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開始寫這個題材,想到是《末代皇帝》這個電影中的一個片段。溥儀在很久以後回到故宮,看著這個長大的地方變成了現在旅遊景點。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歷史在變遷,城市也刻板性的繁榮發展。無論你願意不願意,你記憶中的建築、美食、人與生活習慣都在變化。哈爾濱也是,跟隨歷史的需求在發生著調整。

現在說到哈爾濱大概所有人印象就是 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索菲亞教堂等。但要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不是這些標誌建築,是那些伴隨這個城市時間流轉,伴隨人們成長中的記憶。

他們給你的年代感,是讓你有一種時間靜止的感覺。這種我理解成是一種歷史傳承感。

松光電影院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大國光電影院是松光電影院的前身,整體建築立面採用巴洛特風格。現在看來的破舊掩蓋不住當年富麗堂皇。

當看到它的第一眼我能感覺到當時這條街的繁榮。民國時代人們選擇建築的方式拒絕平庸的火柴盒樓房,有錢的人更喜歡這種立面特別歐式結合中式思維的建築形式。

同樣是一條街的對面是一排現代建築。沒文化的現代實用主義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認為有趣也在這種衝突吧。

值得一提的還有電影院下有一個小衚衕,裡面有經營了幾十年的小吃。老太太燒烤 最為盛名,總共有2家,我都吃過,問過他們,你們是什麼關係。他們的回答都說自己是正宗的,對方是模仿。關於正宗這個問題,我感覺可能當年是2個老太太在此烤串。他們的味道差不多,屬於老式烤串,想體驗老式烤串的強烈推薦。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我最喜歡的電視劇《無證之罪》第一集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北四道街58號

聖·尼古拉教堂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俄羅斯人湧入哈爾濱。根據西方人的習慣,在一個地方生活首先得是宗教建設。隨即興建了很多個東正教堂。教堂建立於1899年,1900年12竣工。它採用了俄式的精巧木式結構,整個建築造型完美勻稱及賦俄羅斯民間風情。索菲亞教堂也是同樣性質。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1966年特定歷史時期“文化大革命”爆發,最先摧毀的就是這些宗教文化。那個時代人們理解的是百廢待興,文化一統。但沒有明白宗教與文化的融合才是這個民族的根本。沒有融合就沒有這個中國。

2006年復建,復建後的教堂將用作為尼古拉藝術館,成為“俄羅斯風情園”度假村的標誌性建築。尼古拉藝術館以聖·尼古拉教堂為原形,按1比1的比例完全還原。

值得一說的是聖·尼古拉教堂的原址,由於城市發展建設需要拆除後來請了一個南方設計師做了一個造型“金色雪花”(沒有查到具體的名字)。呵呵~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此建築被我看做哈爾濱十大最醜建築)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小喵下期還會介紹2個記憶中的城市主題,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想法意見,歡迎留言我們!謝謝!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哈爾濱記憶第一期(不遺忘)

長按二維碼發現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