被其他同學以及教師霸凌的“導火索”。如娘娘腔的男生,被曝光的性少數派或唯一敢挑戰教師權威的學生,如果他們性格相對弱勢,就很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鑑於霸凌是針對某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的欺侮和騷擾,那麼在最初的幾次霸凌行為發生後,霸凌者並沒有遭受到懲罰性懲戒對待,或者並沒有什麼給他們帶來壓力的後果,那麼霸凌的行為就會被固化、強化,甚至愈來愈升級。這與職場性侵者的心理認知模型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職場性侵往往是性侵者針對不同的受害人,直至案發;而霸凌者往往是針對同一個被受害人,直至失控。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10、一個學生之所以會成為被霸凌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家庭的有效支持。例如,在農村或城郊的一些基層學校裡,遭受霸凌的學生很容易是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遭受霸凌後得不到家庭的有效支持。

對於城市中產家庭的父母來講,只要父母在給予孩子支持,那麼就不大可能在校園裡遭受其他同學的霸凌。城市中產家庭的父母要警惕的是,孩子可能遭受教師的霸凌。至於如果一旦懷疑孩子遭受到了霸凌,父母的做法可以參看《面對教師霸凌,父母要勇敢支持受辱的孩子》一文,也是去年捅了馬蜂窩的一文。

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和教師應該知道的十個要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