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看中國式進化

最近通過喜馬拉雅聽把中國歷史通聽了一遍。中國有明文記載的歷史就很長,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國解放到今天至少是兩千多年曆史,中間還夾雜有很多相對短一些的時代,有時候歷史在進步,有時好像又在退步,看的是人眼花繚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前朝對後市影響都很大,並且往往都起到了前車之鑑的作用,多半有歷史的進步,也許這就是傳承。

有三個方面的印象比較深,一個就是對於兩千年的政治進步,二個就是文化進步,第三就是物質條件的豐富。因為不是搞這個專業的,所以理解的不深,歡迎資深人士補充,更正。

聽歷史,看中國式進化

古代壁畫

先說政治。 首先是政治形態上的進步。夏朝感覺就是部落聯盟,商朝諸侯王,漢七王之亂後諸侯王就很弱勢了,之後中央集權越來越強。再說說政治上對國家發展產生的一些根本性改變。對這個中間的事太多太多,我就撿一兩個說說。在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基本被趙高矇蔽控制,可以說是導致秦飛速滅亡的一個原因。到了東漢末期又是閹黨篡權,加速了國家滅亡。之後的朝代就嚴格限制了宦官的權利,基本上沒有出現很多宦官干政的事情。再比如在春秋戰國時候,非貴族士族很難進入國家權利中樞,後來漢朝搞了個舉孝廉,讓有才能的人有了一個上升的通道,隋唐科舉更是讓寒門子弟有了進入權利中心的機會。正是因為給底層人民打開了這個上升通道,人民有了歸屬感,讀書識字率上升,民眾的知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每當國家危難之際總是能夠有人才站出來為國出力。中國這幾十年為什麼能夠從一個吃不飽飯的時代一下子跨越到目前這個國家安定,民眾都能吃飽飯,還想著提高生活水平的時代,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千多年的知識改變命運的認識。對比一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很多亞洲以外的地方,單單就識字率上絕對是遠遠低於中國的。二十年前我們的識字率就已經比他們高很多了,現在幾乎是百分之百的識字。

聽歷史,看中國式進化

老子在此

文化的進步應該要從文字說起,現在可能覺得中文不都是一樣嗎,除了草書有時候不認識,其它的楷書,宋體都差不多。其實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漢字中間是有很漫長的變化過程的。有人說什麼愛無心,親不見,好像不用繁體字而使用簡化漢字就是忘記了祖宗。其實在春秋初期,甚至文字都不能很好的去表達意思,漢朝時候都有很多通假字。歷朝歷代都在不斷的造字改進書寫方式。大家都有一個印象,就是讀論語,道德經的時候感慨他們怎麼就能夠用那麼少的字表達那麼多意思,也許只是當時孔夫子和老子想精確表達一個意思確找不到合適的文字來。

初中歷史學過一個叫做,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說的就是歷朝歷代最有名的文學作品,發現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越往後字數越來越多,現在就停留在了小說階段,只是長篇小說越來越多。不能想象以後這個會往哪個方向發展,也許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吧。

聽歷史,看中國式進化

宮殿

第三個影響深刻的就是物質越來越豐富,工具越來越先進。馬很早就有了,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是用戰車,只到漢朝才大規模組建騎兵兵團,關鍵就在於一個馬鐙,小小的馬鐙讓人可以在馬上自由的拉弓瞄準射擊和挺槍刺殺而不用擔心掉下來。經常說的有個秦磚漢瓦,磚瓦的出現讓宮殿可以修的更富麗堂皇,城牆可以更堅固。這個也是有過程的,秦漢之前城牆附近沒有石頭就只能是土夯,遇到連綿陰雨可能就垮了。現在很多古裝劇之所以招人詬病,除了有的演員演技太爛,還有就是場景太假,感覺什麼朝代都可以有青磚砌的城牆,都可以紅牆綠瓦,都可以騎馬飛馳。

回到21世紀的今天,我開始可以體會到為什麼我們這些年可以這麼快發展了,也可以理解各種不完善,這些都需要大家努力,更需要時間來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