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生涯中,你相信職業規劃的力量還是認為把握住運氣就足夠了?

達人C


當35歲+的前女領導讓我幫忙推薦職位時,才發現職業生涯發展確實有規劃規律,而不是依靠運氣的。

疫情期間,前公司女高管聯繫我,在寒暄問候之後,她話鋒一轉,問我的職位薪資有沒有受影響,所幸我兩年前進入了互聯網行業,還算抵得住這次的疫情衝擊,並沒有對個人造成什麼影響。她表示羨慕不已,談起前公司(我已離職多年,她還在該公司任高管)的發展變化,說是因為疫情造成業務停滯,導致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去年的年終獎都沒發,今年全員只發放半薪維持,有大批的人員離職,包括很多我之前熟悉的團隊成員。

之後她問了下我現在公司的情況,說自己已經提離職了,是否有招聘崗位可以幫她推薦……當時我非常震驚,因為她畢業後十多年一直都在那一家公司,已擔任公司高管多年,相當於創始人級別了,更何況她去年剛生完孩子,這個時候本不宜工作動盪的。

她說減薪帶來的經濟壓力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工作以來都是侷限在同一個細分領域,對她個人知識面、視野、工作成長方面的瓶頸制約越來越顯著。社會經濟變化如此之快,如果沒有學習接觸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業務領域,她難以想象自己之後20多年的職業生涯該如何發展。

我知道她在這個行業裡算是專家級別了,工作能力也非常強,收到她發來的簡歷後,滿懷信心的找到公司相關職位向HR推薦,得到的回覆竟是“抱歉,不太匹配”……仔細詢問原因,瞭解到幾個關鍵詞“年齡超過35歲、女性、哺乳期寶媽、職業經歷單一”,我補充解釋說她在行業內的積澱很深受,工作能力很強,但對方只是笑著說抱歉。

接著我又迅速翻閱了一遍自己的工作通訊錄,找到幾個業務相關度高的其他公司,包括央企、私企、上市公司等幾個類型,確認了她感興趣的意向後,我找了這幾個公司比較熟悉的聯繫人,詢問是否有匹配的崗位需求,有的是當即婉拒,有的是客氣地說幫推薦過去等消息,結果都杳無迴音。

經此事後,我與幾位女性好友,結合她們的實際經歷情況,討論過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事情,有一些感悟和結論分享出來給大家參考。

剛畢業選擇工作時,對於大平臺的螺絲釘崗位和小公司的一人多責多崗,大家都有過很長時間的糾結,甚至難以抉擇。雖然現在00後會說工作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無規律不設限,喜歡做什麼去做就好了。但作為80後、90後這一代人,處於30-40歲的人生階段,回顧多年來的工作選擇和職業發展,發現其實並沒有太多自由選擇的空間,尤其對於上有老下有下的中年女性,有安全感且體面的職業發展路徑,其實有跡可循,那就是與個人年齡、人生階段、角色轉換密切耦合起來。

25歲-35歲是女性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上升期,同時也是生娃育兒陪伴成長的關鍵時期,必然要分一部分精力照顧家裡,在職場上與同樣年齡閱歷但能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男性競爭時,劣勢相對顯著,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數據顯示,那些能夠平衡家庭與事業的女性,80%處於事業穩定期(工作環境與內容熟悉慣常,而不需要頻繁跳槽換工作)。

要達到這樣的工作處境,最好是在大公司大平臺,有穩定的業務結構與收入來源。而要進入這樣的大公司大平臺,最好在有娃或35歲之前(很多公司都會以35歲作為一個年齡卡口)。

能擁有這樣的進入機會,大多依賴於初入職場3-7年的工作選擇,要麼是畢業時直接進入了大平臺,經歷過規範的職業歷練和開闊的視野拓展,然後在30歲前後跳入規模相當的另一大平臺,跳槽的最大優勢與資本在於原公司賦予的大平臺光環;要麼是在小公司經歷過全面複雜的業務鍛鍊,成為“T”型多面手人才,然後在30歲前後跳入業務方向密切相關的大公司,跳槽的最大優勢與資本在於積累的業務能力與專業素養。

而在此之後,隨著工作有序推進與年齡不斷增長,女性才能在35歲前後處於大公司體系下相對穩定的職業環境,在經濟收入與精力分配方面,能夠給家庭孩子一定的保障。


第七個小仙女


二者兼而有之。


用戶啞舍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於從事自己的職業。職業是人生的神聖使命,也是職業人士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職業生涯是你一生的職業歷程。你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屬於職業生涯;你一生最有活力、最貝創造力的時段屬於職業生涯;你一生中最燦爛、最具魅力的時光屬於職業生涯。

沒有所謂的運氣,只有不同的選擇。職業人士無法選擇自己以何種身份來到這個世界,但卻完全有能力通過選擇職業來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

人生苦短,能博幾回合?更好的道路是你應該抓住機遇,及早找到更適合你的職業,認真細緻地規劃你的職業生涯是你一生中最重要、最嚴肅的任務。

職業人士必須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珍惜自己的特長,在黃金時段裡將自己的潛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去收穫精彩卓越,快樂圓滿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