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讓我們麻木脆弱的心靈醒來

好書

推薦

【願你有顆讀書人的心】


好書推薦 |《青春之歌》——讓我們麻木脆弱的心靈醒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內容簡介


好書推薦 |《青春之歌》——讓我們麻木脆弱的心靈醒來


主人公是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她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地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詩人兼騎士”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餘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推薦理由

好書推薦 |《青春之歌》——讓我們麻木脆弱的心靈醒來


作家以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道靜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並且書中成功地塑造了盧嘉川、江華、餘永澤等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的藝術形象。

在看《青春之歌》的時候,我就對林道靜這個女性知識分子形象產生了共鳴:具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小小優越感,厭惡封建傳統的束縛,充滿各種美好浪漫的憧憬和個人英雄式幻想,追求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對社會現狀不滿卻難以反抗。用之前流行的說法,叫做“小資”。而擅於文學藝術的餘永澤放在今天,則是“文藝青年”,在今天看來,熱心學術研究、追求個人發展、逃避政治紛爭完全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那個國難當頭的年代這種“避世”“隱世”的個人追求顯得不合時宜。說不定,盧嘉川和江華們在今天反而是正直無私、不會轉彎的“2B青年”。可以看到,在今天自由個人主義更受大眾歡迎,更符合市場需求,當初為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反而後來遠離了群眾。若林道靜生活在今天會選擇誰呢?餘永澤還是盧嘉川?

《青春之歌》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這是最壞的時代——社會正處於政局極其動盪、民族危機嚴重、國土逐漸淪陷的時期,面對消極抗日的賣國政府和大肆侵略的日本人,青年人的信仰發生動搖了,前路一片黑暗,看不清方向,辨不明真假,分不清對錯,有人埋首故紙堆不問政事(餘永澤),有人醉心名利燈紅酒綠(李槐英),也有人隨波逐流趨炎附勢(戴愉)。在時代的滾滾洪流前,有人被裹挾前行,有人卻能掌握時代脈搏,勇敢搏擊,乘風破浪,與舊勢力進行抗爭,開闢新天地。這也是最好的時代——那個時代國難當前,愛國青年在對政府失望的情況下開始自發組織救亡圖存運動,艱難摸索前進道路,追求個人和民族尊嚴,擔當起“喚醒民眾”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那個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更接近真正的“知識分子”,更具有社會責任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經歷了信仰的動搖、信仰的盲目、信仰的懷疑後,今天我們終於缺失信仰了,對物質的崇拜和追求取代了一種統一的飽滿而堅定的精神力量,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能夠為信仰而付出一切。或許並不是我們不肯追求,也不是我們無力改變,只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在溫吞水裡不上不下地浮沉,或不自知地接受,或無奈地自嘲為“屌絲”。如今在網路上興起的群體狂歡看似是對公共社會的關注,背後其實還是空虛麻木孤獨,究竟什麼才是我們這一代的時代精神和時代追求?

或許很多現在的年輕人會覺得幾十年前人們的壯志激情很可笑,但《青春之歌》如此生動地描繪出那個過去社會的圖景,讓前輩們身上的激情不再那麼難以理解,它不是盲目的、沒來由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在擺脫時代命運的掙扎中一步一步得來的。

但現在的我們呢?常常無精打采,來不來就喊著孤獨空虛,成了抑鬱症的易感群體。“這不是孤獨,是寂寞”迅速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有時候一點小事就能輕易使一個人崩潰,我們往往太過注重自我的心理體驗。曾經看過《二冬》和《血蟬》兩部獨立影片,裡面的人都那麼麻木!如果硬要說他們有掙扎,那麼他們的掙扎何其微弱!他們不僅沒有祖輩的激情,連21世紀標榜的獨立自主的時代精神也沒有,這就是現代人嗎?

祖輩雖然經過許多痛苦,但他們有共同的信念可以凝聚在一起,因此不孤單。而有什麼來讓我們這一輩的人凝聚在一起呢?現在甚至連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很困難,我們互不信任,很多人的辭典裡也壓根沒有“志”這個字,只是渾渾噩噩地行走世上混吃等死,又何來的“同道中人”呢?

我們習慣了和平,也習慣了疏離,甚至習慣了孤獨。而這本書能讓我們既麻木又脆弱敏感的心靈醒來。《青春之歌》雖然離我們的時代漸行漸遠,但是青年奮鬥的精神是不變的,我們總能從其中讀出些什麼。


結語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唱出了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心聲,更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70、80乃至90後仍需要這麼一部“青春之歌”,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這麼一部“青春之歌”。我不是一個尋寶者,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尋到某部書,就像找到知己,我只是讀那些時代瀝淘的經典,從中得到啟示,青年們,如果你有著不變的熱情和實現自己價值的人生追求,那麼請讀《青春之歌》吧。讓我們一起為了各自的奮鬥目標,暢想“青春之歌”,“唱響”青春之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