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的前世今生(三)

永定河本名“渾河”、“無定河”,歷史上,永定河水患頻發,成為朝廷和當地百姓心頭之患,特別是流經地固安、永清、霸州等地,更是水患連連,百姓深受其害。康熙三十七年,永定河築堤至永清縣,康熙帝賜名永定河,有永遠安定之意。

永定河的前世今生(三)

由於永定河發源於黃土高原,上游支流眾多,山坡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含沙量大, 導致中下游嚴重淤積,加之上游束行於兩山峽谷,流速湍急,出山之後,奔流急洩,來勢洶湧,自古以來經常氾濫成災,給沿岸地區造成嚴重災難。為了抵禦永定河災害,遼代即曾在永定河築堤防洪。金以後,北京為歷朝都城,永定河流經北京近郊,直接威脅著北京的安全,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曾對永定河進行治理。金在1172年,分永定河水東入潞水,又發民夫堵顯通寨決 口。在1189年至明昌三年,建“廣利橋”(即盧溝橋)。元代,上至金口下至 武清,曾築堤防三百四十八里,並屢治水患。明代堤防工程較元代規模更大,石景山石堤更加鞏固,以下堤防自盧溝橋南出豐臺,經今京郊房山、大興、河北、涿州、固安、新城、雄縣至霸州。

明前中期,永定河主河道從盧溝橋經大興西部、固安西部、霸州西部,向南匯入新城、雄縣一帶的白洋淀,在霸州、文安和保定東部一帶為患。到明代後期,永定河又回到固安、永清、安次等京南一帶。明末清初,永定河的主流從東起武清縣城(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中經安次縣、永清縣,西至固安縣西部,來回擺動。自1698年開始,清康熙帝加大了築堤束水的力度,工匠們修築並堅固了石景山至盧溝橋間永定河的東岸河堤,迫使永定河出山之後只能向東南流去。康熙帝還將“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希望河水永遠安定。但治理後效果不理想,河水仍多次決溢。乾隆帝即位後也曾多次親臨或派遣官員考察永定河決溢原因,提出了“疏中泓,挑下口,以暢其勢。建築兩岸堤防,以防其衝突。深浚減河,以分其盛勢”的治理方針。但是永定河水並沒有就此永定。築堤束水雖然能遏止河道的頻繁擺動,但河道更易於淤高決堤,尤其是安次、永清兩縣。

  每隔幾年就發生一次的水患,每每造成田舍淹沒,人畜傷亡,民無恆產。水災過後,澱泊處處,草莽叢生。永定河造成水患有三個根本原因,一是許多年前,上游植物茂盛,河兩岸有樹木的保護,不會造成水土流失,後來由於大肆砍伐樹木,用於造船,修築房屋和北京城燒柴燒炭的需要,很多地方樹木被砍伐光了,泥沙流入河中,久而久之,泥沙沉澱在河底,河床變得越來越高,河床比河兩岸村莊的地面高出10多米,如果發生大河決口,後果不堪設想。

二是河水中攜帶大量的泥沙,泥沙沒有流入大海,就沉積在河床上,尤其大部分泥沙都沉澱在中下游,於是泥沙沉積,嚴重的阻擋了河水流入大海的通道,所以當上遊的水流入中下游時,前面被擋住了,造成水位不斷地升高,使河堤的壓力不斷增加,隨時都有決堤的可能。

三是上游一 路河水都是在山谷中流過,到達平原後,會造成一個很大的高度落差,於三家店出山後水勢迅猛,排山倒海,對下游兩岸的衝擊力非常巨大,所以,洪水驟至,下無排洩之口,中無容納之河,一路潰決,全河氾濫。

永定河的前世今生(三)

金代以後才開始明確出現有關永定河治理的主張,但其時的著眼點只放在利用河水通漕運上;元代開始重視永定河堤防的修建;明代則將治理永定河的指導思想轉向防洪,以捍衛北京城;清代康、雍、乾三朝對永定河進行了大力整治,當時的治河主張主要有如下三種:

(1)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此說為康熙皇帝所堅持,併成為有清一代占主導地位的治河主張。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傳令于成龍對永定河兩岸堤防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獲得了永定河40年無大災的成效。

  (2)不治而治。此種意見主張在永定河下游兩岸只設遙堤或乾脆不設堤防,以便洪水在寬闊的地域內散漫落淤。此派的代表顧琮認為築堤束水是與水爭地的行為,貽患無窮,因而建議仿照黃河寬築遙堤,使洪水在遙堤之間落淤;另一代表孫嘉淦則主張不設堤防,只須使水盡數南行,即可達到不治而治的效果。

(3)全面治理。此種主張的代表是乾隆初年的高斌等人。乾隆六年(1741年),高斌建議於永定河上游堆砌玲瓏水壩以減輕下游水患。這是人們首次將治理的目光移向永定河的上游。乾隆三十七年,高晉堅持認為治理永定河必須將疏中洪、挑下口、築堤防和浚減河系統地結合起來。


永定河的前世今生(三)

治理永定河洪水的經驗來自於沿河而居的先民,反映了永定河流域的老百姓期盼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景,謳歌了他們艱辛創業的歷程。它記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治理永定河的發展史,永定河治理河水的經驗是兩岸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