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從2018年起,德陽樓市宣告正式進入改善時代,市場特徵發生明顯變化。

其一是會各個開發商在設計產品時,集中火力猛攻120㎡以上戶型,同時出現了200㎡左右的更大戶型。

其二是德陽人民對品質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居住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體現在對居住品質上的要求,反饋到改善需求上,就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盛況。

都在強調改善,都有改善的產品,到底什麼才是真改善?

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大面積產品,才是改善?


德陽樓市目前很多樓盤都在做大戶型產品,但只有大戶型才是改善嗎?

不見得!

因為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戶型的面積需求是不一樣的。你能想象40+歲的男人與妻子,在200㎡的大戶型裡能幹些啥事不?

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沒有滿足感!房子是200㎡的,使用面積是120㎡的,吃飯、睡覺、看電視......房子太大,很多功能用不上。而你覺得30+的人士又會不會選擇大戶型呢?肯定會的,家庭成員從少變多再變少,每個家庭在每個階段對面積的需求是不同的。

但,他們對改善的要求從來都沒有變過。無論是120㎡、還是200+㎡,都是改善,他們都希望居住的房子更有品質,住小戶型也希望得匹配有質量的生活儀式,住大戶型也需要小區品質匹配得上。不是以成敗論英雄,不是以面積大小論改善。

對一個家庭而言,適合自己使用需求,並略微寬裕的產品,就是改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面積。

蔚藍半島的的戶型跨度很大,從92-389㎡都有。

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佔據共享自然資源,就是改善?


面水環山就是改善了嗎?恐怕也不見得。

比如德陽人習以為常的湖景房,實際上一個樓盤並不是所有樓棟的所有房源都能看湖。除了正臨湖的樓棟以外,其他樓棟並不能完全意義上的欣賞湖景,最多隻能在樓棟之間的夾縫中求得一線之緣。

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又比如傳統意義上的別墅,一般都在城市的偏遠地帶,周圍一片山,環境是夠好。但是最基本的生活配套都不完備,這樣的改善意義又何在呢?

用外部資源來定義改善與高端,是想棄產品力不顧嗎。再者,城市界面和配套資源,遠非一個房企所能決定和改變。而且,公建配套屬於公眾共享,並非私有。說話好聽又能幹的,可能是竊·格瓦拉。長得好看又乖的,可能是喬碧蘿。

有些資源是無法通過後天手段來獲取的,通常外部資源也只能貪圖一時之樂,有些資源是通過人為修飾過的,如同化妝術一樣。但是,在產品力上,這才是能看出開發商是否用心在做產品的不二之選,才是決定改善的高度與品質的法寶!


產品力,才是一個開發商的底線和尊嚴


地王,就一定是改善?

很多地王項目,由於拿地成本很高,他們定位時往往會根據地塊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來推導定位,但這種方法是有邏輯漏洞的。

因為地塊很貴,所以一定要做高端產品,做大戶型,因為高端產品才能溢價,才能賺錢。這就好比我有一袋麵粉,麵粉很貴,我就只能做一個大面包?因為買大面包的客戶有錢,所以大面包才能賣得更貴。

然而,德陽購房者能接受房價的峰值是多少?我們不是追求價格更高的改善,而是追求性價比更高的。蔚藍半島拿地時間早,將更多的利潤空間拿出來打造產品,提升業主未來的居住舒適度。拿別人買地的錢,來打造產品,這樣的產品含金量自然更不同。


什麼才是真正的改善?

這是一個連銷售中心都會仔細打磨的項目。

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都說售樓部往往是展現一個樓盤品質的窗口,同時,售樓部的顏值往往也和樓盤的品質成正相關。

立於蔚藍半島,目之所及,你所能看到售樓部的外立面,無論是水景的雕塑,還是門口的門框,以及沙盤的底座,所用的材質都是銅。

當然,你可能都不會發現腳下所踩的每一塊“地磚”,那都不是地磚,也不是大理石。而是進口的石材,其品質達到了玉石級別。敢問哪個樓盤用“玉”當地磚?

誰能扛起德陽極改大旗?

蔚藍半島不惜重金,捨得為業主花錢。肉眼所見的一切,是你未來所看得到的東西,歸根結底都是未來業主所享,其品質可鑑。

其實,我們都還沒有深入到蔚藍半島的更多產品細節上去,僅通過其當前的售樓部都已能看出,蔚藍半島的品質,在當前德陽樓市中是沒有同款的。

比如蔚藍半島所有樓棟都是3梯,對比市面上絕大多數標榜改善的2梯產品,居住舒適度更高。約102畝的大盤採用的是圍合式佈局,而且將商業規劃獨立設置,還有很多產品上的細節,下一期我們將一一展開。

其實說到底,無外乎就是要認清,我們當前階段需要什麼,什麼才是真的有價值!

在恰當的時間出現剛好的需求,而我們的選擇,剛好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這樣的房子才有持有的價值和意義,而這也是蔚藍半島改善的最根本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