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案例推薦:浙江自然地質館“合理”、“合情”的展陳體系

精選案例推薦:浙江自然地質館“合理”、“合情”的展陳體系

作者:邵林波 王志勝 邵曉軍 周 靜 萬士巖

來源(《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建設實踐與探索》)

【摘要】浙江自然博物院地質主題展館的展陳體系較為龐大,因此“合理”的展陳策劃、“合適”的空間、“合情”的展陳手段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浙江大地的故事化”“學科信息的情境化”“展品組合的層次化”等八大理念為核心,以浙江自然博物院地質館為探討對象,在實踐過程中尋找合適的展陳手段和展示技術運用方式。

【關鍵詞】地質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互動體驗設計

1 引言

浙江自然博物院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省級自然歷史博物館,在保護自然遺產、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文化、傳承人類文明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2012年12月,浙江自然博物院新館建設項目落戶於浙江安吉。展陳以“自然與人類”為主題,以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生態保護意識為宗旨。“國際視野、中國特色、浙江元素”,是安吉館理念的最佳詮釋。

浙江自然博物院地質陳列的淵源可追溯到1929年創辦的西湖博物館自然之部地質礦產陳列室,底蘊深厚。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新館的陳列體系中,地質主題館是六大常設展館之一,其展陳內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質類知識本身在公眾中的普及程度較低、展品的觀賞性較弱,因此,在符合新館核心理念和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以“合理”的展陳策劃承載信息,以“合適”的空間和形式設計為傳播媒介,運用“合情”的展陳手段,準確、清晰、直白地將展陳信息傳達給觀眾,是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地質主題展館展陳策劃和設計的難點和重點。“浙江大地的故事化”“學科信息的情境化”“展品組合的層次化”“解讀手段的複合化”“展示內容的具象化”“燈光佈置的關聯化”“材料選擇的創新化”“互動體驗的多樣化”八大理念成為實踐過程中整個展陳解決方案的核心。

2 浙江大地的故事化,傳達展陳理念的專題性

眾所周知,自然博物館是以研究自然歷史為主要內容的博物館,通過對過去和當今反映環境變遷的標本詮釋,幫助人們認識人類自身、所依存的自然環境、演化歷史和發展趨勢。如何通過對信息的排列組合與重構,突出線索和特色,從而準確地向觀眾傳遞展示內容的確切含義,一直是自然博物館陳列方案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

“浙江元素”是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地質主題展館展陳中不可或缺的線索和關鍵詞。根據浙江地質演變過程和其中發生的最具代表性事件和遺蹟,展陳以“漫長的旅程”為序,主要內容分為“古老的浙江大地”“浙江‘金釘子’的故事”“盆地與火山的世界”“現代地貌形成及史前浙江人”四個單元,通過時空敘事的方式構築故事線,講述浙江大地20億年波瀾壯闊的史詩,並概括性地介紹了地球結構、地質年代、生物演化、大陸變遷、氣候變化等自然科學知識。

“古老的浙江大地”為整個展陳的第一單元,它的設置使得整個展陳開篇即有引人入勝之感。在“最古老的地層”“最古老的岩石”和“最古老的化石”等地質證據的明證之下,浙江大地的“原點”彷彿觸手可及。而隨後發生的江山-紹興拼合帶形成、裂谷型火山-岩漿活動和南沱冰期千里封凍等地質事件以當代浙江的地質遺蹟為佐證,使得數十億年前的變遷歷歷在目。

“金釘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地質遺蹟之一。在我國,浙江是擁有“金釘子”最多的省,確立於浙江省的“金釘子”數量達到四枚,超過我國“金釘子”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四枚“金釘子”分佈於浙江的常山、江山與長興,共同印證了浙江的地質運動和生命的曲折前行。“金釘子的故事”亦是寒武紀至二疊紀浙江大地地質變遷的線索,也因此成為第二單元的展示重點。


精選案例推薦:浙江自然地質館“合理”、“合情”的展陳體系

浙江元素極為豐富的地質館

中生代,浙江成為“盆地與火山的世界”,劇烈的火山活動促使物種不斷進化,不少浙江獨有的古生物化石發現於這個時代的地層中。而地質運動也留下了豐富的礦產和壯麗的地質景觀。第三單元以中生代浙江地質運動為線索,以中生代浙江獨有的生物種群和蘊藏於浙江的寶貴礦產為重點展示對象,展現了一個獨特的遠古世界。

白堊紀末期的第五次大滅絕事件之後,恐龍等古生物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隨後而至的新生代構造運動改變和塑造著大地,為現代浙江的地貌輪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古人類聚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浙江進入了全新的時代。第四單元以“現代地貌形成及史前浙江人”為題,將浙江的遠古與現代連接,引領觀眾從故事中回到現實,使得整個展陳“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對於自然博物館而言,收藏和展示本地區自然遺產為其宗旨。地域特色是整個展陳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整個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中,地質主題展館可謂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展廳之一。“浙江元素”被充分利用,合理分佈於整個陳列之中,使得地域特色這筆珍貴的財富在展陳中得以凸顯。

3、學科信息的情境化,實現空間設計的有效性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地質主題展館展陳時間跨度達數十億年,展陳信息量大而抽象,易使觀展者產生困擾。因此,空間設計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保證展陳信息能夠完整、高效地傳遞給觀眾。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對於地質類展陳而言,若不對地質年代做系統性的強調,便不容易讓觀眾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更無法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導致觀眾在理解展陳邏輯上出現偏差。為此,地質主題展館採取將抽象物體具象化的方式,展廳中央設置13個微縮景箱,對應從前寒武紀至第四紀的13個地質時代。白色燈帶自景箱頂部延伸而出,在景箱與對應地質年代的展示區域間建立了紐帶。閃光的燈帶高低錯落,顯出律動感和節奏感,亦能引導觀眾的目光,使展廳顯得十分清晰有序。此外,燈帶的設置也使原本高差較大的展廳顯得更為和諧。

地質館展品種類多,不加設計的展陳難以讓普通觀眾瞭解展品與展陳及展品與展品間的聯繫,遑論瞭解展品背後的故事了。為此,展陳採用了信息組團、分級傳播的最新設計理念,將展品分別排布,與展櫃、展臺和裝置有機組合,把展覽信息分層次予以闡釋,各展區適當安排多媒體裝置,強化參與互動,進一步開拓展陳信息。展陳第二單元介紹“金釘子”的部分便採用了信息組團展示法。展臺集實物標本、等比和縮比模型、多媒體裝置、圖板為一體,圍繞主題多角度闡述,以達到清晰表達的效果。

4、展品組合的層次化,增強實物組團的視覺性

以展品陳列的開放與否為區分標準,則展品的陳列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陳列法將展品直接陳列在地臺、展臺之上,具有受展品體積形狀影響小、易於養護更換、方便觀眾近距離欣賞接觸等優點。封閉式陳列法往往指的是帶有展櫃的展品陳列,標本通常置於展櫃中,觀眾和標本之間隔著玻璃,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各方面都容易控制,標本受到的傷害較小。地質主題展館的展品品種豐富、形式多樣,體積質量相對懸殊,因此在展陳設計中,特性不同的展品被採用不同的陳列方式進行展示。

種類豐富的岩石標本可謂地質館展廳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除了外觀、色彩不同,其觸感亦有些許區別,這需要觀眾通過觸摸親身體會。因此,體積大、不易為環境所影響且質地和色澤上有特點的展品,如誕生於各個地質年代的不同種類的岩石標本,多采用開放式陳列法。觀眾可直接與展品進行“親密接觸”,在直面展品、多維瞭解展陳信息和展示內容的同時,亦可體味展陳的趣味性。

與岩石類展品不同,不少已經滅絕或瀕危動物的標本和一些模式標本較為脆弱,其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維護其安全異常重要。因此,展陳採用封閉式陳列法對小型隕石標本、古生物化石、珍稀礦石等珍貴且易受環境影響的展品進行展示,並針對有特殊觀看要求的展品設置對應的觀看工具,在有效避免了光傷害、有害氣體傷害、微生物傷害、溫溼度失調造成的傷害、觀眾的觸摸造成的傷害等可能使展品受到嚴重傷害的同時,亦保證了優良的觀展條件。

5、解讀手段的複合化,提升觀展體驗的綜合性

在自然類博物館中,實物標本作為參觀行為的客體,就其單件標本而言,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形態和個體生物學信息;就標本組團而言,它們代表了一個具有共同點或是相互之間有著聯繫的“群”,展示了更為完整、更具代表性的信息,無論是在陳列展示方面,還是在傳播教育方面,其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然而,由於標本的多樣化,信息發散性日益增強,傳統的標本陳列、圖文方式已無法表達這些複雜、綜合,甚至抽象的信息和概念,我們需要更為多樣化的展示載體去呈現和詮釋這些新課題。

多媒體手段可以很好地展示信息及組團間的“聯繫”,進一步引導觀眾深入地瞭解展陳信息,認識標本並進一步瞭解其背後的故事。因此,地質主題展館展陳在採取以實物標本為錨點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與多樣化的新媒體技術結合,充分考慮科學性、邏輯性、觀賞性、參與性之間的平衡,力求形式新穎、易於理解。數種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使展陳形式更為多樣化。

3D Mapping和照明技術有機結合,可打造出最佳的沉浸式體驗環境。在展廳中,3D Mapping對展示空間進行實時渲染,營造出動態的3D視覺感觀,加強了現場觀眾的沉浸式體驗,並用視覺化的手法將展陳信息和展品特色精準地傳達出來。展廳中巨大的“長興雙釘”剖面模型讓觀眾震撼,3D Mapping技術更是錦上添花,使得展示信息在豐富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維度上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精選案例推薦:浙江自然地質館“合理”、“合情”的展陳體系

3D Mapping豐富了“長興雙釘”展區的信息層次

LED球形屏是一種由數塊異形LED屏拼接而成的球形屏幕。結合聲、影、光、電多種技術,LED球形屏可動態立體展示具有空間感的場景。展廳中設置的LED球形屏主要展示地球板塊的變遷。通過精確的時間把控,大陸板塊“數億年滄海桑田”“分分合合”的過程可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既直觀而又頗具趣味性。

精選案例推薦:浙江自然地質館“合理”、“合情”的展陳體系

LED 球形屏可直觀展示 46 億年的地球板塊變遷

互動投影技術集虛擬仿真技術、圖像識別技術於一體,被廣泛應用於大型展覽之中,調動參展觀眾的參與性是其優勢之一。根據觀眾的動作,投射在地面與牆面上的影像會做出相應的反饋。通過操作互動投影裝置,觀眾可觀察大滅絕背景下古生物的滅亡與倖存,亦可喚醒沉睡的火山,來一場驚險刺激的冒險。

沉浸式影院作為一種優秀的解決方案,為不少新建的大型博物館所採用,地質主題展館也不例外。在由多臺高清投影儀投影的環形屏幕包圍之下,觀眾置身於瑰麗秀美的浙江山水之間,在視覺、聽覺的多重影響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沉浸其間,飽覽自然之美,產生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6、展示內容的具象化,保證信息傳達的科學性

前文提到,地質博物館因其展示主題和展項展品的特殊性,有著一般博物館不具備的獨特魅力,但也同樣具有知識體系龐大、與普通觀眾知識儲備重合度較低的特點。因此,在展館展陳規劃上做好引導工作的同時,也應該在展陳形式的具象化、直觀化上做出創新。

場景式的陳展形式最先出現於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展陳中,其具體展示形式是將標本、模型與場景結合,復原再現動物、植物生存生長的自然景觀。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因具有形象、科學、直觀的特點而被廣泛採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地質主題展館核心位置的13個微縮景箱便是13個地質年代的具象化體現。外形奇特的古生物模型與場景有機結合,被凝固於咫尺之間,保證在有限的展示空間中直觀展示迥異於當代環境的遠古世界。此外,展廳中的陸沼森林、河姆渡人的生活場景均是直觀性和科學性的體現。

“浙江‘金釘子’的故事”既是本展廳第二單元展陳的標題,也是展示內容的亮點之一。為了向觀眾直觀展示金釘子地層剖面,展廳中設置了剖面模型,移步換景間,便能近距離觀察實際相隔甚遠的金釘子剖面。科學繪畫可對展示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徵、內部解剖構造、細胞組織特點、生態環境要素、群體自然景觀等內容,做科學和形象表達。

科學繪畫可以將難以用文字準確表達的形態特徵等內容,清晰地展示傳達。地質館的圖板體系和展示裝置中大量採用科學繪畫的形式傳達展示內容,使信息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

7、燈光佈置的關聯化,促成照明設計的系統性

博物館的照明設計是博物館諸多設計中最激動人心的、最有活力的、最具創造性的部分之一。在經典的博物館的展覽理念中,照明成為博物館的信息載體。在空間設計與信息傳播的雙重作用下,產生了一個 “傳感空間”,即展示信息交流活動的空間場所,在“傳感空間”環境中能夠全方位地傳遞表達者的信息。

地質主題展館展廳具有高差大、空間結構複雜的特點,而展品本身無論是體積、形狀還是紋飾、色彩都有著明顯的區別。在設計燈光照明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充分考慮展廳及展品的情況,根據整個博物館的現場狀況進行設計和調試,以避免陳列圖紙和建築空間產生誤差。在確定了方案在技術層面的可行性以後,技術人員也對照明設備進行測量、選擇等,並在安裝前多次進行現場測試。規劃過程中,優質燈具的使用得到保障,以最大限度減小光線對展品的負面影響。

光與影的設計發展規律顯示,它已不僅著眼於探討主題展覽的展品本身,更在於營造一種氛圍,創造一件藝術作品。為保證展廳呈現出展陳的邏輯主線,館中的燈光佈置虛實相間,增加空間的層次感。針對重要的展品,高空射燈的直射光使之突出於泛光映照下的展臺,從而起到強調的作用。

人性化照明設計是指在照明設計過程當中,根據人的需求對光環境進行優化,使觀眾參觀起來方便、舒適。在展廳設計照明,觀眾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參考之一,這體現了展陳設計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

8、材料選擇的創新化,確保美觀使用的平衡性

優秀的博物館設計,其造型表現和建築材料本身特性的利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博物館自身作為一個“無聲的文化傳播者”,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可以通過材料之間的構成變化來實現。而這些變化則具體反映在建築造型結構的特點,材料的質地、肌理,乃至建築的場地環境等方面。

博物館展櫃玻璃,即低反射玻璃的誕生,極大地提高了陳列展覽的展示效果。低反射玻璃將展櫃玻璃可見光透光率提高到98%以上,可見光反射率降到1%以下,顯色指數提升到99.6。低反射玻璃的保護性較以前的展櫃玻璃有顯著的提升。低反射玻璃採用夾層結構,具有很好的韌性,能有效地吸收暴力衝擊的力量,並且能把破碎的玻璃黏合在一起,既能保護展品的安全又能避免觀眾受傷。在細節多、展示對象色彩豐富的區域,如展廳一層中的13個景箱以及二層中的河姆渡場景前,低反射玻璃的使用大大提升了觀感。

石元素是地質主題展館的主要元素之一。為在突出地質特徵的同時方便安裝、養護,展廳使用了某種可彎曲的天然石薄板材料。此種石板具有超薄、超輕、防火、抗磨、有彈性、可彎曲、純天然、不易碎、無輻射、用途廣泛、運輸安裝成本低等特點,其富有質感的外觀亦提升了展廳的整體觀感。

9、互動體驗的多樣化,拓展宣教科普的發散性

浙江自然博物院新館位於青山秀水之間,其規劃定位以休閒體驗為主。在地質主題展館中,體驗式的參觀亦貫穿了展陳,地質元素充滿了整個展廳。展廳中休息區的座凳由硅化木、玄武岩等打磨製成,以期全方位調動觀眾的感官,讓休憩間的觀眾亦能有效獲得展陳信息,起到再次強調展陳信息的作用。

觸摸互動展項是展陳中運用最廣泛、形式最多樣的手段之一。通過多種方式的觸摸互動,觀眾可深入瞭解展陳的背景知識介紹。除了傳統的固定式查詢裝置,可動的滾筒式、翻動式展板增強了趣味性,也讓展陳信息與肢體動作相聯繫,起到了增強記憶的作用。觸控滑屏與大型觸控互動遊戲亦在整個展陳中得到妥善的排布:滑動屏幕對準相應的古生物圖案,觀眾便能在屏幕上欣賞生物化石“復活”的過程,科學瞭解古生物化石“生前”的樣貌;合理使用觸屏上的各種工具,觀眾便可以從虛擬的地層中“發掘”出各式恐龍化石。在此過程中,發掘古生物的知識得到了很好的傳達,而觀眾也過了一把“古生物學家癮”。

針對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在設置“參觀”狀態可體驗的互動設備的同時,深度體驗、教研一體亦是“全體驗式展陳”的重要組成部分。展廳二層的科學教室展示著大量珍貴的地質標本,而其配備的深度體驗教學設備,如能直接連線授課宣教人員與參與實驗的觀眾,並能進行實時形態分析和圖像處理分析的高清數碼顯微分析系統,亦能在“觀展”的同時,讓觀眾初涉科研,體味科海遨遊的愉悅。

10、結語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地質主題展館的展陳實踐以針對性的設計與施工方案實現了預設的傳播目的與陳列目標,“合情”的設計保證了空間觀展的視覺與情緒體驗,“合理”的方案保證了專題陳列的科學性與傳播性,“合適”的施工保證了公眾開放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伴隨著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新的策展思路、設計思路以及前所未見的陳列手段和多媒體裝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把握和明確指導思想、建館目標、功能定位、展示理念,合理進行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是建設高品質自然博物館應遵循的基本準則,而新技術的運用亦進一步推動了博物館事業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新時代的自然博物院,一定能架起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樑, 讓觀眾傾聽自然的語言,瞭解自然的歷史,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原載於《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建設實踐與探索》,第94-103頁)

精選案例推薦:浙江自然地質館“合理”、“合情”的展陳體系

博小二

·END·

作 者| 邵林波 王志勝 邵曉軍 周 靜 萬士巖

轉 自|《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建設實踐與探索》

排 版|博小二

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博展聯盟觀點或立場。本文僅用作交流學習使用,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文章發表後的30日內與博展聯盟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