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趙謀明:讓科研成果落地造福人民,是我的奮鬥目標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趙謀明:讓科研成果落地造福人民,是我的奮鬥目標

點贊方法 關注“廣州市科協”公眾號,選取您最欽佩的科技大咖,在文章末尾為他(她)點贊,並在留言區留下點贊原因,即有機會獲得神秘禮品。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趙謀明:讓科研成果落地造福人民,是我的奮鬥目標

■趙謀明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科研不可能有很高的回報,而自己就是一個喜歡、適合搞科研的人。

健康可口的食品,風味獨特的調味品,這些美好的食物,總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愉悅體驗。對美味和健康的追求,也成為人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越千年的醬油、醋等單一調味品,為何在短短數十年間,裂變成了數百種種類繁多的複合調味品?酸奶為何有這麼豐富的口感和風味?蛋白質裡提取的功能性肽如何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這一個個日新月異的變化背後,到底存在怎樣的科學秘密?

帶著這些問題,新快報記者專程前去拜訪了從事食品生物技術研究的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謀明。面對眾多的研究成果,趙謀明坦言:“我所做的一切科研與創新,都是希望能落地為社會服務,為老百姓帶來幸福。這,是我的終身課題。”

一款調味品幾代科研夢

趙謀明的科研夢,源於一代代科研前輩對他的“刺激”。

趙謀明出生於湖南省安化縣一個小山村,母親的堅韌與勤勉深深地感染著他,勤勞樸實的種子在他心中萌芽、長大。山村種植條件有限,家人們經常吃不飽飯。隨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試驗田走進他的家鄉,家人吃飽飯的願望,變成了現實。“太了不起了,我也要想成為那樣的科學家,為老百姓做點實事。”深受觸動的趙謀明,就此下定了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決心。

高考填報志願時,高中老師一句“微生物工程未來在農業和工業領域,將會大有作為”的話,讓他毅然選擇了這個與農業密切相關的新興領域,報考了華南工學院的微生物工程專業。在報讀研究生時,對當時醬油釀造專家袁振遠教授的崇敬,讓他選擇了剛設立的食品工程專業。“我當時想,只要能讓微生物多幹活、幹好活,所有發酵食品都會受惠。”

導師袁振遠教授對科研的熱愛與信念深深地感染著初入科研領域的趙謀明,“為了做好研究和服務,袁老師在海天醬油廠堅守了十年,助力和見證了曾經的醬油廠成長為知名的‘中國調味大王’。”趙謀明回憶道,那時候已年過半百的袁老師,為了節約時間、保持精力,常常都是在辦公室睡硬板床午休。

二十年來,趙謀明秉承師恩,繼續圍繞醬油等發酵食品開展科研工作,隨著一個個核心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海天醬油的產量從5萬噸增長到現在的200萬噸,醬油的品質不斷提升,產品也愈發豐富。“新技術促使醬油更有營養、更安全,味道更好,更重要的是,新技術讓製作成本也降低了,老百姓從舌尖味蕾到腰包,都能受惠。”趙教授自豪地說道。

不斷探尋新方向新方法

“通過發酵工程和酶工程技術在食品中的運用,不僅能讓食物口感更豐富,營養更好,還能開發出更多有利於人體健康的功能性產品。”趙謀明告訴新快報記者,發酵與代謝調控技術是工業生物技術的核心,這些年,他和團隊圍繞發酵工程和酶工程技術在食品中的運用而努力。

20世紀初,憑著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水產捕撈中有50%以上小魚小蝦之類的低值水產品產量很大,卻用之無門的趙謀明,研發出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使低值蛋白資源的蛋白質回收率達到80%-90%,比國內外現有水平提高15%-20%,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推動了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這一成果獲得了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此基礎上通過十餘年的努力與鑽研,實現了食物蛋白質中功能性肽的可控釋放。隨著對功能性肽產品共性技術難題攻關與研究,趙謀明團隊已經發現了20多項功能,目前,具有美容功能、抗疲勞功能、改善睡眠功能等十餘種功能性肽原料已經正式投產。

保持初心勇往直前

趙謀明始終強調,自己在科研路上能有所成就,離不開老師們的指引。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在職讀博的趙謀明,師從高孔榮教授和彭志英教授,他們分別是發酵工程與設備專家和食品生物技術專家。趙謀明說,對事業孜孜不倦追求的袁教授,看問題準確又高瞻遠矚的高教授和以德育人的彭教授,成為了他在科研與教學路上的三盞明燈。

科研路上,趙謀明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定位也十分清楚:“科研不可能有很高的回報,而我就是一個喜歡、適合搞科研的人,我更感興趣的是讓科研落地,真正為老百姓服務。”為此,他多年來始終都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外界的誘惑從未心動。“研究生畢業時,汕頭一家工廠曾開出5000元的月薪,而留校只有100多元工資。但我還是想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想受限制,就選擇了留校。”

如今,他的成果轉換惠及的工廠已有大大小小近80家,作為功能活性多肽研究領域的先行者,近三年來,他的相關技術已在30家企業推廣應用,開發相關產品50餘種,實現新增產值100多億元。

但他依舊保持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的工作狀態,而且主要精力依然放在科研上。剛剛過去的10月,他就跑了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六七個城市參與科研交流。

“科研不斷會有新的東西,不斷需要落地產業化,還要培養更多的接班人,想停也停不下來。”

寄語青年科研者

認準方向 堅持不懈

一個人要成長起來,都是不容易的。“我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績,並非天才,是因為我比別人投入更多。”趙謀明常以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切身體會教育學生,告誡他們“打好基礎、找準方向、堅持不懈”。

在選擇科研方向,他建議結合國家和行業的需求,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興趣來決定。選定了方向,就要持之以恆。

人物檔案

趙謀明

1964年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廣東省特支計劃傑出人才,廣東省傑出發明人,華南理工大學國家重點學科食品科學學科帶頭人。

長期致力於食品生物技術方向研究,相關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廣東省營養健康食品及調味品生產加工技術水平以及行業競爭力,推動了我國營養健康食品及調味品行業產品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

■策劃/統籌:張英姿 肖萍 ■採寫:新快報記者 王娟 通訊員 盧慶雷 ■攝影:新快報記者 畢志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