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成立"慧眼"機構,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拔特定領域的科研人才。

現在質疑或詬病我們的高考制度者很多,標準化及分數選拔,把那些有創新能力和特殊專長者擋在了大學門外。任正非先生也說華羅庚在當代不一定能考上大學。確實民國時期湧現的許多傑出人才,套用現在的高考標準,恐怕得淘汰不少。人才的評價標準很難量化,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何在中國這個典型的人情社會中,堅守底線原則,不唯人情、不唯個人利益為國家選拔人才,指望權力人自律或某種程度的監督,恐怕很難。反而當下的高考制度算是相對公平得多了(當然竊以為恢復全國統招會更合理)。那麼對待那些確有專長、具備在某個特定領域有發展潛力的(比如嚴重偏科者),如何為他們提供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機會呢?當前似乎更多的是通過大學自主招生來破格尋取,不過好像能順利如願的不多。個人覺得我們是否能向體育界學習一下。國家教練團隊時常下到基層尋找特長苗子,一旦發現,則千方百計為其鋪設培養及發展路徑。我們的國家人才培養,除了原有教育體制外,應該也很有必要成立某種意義上的"慧眼"機構,類似於企業獵頭,直接沉潛到基層院校。除了接受全社會推薦外,也可以主動搜尋。對確實具備獨特專長、在某些重要領域富有資質、發展潛力者,為其開闢獨立於現有體制外的成長路徑。以國家人才庫名義委託培養,有效規避現有體制、機制對這類潛在型人才的發展制約。可以參考運動隊,指定教練式的專家、教授組成團隊,主導這類人才的培養及保障。為其提供適合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提供必須的資金及發展平臺。當然這類人才的培養必須完全服從於國家利益,如同選拔運動員進行梯次培養,最終的佼佼者必須為國爭光,絕不能像被眾人調侃為"美國人才基地"的北大清華那樣。因此除了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人才發展方向,更要保障人才為國家服務。這就必須在培養人才專業素養的同時,更加註重愛國主義與職業道德教育。要讓這些花大力氣培養的頂級人才心甘情願、一心一意為國分憂、為國奉獻。國之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慧眼"的使命就是為國家廣開才路,為科研核心領域聚才、尋才,併為可能成為國之棟樑的未來人才們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