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這3點,選擇大於努力才成立


把握這3點,選擇大於努力才成立


1.“時勢造英雄”永不過時


先說三個名人事蹟。


1991年,雷軍從武漢大學畢業後入職航天工業部在北京的一家研究所。體制內,高出同齡人一大截的薪水,放在今日也為多數大學畢業生豔羨不已。


同年,雷軍遇到了當時的香港金山副總裁,WPS軟件的創始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雷軍不安現狀,渴望有一番大發展,經過反覆思量與權衡,最終決定離開研究所,放棄人們眼中的金飯碗,加入金山。那是1992年,他23歲。


二十年後,小米“為發燒而生”席捲全國,小米手機一度創下國內領先銷量。如今,米家智能家居開始包圍城市,成為許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1992年,有個老人在南海邊上畫了一個圈,奠定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國家經濟發展基石。而國企的日子,也從1992年開始不好過了,下崗潮、下海潮、創業潮,風雲鉅變,曾經的鐵飯碗碎了,志得意滿的人開始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人人自危。


1993年,馬化騰從深圳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傢俬企,做編程工程師,其實就是今天的程序員。兢兢業業工作五年後,馬化騰意識到,給人打工不如給自己打工,於是離職前東家,創立了騰訊,那時的騰訊,小作坊罷了。


1995年,因忍受不了體制內一成不變的生活與束縛,丁磊從寧波郵電局辭職,南下廣州,尋找新的工作機會。那一年他24歲。3年後,丁磊創立了網易。


網易與騰訊前後腳誕生,巧的是兩個創立者生日也相差不遠。誰能想到,二十年後網易和騰訊成為了遊戲、音樂等多個領域彼此最強勁的對頭。


新中國成立後,倡導的是努力就有回報,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時代一直在變革。並非努力在今日就不適用,而是單純的努力已經不足以跟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


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浪潮席捲而前,無一倖免,唯一安全的法子就是成為浪尖的弄潮兒,走在最前列,才不會被遺忘。


“時勢造英雄“的前提是能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再加之努力,方能闖出一片天。


2.“別忽視倖存者偏差”


鼓吹選擇大於努力,把二者放在對立面的人,天然認同“風口上的豬”理論,並且忽視了其中的倖存者偏差。


“王者榮耀”大火那一年,天美工作室一躍成為國內頂級遊戲工作室之一,原工作室成員年終獎翻了幾百倍。吸引大量年輕人投入遊戲行業,認為做遊戲=高薪。


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每天市面上都會出現不低於5個新遊戲,最終能火遍全國的,只有幾個。


剩下的遊戲呢?


繼續發展或被淘汰。


要想在遊戲行業賺錢,得進入穩定發展的遊戲公司或工作室,盛大、金山、網易、騰訊、天美......


怎麼進?


剩下的是三流、四流、不知名小公司,不想進。


有的選嗎?


真正能夠做出選擇的,都是那些早已做出充分準備的人。


以上意在說明,因為少數的成功,而認為成功很容易,選對行業自己分分鐘就能成為“風口上的豬”,最終只會淪為被選擇的豬。


選擇與努力從來都不是對立面,努力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條件,先努力,才有資格談選擇。

3“找對人很重要,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很多事情,可以讓擅長的人做。


中國房地產經歷了三次變革,後兩次變革讓少部分中國人連帶子孫後代受益無窮。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危機,直接衝擊中國樓市,房地產直接降溫至冰凍,流拍、毀約,各種狀況層出不窮,中國經濟開始初顯惡化。


為抵禦經濟危機衝擊,穩定房地產行業,國家啟動去庫存計劃,樓市全面鬆綁,多項政策推動商品房出售。房價上漲25%,第一批受益者嚐到了甜頭。


也是這一年冬天,北京街頭出現了長達3小時的堵車,開啟北京2環內堵車新紀元。北京的房價,也隨著車流高漲,一路延伸至三環外。


2010-2015年,5年橫盤期,大量商品房滯銷,壓貨。政府再次推出政策去庫存。帶來的直接收益是什麼?


北上廣深,但凡2015年以前擁有兩套及以上房產的,現在可能有了四五套,全家出國或小孩出國留學,集體實現階層跨越。


更別提擁有多棟房的小產權業主,土皇帝是也。


除了土著、早期分配到北上廣深工作的高知份子,還有潛藏的一部分人受益匪淺。


地產從業者。


2015年以前開始從事房地產行業並有兩年及以上經歷的,如今在深圳擁有至少兩套房。相較於早期定居一線城市的人群,地產從業者對市場敏銳度可見一斑,哪怕在限購最嚴重的時候,仍有人靠買房實現資產翻倍。


這個敏銳,既源於對政策、市場的研究,也源於多年從業經驗帶來的市場直覺。


2017、2018年大量深圳購房者高位上車,2019年斷供現象比比皆是,法拍房數量高達過去幾年總和,法院甚至衍生出線上法拍業務。


歸根結底是購房者對市場、政策只停留在簡單的認知層面,卻誤以為已看清局勢,準備充分,上車時機已到。


總結為,不專業。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來不是一句營銷宣傳語。

給自己留出更多的精力深耕自身專業領域,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