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堡壘”的67天奮戰後,“瑞金天團”終於回家了!

圖片

5月2日下午1時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瞿洪平帶領“瑞金天團”的徐文、謝思敏、吳靜、譚若銘與邱毓禎共6人順利從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隔離“出關”。在此之前,從2月11日至今,瑞金“天團”陸續有30名護士、10名醫生和2名呼吸治療師參與了危重患者的救治。他們在A3重症病區經過了幾乎均長達50天的奮戰,為本市阻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疫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

瞿洪平和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徐文到得最早——2月11日,到達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那一天,尚在冬天的上海,不禁讓人有滿目蕭瑟的感覺;5月2日,氣溫已經超過30度的申城,悄然有了夏天的味道。許久沒有離開過A3病區的瞿洪平,被眼前的鬱鬱蔥蔥打動了。

67個日夜,吃睡、奮戰在這幢宛如“孤島”的小樓,即便沒有得到那麼多的光環與關注,他們依舊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在任何崗位上,我們都是在為上海、為國家做貢獻,保住最前線,整個城市才可以安心。”

“回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個地方理髮。”兩個多月,瞿洪平的頭髮長到了前所未有的長度,嗓子也沙啞了些,不過他並不在意,也沒有讓家人來接,“趁著小長假休息一下,我們就要回到醫院了,還有許多事要忙。”

大專家也是新黨員:打響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疫

2月初,接到支援市公衛中心任務的第一時間,瞿洪平即刻整裝待發入駐。可回想最初的那段日子,他依舊以“灰色”來形容,“這次抗疫與以往的每一次都不同,一些熟練的診療過程都受到一定衝擊,如層層穿戴的隔離衣物,可能影響醫護人員的行動力和判斷力;許多檢驗檢查設備基於傳染考慮不能共享;化驗標本的處理、運送等均需特殊流程,時間成本大大增加。”

即便是沒有遇到過的戰鬥,也沒有擊垮這支“天團”的強大內心。每一次進艙都需要消耗一套防護物資,如何保證對患者的不間斷觀察,又為醫護人員保存體力?瞿洪平為此組建“巡查小分隊”,安排部分醫生艙內24小時輪流工作,部分醫生艙外協助臨床工作,一旦需要隨時準備進艙援助,最大限度通過“裡應外合”適應特殊工作環境,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

圖片

3月11日,最後一例本地型危重症患者徐先生順利康復出院。70歲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擴張型心肌病……從輕症到重症再到危重症,徐先生還經歷了“炎症風暴”,但通過及時短期激素用藥與連續腎臟替代療法(CRRT),徐先生很快有了明顯好轉,5天后便脫機拔管,2周後恢復普通氧療。他寫了滿滿兩頁感謝信給瞿洪平團隊,“你們以勇敢的犧牲精神,極其卓越的醫療技術,把我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這種大恩大德是我怎麼感謝都不過分的……”

從A3病區到防控西樓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的這段日子,瞿洪平依舊沒有閒著——每天上午11時,他與A3病區保持連線,跟蹤境外輸入性病例的治療情況。3月18日,瞿洪平在公衛中心火線入黨,“這次疫情讓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如此短時間內、波及範圍如此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政府是極大的考驗,我相信,如今有了黨員這層身份後,未來的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到位。”

女兒送上遲到的刻字巧克力,“媽媽加油”

除了今天出院的5位醫生與1位呼吸治療師,4月30日,“瑞金天團”重症醫學科護士杜穎在54天的奮戰後已先行回家。一年級的女兒把媽媽從市公衛中心帶回的鮮花插滿了家中的花瓶,還親手送上了刻字的巧克力,“中國加油,媽媽加油,媽媽我愛你!”原來,這些巧克力原本第一週就要以快遞形式寄到市公衛中心,如今或許已不能食用,但杜穎的心中比吃下了巧克力更甜。

圖片

2月22日早上,她接到了應急任務,準備時間只有2小時。“媽媽,你能別去嗎?”女兒雖然不捨,但她知道,還有“更需要我媽媽的人”,含著淚一起收拾好行李,又送媽媽到樓梯口。“當時我答應女兒,完成10天的應急任務後就回來陪她。”

沒想到,回家的日子一再延後。4月15日,A3病區的“釘子戶”老童終於出院了,47天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後,奇蹟終於誕生。6日,進入康復期的老童看到照顧自己的杜穎正在與一名新加入團隊的護士交代工作,儘管還無法開口,但他還是在小紙條上緩慢寫下了一行字,“謝謝你們,才來也要注意安全。”

雖然也曾經歷過禽流感H7N9、甲流H1N1等疫情,但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節奏、高級別的個人防護,對杜穎而言還是第一次。老童出院的時候,杜穎在A3病區目送他上車,“看到自己照顧的患者順利出院,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其實,也正是因為能目送他們出院,我們才能安心離開。”

和女兒許久未見,杜穎發現,孩子一下子會寫很多字了,“我們都在不斷成長,跨過一個又一個坎,終於迎來了花團錦簇的時光。”

圖片

撰 文 | 黃楊子

編 輯 | 周邦彥

攝 影| 杜 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