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曆史之統略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大雅·蕩》


中國古代史到傳說何時開始到吻合,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時間疑團。那麼從出土的殷商遺物遺文可知,華夏文明不止一個高級文明。

殷商曆史之統略

一、殷代的歷史

夏朝的社會發展成何種程度,我們不得而知,所得史記史料記載基本全無。僅從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來看,殷商所承之夏代的文化為重要的。


由此也可能夏、統治殷,殷取代夏,直接將其文化繼承。所以出土古文物中,歷史學家對此夏商之文化歷史始終是一個謎。


故有“殷因於夏體,周因於殷禮。”


殷商時代以前(“殷商”者,指在殷之商而言,即商代之後半也。)黃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帶中。前面文章我們得知夏王朝在黃河上游,為高地居民所建立之王朝,而殷王朝則建築在黃河之下流域,為低地居民所建王朝。


從考古中發現,最能直接反應殷文化的證據就是青銅器和甲骨文字。


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說:“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麼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商代傳世的鐘鼎彝器多精工巧妙,更見文化程度之高超,古人智慧之巧妙。


可見殷商的文化乃集合若干文化之大成。


殷商曆史之統略

這些文物出土於清光緒年間,在河南安陽西北五里之小屯。地處洹(huan)水南,洹水三面環之,正符合《史記·項羽本紀》所謂的[洹水南殷墟上]。


二、殷代社會狀態


中國和其他古國文明一樣,都是重視天象和巫卜的。而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多是卜辭,可見當時已經到了無事不卜的地步。到春秋戰國時代,人民的理性開始提高,百家爭鳴這一史無前例的文化大交流,卜事開始逐漸形成哲學,而出現一切怪力亂神之說,為學者所摒棄。

殷商曆史之統略


從湯到紂共三十帝,其中直系繼承有十七世(一世是30年,共510多年)。很多是兄弟繼承王位,兄弟同輩繼承王位之後的下一代,往往不是長子之子而是少子之子。這種情況不僅限於殷代,周代也有。


周朝的三個兒子中:泰伯、仲雍沒有繼承王位,而是後面的季歷繼承王位。文王之後繼承王位的不是伯邑,而是武王。


這是任何地方的民族,都曾實行過的繼承方式。這也是後來中國嚴格的繼承製度,即宗法禮節初始階段的形成。


王國維認為,到周代初期為止,仍尚存殷代遺風。可以說殷、周之際是宗法產生的分界線。


從史記上記載得知:從湯滅夏到紂二十九王,大概有五百多年。孟子曰:“由湯至於文王,五佰有餘歲”是也。

殷商曆史之統略


據《史記》記載:殷多次遷都,在盤庚時代定過國度名為殷。在近些年出土的文物來看,給歷史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光明。因為從殷墟出土的文物很多記載了歷代帝王的名字,其中也有排列殷代歷代帝王名字的資料。


這在王國維的研究中與《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漢書·古今人表》《尚書·周書》非常一致。這也使歷代的學者們印證以往的書籍中所反映的事實,證據更加明確,對了解華夏文明歷史脈絡有跡可循。


殷商曆史之統略

圖片來自百度


所以這在盤庚以前的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在出土的文物中,記載的殷代帝王不僅僅是傳說中的人物,而且是實在的事實。盤庚以前到湯為止的系統排列,是由十天干嚴謹的順序排列,這是靠得住的。而這些材料並不是歷史學家所刻意所寫,而是在偶然是的事實觸發下,留下的文字材料。由此可見,在殷商時代,由於盤庚取代夏文化形成的統一文化已經非常卓越了。


此外從殷墟出土的大量的文物中,有耕稼、釀酒、種植、畜牧、建造、關於人類生事各方面文化程序,已俱規模。在羅振玉發表的《殷墟書契考釋》上的研究中指出:殷墟的書契就是那些為占卜而寫到甲骨文上的文字。


殷商曆史之統略


羅振玉按占卜的種類,將占卜的事項分為:祭、告、享、出入、田獵、車、風雨、征伐等


羅振玉對甲骨上的文字進行了研究,最多的是關於祭祀的,竟有306項。告是向神或祖先報告,請願的報告有16項;享(酒席)有15項;出入有128項;其中包括步、往、在、等與場所有關的事項。


還有殷墟中關於古代官職的發現:卿士(刑、罰方面的官職)、大史(記錄方面的官職)、方(地方官)、小臣(奴隸的官)、豎(管理奴隸的)、掃臣(負責清潔衛生的)、巫(這是重要的官職巫咸、巫賢天子的輔佐)、衡(負責分工的官職)、尹(治理方面的官職)。這在羅振玉中都有其統計。


步在等《尚書》中也有相關的記載,金文(銅器銘)中也有記載,這些銘文與甲骨文一致,增強了史料的真實性,其價值無法比擬。


在其往後發生的《春秋》之法是以日曆為本,記述所發生的事件。殷墟的記錄,是把事件之前占卜的話,用鋒利的契刀(鐘鼎的製造,說明鍊金技術已經相當高超)到甲骨上,而自然形成的記錄。


羅振玉的研究是從當時存在的文字開始的,看了他的著作就會明白。


在殷商時代,凡是遇到洪水、天災、大旱、帝王都會發生祈禱。而“王”字也是那個時候祭祀產生的,後來說它是統領天地人三才。在祭祀中,火是非常重要的,火也是是文明的象徵。


以上對殷墟出土文物記載,及遺物的發掘、甲骨文、金文記錄,可以說,中國文化是從夏殷商開始。從中可以想象出我們偉大祖先的創業、手工、藝術的勞動智慧體現。


三、殷商滅亡的原因


殷商曆史之統略


我們都知道殷是亡在紂的手裡。而我們把所有的殘酷暴虐所做的壞事都推到紂王身上。其實不然,天子的好逸惡勞,荒淫無道,並不能代表全部之責任。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度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那麼就如孟子所說:即便君主殘酷暴虐,但輔佐中有好人,所以周沒有輕而易舉消滅殷商。


而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論述:周與殷在黃河上下游,兩者東西相對。大抵下游地低,氣候土壤均較為肥沃,生活文化較為優秀先進,而居民較文弱,亦易陷於奢侈淫佚。周在上游高地,氣候土壤均較惡劣,生活文化落後,而居民較強武,勝於軍事與政治方面的團結。


而殷、周關係,已成為中央共主和四方諸侯國的關係。


殷商曆史之統略


根據《微子》記載,周取代殷,與其說是王之過,不如說成殷人之過。民眾的風俗之弊,大於其王之弊。就是說原因在於臣子官吏開始不注重德行,禮節,開始對奴隸,人民嚴苛,殘暴,而帝王不知用人之道,不聽老成人之言,是其根本。


夏曾佑在其著作《中國歷史》中說:“一提到暴君,必然會把桀、紂一併舉出,兩者所為皆同事:婦人之事、飲酒之事、興土木之事、拒諫之事、受賄之事、信天命而不反省之事。”這種認識,稱得上是一種進步的歷史觀。


戰國時代有其“殷人信鬼”的流傳,表明國家、民眾的信仰淡薄。自《尚書》以後,歷代的中國帝王亡國都是由於失德開始的,只是殷代為其開端。


再者有《牧誓》《立政》中所講惡人聚集在天子身邊,國家衰頹,綱紀廢弛,社會混亂,大小強盜百出,造成國勢不強,這也是亡國的原因。


如果歷史眼光不發達,根本注意不到這些情況。可見當時殷商時代,紂王身邊是有賢人輔佐的,人民也受到其恩澤。例如《論語》中說殷有三仁:微子、箕子、王子(比干)三人。孟子也講過商容、膠鬲的事,總之,殷朝有賢人,也是事實了。


還有一種是隨著此弱彼強之說,周朝文王、武王的發展,國勢如日沖天,威脅到國勢衰微的殷商,那麼商滅亡也是難以避免的。


四、殷、周革命


殷商曆史之統略


殷、周革命,這是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大事件。因為在那之前,殷取代夏,不過是自古代並存的同一性質的國家所取代。夏王雖敗,但是沒有被殺,而是流放到其它封地。


然而殷、周卻不同。周滅殷之前,兩國在政治上早已發生關係,並非沒有來往聯繫的兩個民族。


據崔述《考信錄》:周王季曾為殷的牧師,專門管理地域、牲畜一類的,其後被殷王文丁殺害。西伯、九候、鄂侯當時被封為三公。其周的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聽信讒臣,恐怕不利於商紂王,紂王於是將姬昌拘於羑里(羑里,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


王國維認為:當時商紂王存在,文王是不可能稱王的,這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中是不可能的事。


羅振玉認為:在殷王與諸侯之間並未確定君臣之分,諸侯在其國內也能稱王。


對於王氏的著眼點是明智的,王氏在《殷周制度論》中說道:殷代,婦女是沒有姓的,(婦女的姓氏始於周代),所以天子的母親、妻子都是以其生日為姓(十天干),沒有妲己這樣的姓氏


王氏的說法恆符合其中的情況,隨著王朝的變更而變化,這是時代前進的象徵


周的強大,對殷開始進行殘酷的進攻。據《逸周書》所傳{《史記》也中有記載},殷亡國,紂王自殺,周人不罷休,對其屍體進行侮辱。這在當時革命是相當重大的。


殷商曆史之統略


殷商文明是進步的,融合了夏朝,所以中國將夏商周作為中國歷史正史的開始。


殷商文化水平也是比較高的,這對於其文化不是輕易能泯滅的


《尚書》周取代殷商時,武王問其殷民有何要求,殷商遺老回答說:“願還盤庚之政”,於是武王准許在舊地殷地施行盤庚之政。


從其出土的文物來看,殷文化是相當發達的,周繼承了發達的殷文化,甚至體現到藝術領域。這些出土的遺物,就是殷商時代文化進步最好的證據。

殷商曆史之統略


附錄:錢穆《國史大綱》中的一段

大體上研究古史,應有其相應之限度,凡及年曆、人物、制度、學術等等,過細推求,往往難得真相。 然古史並非不可講,從散見各古書的傳說中去找尋,仍可得一個古代中國民族活動情形之大概。此種活動情形,主要的是文化狀態與地理區域。


參考文獻

《國史大綱》 《中國史通論》 《傅斯年講先秦諸子與史記》

殷商世系表圖片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