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文治武功一流,為什麼在登基之初要對突厥稱臣?

華英雄說歷史


從根上來說,李唐王朝實際是流著鮮卑血統的草原民族所創立的,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漢民族的王朝。

唐繼隋後,隋篡北周。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為大家所熟悉,北朝為鮮卑族所立,北魏統一北方,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再由東魏西魏演變為北齊北周,北周外戚楊堅篡權建隋,當時的李淵為大隋的上柱國之一,是鮮卑親貴。

李世民文武雙全是不可否認的,但一個國家的走勢是不能憑藉一人的威望而完成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動亂延續數百年,隋末起義更是烽火連天,可以稱得上是中原疲弊,唐朝初年,亦難一改頹勢,對突厥採取的政策可以用懷柔稱之,說其向突厥稱臣恐怕過了。

即使真的稱臣,恐怕李唐王朝也不會有太多的顧忌,畢竟都流著草原民族的血脈。


考古軼事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歷史上有“唐宗宋祖”的美譽,其文治武功也確實一流。

那麼,為什麼在登基之初要對突厥“稱臣”呢?現在就從三個維度來討論。

其一、唐朝初期,突厥軍事力量強大,唐軍相對弱小

隋末動亂時期,突厥人坐山觀虎鬥,逐步壯大起來,事實上,李世民在對付突厥的過程當中,開始也被迫對突厥稱臣,而且納貢。

他表面上臣服頡利可汗,事實上就是在迷惑對手,爭取時間來準備戰爭。

唐朝是建立在隋末大起義的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而且隋朝留給唐朝的是一個爛攤子。

從618年開始,唐朝進行了統一國內的戰爭,626年唐太宗即位的時候,天下才剛剛平定,這個時候,由於隋煬帝以前的橫徵暴斂和對朝鮮的三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造成隋朝人口的急劇減少。

特別是唐朝立國之初,群雄逐鹿之時,據《新唐書》記載:

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

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意思是說,當時的割據稱雄者,比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人,都援引突厥勢力做自己的靠山,紛紛臣服突厥的可汗。

當時突厥軍號稱百萬,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勸說頡利可汗:“過去啟民可汗兄弟爭國,依賴隋朝得以復位,子孫有國。現在的天子已經不是隋文帝的後代,應該扶立隋王楊政道以報答隋朝的厚恩。”

頡利可汗對其言聽計從,所以經常來侵擾唐朝。頡利可汗倚仗其兵強馬多,非常驕橫,輕視唐朝。書信傲慢,求請無厭。李淵因天下初定,委曲求全,多多賜與金銀財物。

李淵不得已也對突厥稱臣,這樣可以迷惑突厥人,從而避免過早的與突厥進行戰略決戰。

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北邊的壓力,也可以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

其二、突厥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李世民與突厥在渭水結盟

李淵退位後,突厥覺得唐朝有隙可乘,遂發兵進攻唐朝,大軍兵鋒直指長安,京城震動。

李世民最終決定與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範等六人,一起騎馬出玄武門到達渭水,與頡利可汗隔水說話,斥責突厥負約。

眾酋將大驚,都下馬而拜。隨即唐軍的大隊人馬趕到,旌旗烈烈,兵甲威武,部隊整肅,突厥兵大為驚訝。

唐太宗指揮大軍退而列陣,單獨與頡利可汗按轡而言。頡利可汗因畏懼唐軍可能有伏兵,於是請和。據《新唐書》記載:

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納,詔歸所俘於我。

意思是說,雙方殺白馬,在便橋盟誓,頡利可汗隨後引兵退走。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頭,唐太宗沒有接受,只讓他們將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來。

其三、緩兵之計,以圖出其不意的消滅突厥勢力

突厥主要有兩股勢力: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

  • 首先解決頡利可汗

渭水之盟,為唐軍爭取了3年時間,起到了迷惑對手的作用,實為緩兵之計。

到629年的時候,唐太宗派李靖、李績出兵與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夾攻頡利可汗,次年大敗頡利可汗於陰山,頡利可汗被擒送長安,東突厥前汗國就此滅亡。頡利至京後,唐太宗賜以田宅,授右衛大將軍,他於634年最終死於長安。

  • 而後解決突利可汗

630年,突厥諸部開始分崩離析,唐朝將圖進取,以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內蒙古和林格爾)以逼之。

據《新唐書》記載: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見官軍奄至,於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一日數驚。

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其所親康蘇密來降。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可汗僅以身遁。

可以看出,突利可汗是沒有預料到李靖的奇兵的,突如其來的唐軍先鋒,使其誤判形勢,認為:唐軍是傾國之兵,李靖不敢孤軍深入。

事實上李靖所帥唐軍,僅僅是先鋒部隊,為了削弱敵軍,他還利用突厥內部矛盾,招降納叛,吸引康蘇密部歸降,最終在定襄打敗了突利可汗。

總而言之,李世民這種“稱臣”,僅僅是表面上的一種假象而已,是為了迷惑敵人。事實上只是一種軍事上的示弱,讓突厥對唐朝沒有戒心。

然後李世民就可以做到“出其不意”的戰勝突厥,事實上到630年的時候,李世民就通過擒賊先擒王的戰術,用突然出擊的辦法快速的結束對突厥的用兵,進而徹底解決了突厥問題。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稱臣”,是因為唐朝初期,突厥軍事力量強大,唐軍相對弱小,突厥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李世民不得已與突厥在渭水結盟,作為緩兵之計,以圖出其不意的消滅突厥勢力而已。


龔柳輝


我的回答是:這是因為當時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


先說外因。突厥族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是匈奴民族的一個後續分支。最早居住在今新疆阿爾泰山南部一帶,公元六世紀初,在其首領土門領導下,逐步強盛起來。與中原南北朝時的西魏有貿易往來。公元551年,西魏文帝將長樂公主嫁給突厥首領土門為妻。552年,突厥打敗奴役他們的柔然(民族),勢力很快發展到今天的中亞和外蒙。並定都在都斤山(今蒙古國內杭愛山北部),擁有百萬之眾。經常在隋(唐)邊境掠奪殺戮。後在隋軍打擊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東突厥和西突厥。隋末唐初,乘中原內戰、無暇他顧,東西突厥又合為一處,北方一帶割據勢力,也多依附突厥,稱臣受封。唐朝初年,國力虛弱,經常遭受突厥的襲擾。624年,有人建議:突厥之所以不斷進擾關中,目的就是為了奪取長安財寶。如果遷都內地,焚燒長安,突厥沒有了指望,也就不來襲擾了。這種荒唐、怯懦的建議,竟然得到了唐高祖李淵的接受。竟要派人到樊(今湖北襄陽)、鄧(今河南鄧縣)一帶尋找建都的地方。後被李世民等人竭力勸阻才罷。



再說內因:玄武門之變不久,唐太宗登上皇位。當時,政局極為不穩。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雖死,但他們的殘餘勢力尚在,黨羽還遍及全國各地。他們握有一定的軍權、政權和財經權,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隨時起來造反的。另外,隋朝舊部、割據勢力和不得已降唐義軍部眾,也都會隨機發難的。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的回答裡,做過較為詳細的分析。這裡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翻參看)。所以,內憂外患,國力又弱,兵備不足,經濟、民生等問題,這就是迫使李世民在登基之初,要向突厥俯首稱臣的真正原因。


補充一點: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在唐名將李靖等率領下,三千輕騎的唐軍,直搗突厥頡利可汗老巢都城定襄,創造了軍事神話。後李靖又親率一萬精兵至陰山,將突厥巡邏兵剿滅。接著,神不知,鬼不覺地殺入頡利可汗的牙帳,頡利可汗逃跑時被唐軍活捉。從此,突厥部落盡歸李唐,周邊部落也紛紛向大唐稱臣。就回答到這裡,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