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達藝 | 一副《杏花春早》,驚豔了整個春天!

通文達藝 | 一副《杏花春早》,驚豔了整個春天!

尺寸:153.5×83cm

題跋:一九六一年年初,父望雲隨美協部分同志赴華陰庫區勞動,當時住窩棚,吃粗食。但父親在繁重的勞作之餘,依然樂觀向上。此幅作品即為華陰歸來之生活感受。庚寅夏,振川依識於長安。

鈐印:趙、振川、長安趙氏



通文達藝 | 一副《杏花春早》,驚豔了整個春天!


酣暢淋漓 揮灑自如

趙望雲《杏花春早》


《杏花春早》這幅作品尺幅巨大,足有五尺全開。描繪的是1961年早春時節趙望雲先生同工友們前往華陰庫區的場景。華陰市自古有西漢糧倉美譽,於是1960年三門峽水庫工程啟動後,趙望雲先生也到這裡參加工程建設。


整幅畫面的主體是陝北廣袤的大地,土地上一道道的溝壑的也許是未化的雪痕,一下就讓人聯想到當地特有地貌。畫面最遠處和最近處是還未出芽的杏樹樹枝,在這不算肥沃的土地上,枯瘦遒勁的樹木透露出一種頑強的精神,也許這是趙望雲先生心中那種堅強與剛毅。春寒料峭,天氣還是那麼寒冷,可遠處的人們早已在清晨就扛起鐵鍬帶著熱情去修水庫。這一時期的趙望雲先生是創作的高峰期。一方面是趙望雲先生那時還未受到政治壓迫,心情愉悅,其子趙振雲也在題跋中寫到“當時住窩棚,吃粗食。但父親在繁重的勞作之餘,依然樂觀向上。”;另一方面那時他常和石魯先生寫生研討。期間在1961年10月10日還參加了在首都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西安美協國畫習作展的展出。


具體到畫面的筆墨,可謂是酣暢淋漓,揮灑自如。其勾畫擦染,平塗渲染,一層一層的把陝北黃土地的厚重堆積出來。樹幹是用淡墨打底再在其中用濃墨畫出主幹和枝杈,這樣就顯得枝幹充滿力量感。筆墨的豐富變化傳達出他對現實世界複雜、細膩的感受。尤其應該指出的是趙望雲對西北地區複雜的地形,樹木的表現。不論是黃土高原還是秦嶺,不管是杏樹、桑樹、灌木樹、原始森林,趙望雲都能在傳統技法難以借鑑的情況下,用其參差變幻的複雜用筆和濃淡積破的豐富墨法,在結構上通過虛實相生的處理,創造性地完成了對地貌,樹木的中國筆墨意味的準確表現。這在中國美術史表現形式上的一個具有里程碑式的創造。


趙望雲早年一直在關注現實生活。他的畫較早地實現了實踐文藝走向農村。算是質樸、平易、天真而親切的平民藝術,但看似平淡卻又清新富於泥土味、山鄉情。在六十年代這一時期他保留原來特點同時已經把自己的注意力引向了西北地區粗獷、崇高、雄強大氣的自然。從這幅作品不難發現他將大自然的造化與現實社會的反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繪畫中不單純是以人物為主的社會風情畫,而往往是蘊含著深沉的社會題材,又展示人物活動環境的風景畫。


所以說這幅《杏花春早》是趙望雲先生結合傳統與生活,用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精神風貌表現長安畫派特點的代表之作之一。



通文達藝 | 一副《杏花春早》,驚豔了整個春天!


一代宗師趙望雲

趙望雲(1906年9月30日—1977年3月29日),現代畫家,河北束鹿人。早年與王森然、李苦禪等組織吼虹藝術社,1937年創辦《抗戰畫刊》。擅長山水、人物,創作面向生活,畫風於質樸厚重中蘊含秀雅,尤長於表現陝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為長安畫派的開創畫家之一。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陝西省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主要作品有《農村寫生集》《西北旅行畫集》《埃及寫生畫集》《趙望雲畫集》等。



通文達藝 | 一副《杏花春早》,驚豔了整個春天!


趙季平眼中的父親


趙季平把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歸結於父親畫畫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啟蒙:“別看當年我還是小孩子,但卻能感受到父親國畫山水中的各種‘聲響’,後來就不知不覺地把它們運用到我的電影音樂創作中。比如父親畫過祁連山風貌在我頭腦中印象很深,我曾經把從畫中看出來的感覺直接運用到作曲中,創作出五個樂章的《絲綢之路》幻想組曲。我想,之所以後來導演們願意與我合作,可能就是欣賞我音樂中的畫面感,殊不知這些都來自父親的真傳。父親特別提倡寫生,他自己身體力行,一出門就是幾個月,帶回大量的速寫稿,這使我相信藝術來源於生活。我也會為了某些作品的創作去各地採風,把那些民歌的元素運用到我的音樂中去。”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