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聽聞特蕾莎修女,大約是在懵懂的年少時光裡,猶記得恩師在課上侃侃而談關於她的奉獻。那時的我們,青春的氣息與成人世界的真善美似乎格格不入。於是乎,後來的很多年,我和很多人一樣,不出意外的、我行我素的成長。關於這個名字,充其量耳熟,卻不能詳。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

這個世界上,但凡能激發一個人的興趣所在,總難免源於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思想碰撞;我也不例外。

前年十二月份 ,我因商出差去了一趟孟買,這個號稱印度版上海的城市,唯一給人的深刻印象便是人口出其的多,衛生情況實在不咋滴。本想著三天的展會很快結束,一如往常的出差,激不起半點浪花。哪曾想,展會期間一個陌生的身影會在我久遠的記憶裡撩起關於特蕾莎修女的陣陣漣漪。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孟買最大的洗衣廠

初次見他,是在人頭攢動的展位前,對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在我的世界觀裡,似乎外國人本就千篇一律,高高的鼻樑、深邃的眼睛以及稜角分明的臉龐,只是他那偏白的膚色讓我深信他必是高種族姓氏的人,絕不會是那種小偷小摸式的市井之民。於是,在他索要我們公司目錄本的時候,我毫無芥蒂的給了他,哪怕他特意多拿了幾本。

展會第二天,再次見到他。這回他仍示意要拿幾本目錄,我心想著也許他的確是個潛在大客戶,特意過來繼續拿幾本目錄,也就毫無防備的隨他自己的意拿了十幾本。後來回想,當初怎麼會恁是沒注意到他手上提著的那厚重而繁多的各式目錄本呢?這不儼然一個收廢紙的麼?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我們的展位

直到展會第三天,也是我們最後一天的展會,毫無意外的再次見到了他。這一次似乎他自己也感覺到瞞不過去了,便也沒有走進我們的展位,只是在過道的一角靜靜的看著我們跟各色人等應酬,當然,我也並未防備他。哪知,在我們不經意間,他既然湊近我們的展臺,然後稍稍抬起手來,將目錄慢慢的往桌子外側捋,直到目錄本掉進他準備好的手提袋裡。這一回,我看到了,也便沒再忍他,隨後對他進行喝止,然而,或許是他們的職業習慣,我們採取的任何行動永遠沒有他們逃得快。後來想想,也就一些目錄本,帶回去又重,讓他們拿走也好,就沒再多想。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住宿的酒店

而事實上,事情卻遠不止我認為的那麼理所當然,透過現象所看到的也許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偷摸本質。我想若不是在當天下午的所見所聞,這三天我所見到的假象、在我心裡對這個人的定義也許永遠不再有昭雪的機會,因為再後一天我便要回國。

參加過展會的人清楚,一般三天的展會,最後一天最多隻開展一個早上,下午便開始撤檔,因為真正有需求的客戶往往會在前兩天過來參觀。我們也不例外,當天中午時分,便收拾好行李器具,計劃著下午好好歇息歇息。

然而,與我同行的朋友不知何時跟我們的中文導遊套上了近乎,說服其帶領我們去領略一番孟買那個號稱世界上最大貧民窟的地方。出於好奇,我也便隨行而去。在此,我不想描述太多貧民窟裡“窮”的狀況,總之一言以蔽之,難以想象。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貧民窟一角

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只能用“髒亂差”形容的地方,我既然碰到了他,沒錯,就是那個衣冠整潔卻給我留下惡劣印象的、專門順手牽目錄本的“小偷”。當我們四目相對的一刻,我能感受到,他顯然的不自在以及略帶一絲絲的驚訝,想必我們彼此都不會料到既然還能偶遇。望著他矗立在原處,似乎並不打算逃避我的舉動,讓我莫名為之詫異:為何這一回他不躲避我呢?然而,出於不想惹事的心態,尤其異國他鄉,我沒再進一步接近他,也不打算追究他的所作所為,畢竟我們帶過來的目錄本來就是用來分發給客戶的,儘管他算不上客戶。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孟買街景

此時,地接的中文導遊顯得非常急切的說道:“不要靠近,這裡面可能會有傳染病”。導遊的警告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不由自主的將目光轉移到那個我嗤之以鼻之人身後的板房:大約一百多平方的空間裡,橫七豎八的躺著數十個瘦骨嶙峋的人,老者居多,卻也不乏眼神空洞的年輕人,我雖然不是醫生,但人性的直覺告訴我他們中間很多人將不久於人世。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後來,在嚮導遊求證之後,我才明白那是印度地區特有的“臨終關懷收容所”,他們稱之為“靜心之家”。所謂“靜心之家”,就是供給老弱病殘以及將死之人的臨時居所,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能走的體面。“靜心之家”,多麼熟悉的四個字啊,在我久遠的記憶裡,這不就是特蕾莎修女用盡一生光輝所經營的麼?她是走了,她卻留下了最寶貴的尊嚴——“讓人死的有尊嚴”。

我也終於明白,那個我嗤之以鼻的人之所以看見我也不逃走的原因,是基於他深刻明白自己在那一些將死之人心目中的形象絕不容許有任何汙點,哪怕只是道德層面上的,因為他是他們死前唯一的尊嚴。而他所拿去的那些目錄,是他唯一可以售賣換錢的資源,在印度,報紙雜誌等紙質書刊都是直接被小商販用來包裝食物等用途,是的,印度人似乎習慣了用這些廢紙作為街頭小吃的包裝使用。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回國後,我的心緒遲遲不能平靜,“讓人死的有尊嚴”這是多麼殘酷的課題。直面死亡在中國的文化裡,似乎被人刻意的不待見,因為害怕“死”字,因為感覺晦氣,於是,“讓人死的有尊嚴”變得異常晦澀,沒人提及也不願提及。

當我們竭盡所能追求“活的有尊嚴”時,餘生所有精力便在下意識狀態下、都耗在了物慾化的追求上。多少人以為“錢、權、勢”才是活著的尊嚴?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只是在給醫院打工?多少人來時體面、去時潦倒?也許,“活的有尊嚴”只是一個假象。如若一個人連死的都毫無尊嚴可言,那麼所謂“活的有尊嚴”豈不是一場虛幻?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當我們用盡一切思慮、努力讓自己“活的有尊嚴”時,那真的是“尊嚴”麼?還是僅僅“虛榮”而已?特蕾莎修女生前讓世人敬仰,死後讓世人銘記,這不就是“尊嚴”麼?為他人發光的人,終將燃盡自己的光輝,這是“尊嚴”;流著淚的眼睛,才會看到彩虹,這也是“尊嚴”;人的尊嚴向來來自奉獻,不是索取;來自無私,不是計較。

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土裡死了,就不能結出許多籽粒來。特蕾莎修女,這位守在天堂口的女人,燃盡一生,燎原了千萬人,也“尊嚴”了千萬人。

守在天堂口的女人——記特蕾莎修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