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良藥——黃連

作者:武漢市第四醫院 柳鑫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雲連( Coptis teeta Wall. )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雲連”,多系栽培。

苦口良藥——黃連

主產於四川、重慶、湖北,陝西、雲南等地。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生用或清炒、薑汁炙、酒炙、吳茱萸水炙用。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


藥材性狀


苦口良藥——黃連

形如“雞爪”,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稈莖,習稱“過橋”、氣微,味極苦。(常栽培於海拔1200-1800m高山區,藥用幾乎全為該品種栽培品)

多為單支,略呈圓柱形,微彎曲,“過橋”較長。

(生於山地林蔭處,海拔1600-2000m,分佈於四川洪雅等地,野生稀少)

彎曲呈鉤狀,多為單支,較細小。

(生於海拔1500-2300m常綠闊葉林下,分佈於雲南、西藏等地,野生稀少)


炮製應用


黃連片


苦口良藥——黃連


  • 去雜,搶水洗淨,潤透,切薄片,晾乾
  •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酒黃連


苦口良藥——黃連


  • 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文火炒幹,取出放涼
  • 善清上焦火熱,多用於目赤腫痛、口瘡


薑黃連


苦口良藥——黃連


  • 薑汁拌勻,悶潤至薑汁盡,文火炒幹,取出放涼
  • 善清胃熱和胃止嘔,多用治寒熱互結,溼熱中阻,痞滿嘔吐


萸黃連


苦口良藥——黃連


  • 吳茱萸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拌入黃連,悶潤至汁盡,文火炒幹,取出放涼
  • 善疏肝和胃止嘔,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嘔吐吞酸


臨床應用


苦口良藥——黃連


黃連作為古今臨床常用中藥材,2015版《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共收載含黃連及其炮製品的成方製劑127種,用於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方劑佔比81.89%,主要品種有黃連上清丸、黃連解毒丸、牛黃上清膠囊、安宮牛黃丸等。


1、黃連上清丸


黃連上清丸是含黃連中成藥中最常見的一種。其藥物組成有黃連、黃芩、黃柏(酒炒)、石膏、梔子(姜制)、酒大黃等17味。具有散風清熱、瀉火止痛的功效,用於風熱上攻、肺胃熱盛所致的上部實熱火毒證,症見頭暈目眩、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耳痛耳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


2、黃連解毒丸


黃連解毒丸是由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升麻、金銀花、防風、當歸、大黃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瘡瘍初起、腫毒等。


需要注意的是黃連素(學名叫“鹽酸小檗鹼”),作為從黃連根莖中提取的一種生物鹼,與傳統的中成藥不能劃等號,許多的用途也不能簡單用黃連替代。黃連素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引起的胃腸道感染有較好的效果,而且由於價格便宜、服用方便、療效確切,已成為許多家庭藥箱中常備的止瀉藥。


審稿專家: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 朱全剛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