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復活》究竟復活了什麼?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的力作,是他世界觀改變以後的作品,裡面充滿了托爾斯泰主義:自我救贖,博愛,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惡。可以說,這是一部基督教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加哲學性質的作品。

《復活》需要相當水平的閱歷,修養,思想才可以讀懂,否則,真的很難繼續。

當然,我並不是誇我自己,我還不屬於那種讀者。我花了三天時間,硬著頭皮看完了這本不太厚的大作,簡單說一下第一感受吧。

作為新時代的人,我對那些長篇大論的說教是不甚感興趣的,也對書裡面對貴族社會,司法,執法,監獄的黑暗披露也不感冒,更對那個時代的農奴制,什麼什麼起義,什麼什麼思想不是很有想法。

除了以上三點,那最後一點就是支撐我讀下去的地方。那便是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糾葛,也即人性的相互救贖,彼此復活。

對法律機構的奔走與批判使我想起來卡夫卡的小說《城堡》,《審判》,一樣的奔走徒勞,一樣的荒誕諷刺,不過,卡夫卡的更加虛構性一點,託翁的好歹還有希望。

開頭作者說,人的行為是由獸性的人與智性的人此消彼長而發生的,獸性大於智性,便會使人作出不該做的壞事來,而智性大於獸性,則會使人行為規範,美德彰顯。在這之間,則是絕大部分人的現狀,獸性與智性趨於平衡,不好也不壞。

早年的聶赫留多夫純潔,善良,是美的,後來一入社會便被沾染壞了,可見社會世俗勢力的強大。變得不純以後,他玷汙了瑪斯洛娃,即卡秋莎。而後,在他作為陪審員審判瑪斯洛娃的罪行中,逐步自省,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救贖之路。

純潔的卡秋莎在被玷汙後,便誤入了黑暗的社會中,成了人人唾罵的瑪斯洛娃。從此如汙泥般亂入風塵,逐漸迷失了自己,麻木不仁。在聶赫留多夫的要求救贖之路中,她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狀態,給他救贖機會的同時,也在救贖著自己,從而互相走向新生。

托爾斯泰《復活》究竟復活了什麼?

最後,瑪斯洛娃拒絕了聶赫留多夫的求婚,而選擇了另外一個人:西蒙斯。她並不是不愛聶赫留多夫,相反,她愛得緊,只是,她在兩個人都“復活”後,清楚地明白,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他們再也無法走到一起,。與其互相心痛,不如放手,給對方自由。

看到他們三個人之間的交流,我真是震撼,怎麼會有這麼內心坦蕩的人啊?聶是求救贖,求補過,西蒙斯是柏拉圖式的愛戀,真誠動人,而瑪斯洛娃也是高尚純潔的,她不願再給聶照顧著。

愛就是愛,純粹的愛情,十足的呵護,減輕她的厄運。若是添上一丁點的佔有與私情,那就不是愛情了。

這種原罪,救贖的主題又與另一本書《罪與罰》相像。可見,基督教的思想對那個時代的俄國作家的影響有多大。

託翁的胸懷真是寬廣,光是在這三個人感情上的處理上就足夠使人敬佩了,光明正大,赤子之心,就足夠使人感動了。

在書裡,復活指的是人性之光的復活,是人道主義的復活,是愛的復活。

而讀《復活》就像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會使你的心靈更加純潔,更加寧靜。這種書外的感動又是一種“復活”,自我認知的復活。

喜歡的話,就請給我點個贊,順便關注一下我的個人公眾號:偷心的人。

我在我的文學天地裡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