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胡笳十八拍》。

這是一個女人對天地神靈的痛訴,對亂離悲苦的無奈,她生不逢時,縱有滿腹才華,也難逃亂世。東漢末年,她被擄至匈奴生活十二年,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它的作者就是被稱為我國四大才女之首的蔡文姬。撥開歷史的面紗,琴聲正隨著她的心意在流淌,伴隨著琴聲歌聲,似乎可以看見她正行走在一條由屈辱與痛苦鋪成的長路上。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圍人,父親是東漢大文學家蔡邕。

蔡文姬的家鄉圍鎮是一個普通的豫東小鎮,位於今天的開封杞縣(於鎮鎮),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當年是曹操養馬的地方

在鎮中心,有一條長八百米的小街,小街上並無特色之處,但街名很有意思。

因為蔡邕的府苑坐落在這條街上,後來人們為紀念他,便把這條街叫成了"蔡伯喈",時間長了便傳成了"蔡白街"。

如今在圉鎮最繁華的十宇路口,矗立著一座蔡文姬的雕像,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這座雕像並不是十分顯眼,她只是默默的注視著這裡來往穿梭的人們。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蔡伯喈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除《熹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古樸天真。

梁武帝對蔡邕的書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讚道:"蔡邕的書法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當代史學家范文瀾也認為兩漢寫字的藝術到蔡邕的寫石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他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石經》,另一個他在書法界裡創造的"飛白體"。

蔡邕為人雅緻,經常在竹林深處彈琴作曲,他製作的焦尾琴名傳至今,成為樂器史上的經典。

蔡邕在洛陽是文壇的領袖,許多人以和他結交為榮,甚至後來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把蔡邕奉為老師,向他請教。

也正是如此,在建安年間,曹操掌握政權之後,念及師生情誼,才將流離失所的蔡文姬從南匈奴量金贖回。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生在這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

在當時,造紙術和印刷術並不普及,書籍只是少數大家族才有的珍貴收藏,而小小的蔡文姬從小就接觸到上千卷書籍,並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讀書寫字。

有一回,蔡文姬百天的時候,蔡邕請來好多親朋好友慶賀,並且為蔡文姬舉行了"抓前程"的儀式。

當時桌上擺的有胭脂盒、金銀首飾等等很多東西,其中還有一支筆。

最後蔡文姬在桌子上扒來扒去,別的都沒拿,就抓住了這一支筆,這讓蔡家人十分高興。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蔡文姬,能辨琴。"講述的就是蔡文姬擁有過人音樂天賦的故事。

《幼童傳》中記載:蔡文姬九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文姬說:"是第二根絃斷了。"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於是故意弄斷一根問她,蔡文姬說是第四根。由此可以看出來蔡文姬在音樂方面的天賦。

然而,童年的幸福好景不長,長大後的蔡文姬以才氣著稱於當時,卻並未因才氣而獲益更多。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公元192年春天,16歲的蔡文姬遵照父親之命媒妁之言,遠嫁河東衛家。

才女出嫁自然是轟動一方,人們紛紛前來恭賀蔡邕之女的遠嫁。

蔡文姬初期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他的丈夫衛仲道是出色的士子,兩人志趣相投,共同探討詩詞音律。

遺憾的是史書上關於衛仲道沒有更多很詳細的記載,而且很不幸的是蔡文出嫁不到一年,丈夫就去世了,新寡的蔡文姬又回到這個父母的家裡面。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公元190年,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廢少帝劉辯,改立獻帝劉協,專擅朝政,天下大亂。

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董卓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臺,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蔡邕不得不接受封賞。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設計誅殺了董卓,至此把持朝政,同年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

為完成《漢史》,蔡邕請求黥首刖足,留下性命,士大夫也多憐惜他的才氣,而冒死為他求情。

太尉馬日磾聽說後,急忙前往對王允說:"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

但是,最終蔡邕也沒能免去死罪。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連續失去丈夫和父親,蔡文姬面對沒落的家國,徒生無限感慨,卻又無可奈何。

然而,在這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命運給予她的無盡的顛沛流離,是一首越唱越悲涼的堅忍之歌。而這首歌,才剛剛開始。

父親死後,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受難。

蔡文姬在其《悲憤詩》裡記述道:"漢季失權柄,重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戰爭導致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當時羌胡番兵趁機在中原一帶趁火打劫,擄掠百姓,載滿戰利品的隊伍沿函谷關向西行走,沿途哭號連天。

蔡文姬的《悲憤詩》中對此作了形象的記錄:"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起被帶到南匈奴。

南匈奴是生活於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部落首領單于去世後,左賢王成為了掌管國事的首領。

來到南匈奴後,蔡文姬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並育有兩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在這裡,她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史書中記載,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這段時間,心情並不愉快。

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寫道:"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蔡文姬被強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間,在生活和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既無法適應胡地惡劣的自然環境,也不能忍受與漢族迥異的胡人的生活習慣。

在身心兩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況下,思念故國,思返故鄉就成了支持她堅強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基本掃平北方群雄,迎漢獻帝到許昌,後又遷到洛陽,當年7月,始為丞相。

戰亂減少後,洛陽城內又恢復了繁華景象,北方戰亂逐漸平復,曹操開始把目光投向關外,而蔡文姬的命運也因此出現了轉機,

十二年的北國生涯給蔡文姬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痛苦烙印,在胡地所生的兩個孩子也不能磨滅她回漢朝的理想。

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傳奇人生(一):生逢亂世,被擄匈奴

時代變遷,人物的命運也將同時代一起悲喜沉浮。

蔡文姬能否結束顛沛流離的異國生涯,回到自小生長的故鄉,她用身世譜寫的亂世悲歌又會彈出一個怎樣的結局?


參考資料:《後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