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暴君。他一生经历过痛苦与挣扎,也是经历过站在顶峰的辉煌,雄才大略,非同凡响。他亲手开创了煌煌大秦帝国,可又二世而亡。

秦始皇到底有几分功,几分过?历代史学家们一直对他都是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就从《史记.秦始皇本纪》开始,看看秦始皇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皇”与“帝”的区别

这个标题很奇怪是不?是的,这个“皇”与“帝”是有区别的。

秦始皇姓赢,名政,史称秦始皇。可是,司马迁在为秦始皇作《史记》时,篇名叫《史记.秦始皇本纪》,而开篇的第一句话是: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开宗明义他叫秦始皇帝。那么说明秦始皇和秦始皇帝是有区别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迁在作《史记》时,要做这么一个小动作?

中国的古汉语语句是非常简练的,特别是行文时,能精简的字都会省略掉的。但是,每每在省略用字时,一定是要留重省轻的。

司马迁就是利用了古汉语中留重省轻的特点,在《史记》中通过巧妙的用字,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及评价。因为尊重历史史实,真实记载历史是史学家应有的道德品行,而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只能在用字上下功夫。

今天的我们在读《史记》时,就必须要透过这些用字,来解读用字背后的故事。因为只有这样读《史记》,才能在读一段历史史实时,不仅知道那段历史,她还会让你懂得许多道理,她不仅是一本实记历史事件的书,她还是本文学书,只有这样读才会觉得有趣,更有思想。

比如说,同样是世家,在司马迁的《史记》里,用字却不同。称陈胜时他用字陈涉,称萧何用的是官称萧相国,称张良又用爵留候,以此来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启发读者深思联想,读起来才更容易理解那个时代和人物的背景,思想活动以及每个人的人品。

我们可以从《史记》的篇名里看作者对各个人物,各式各样不同的评价,这就是春秋笔法,司马迁的直笔和曲笔,也是《史记》真正的味道。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古代人的眼里“皇”和“帝”,那个字重要?

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汉代的皇帝正式称呼是“汉孝文皇帝”、“汉孝景皇帝”、“汉孝武皇帝”。后来在被省称的时候就叫,“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说明在汉代,人们看“皇”和“帝”这两个字时,更看重的是“帝”。

还有一个有力的例证,可以说明在汉代人们看“帝”比“皇”更重要。汉献帝是汉朝末代皇帝。禅位后叫山阳公,死于魏明帝曹叡时代。当时曹魏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该如何称呼汉献帝,这时有个大臣王肃就提出:

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

他主张应该追谥为汉孝献皇。结果魏明帝曹叡胸襟非凡,他认为我大魏取代大汉那是光明正大的事情,还是称他为汉孝献皇帝,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帝”比“皇”重要。

从而我们就可以懂得了,司马迁为什么在篇名中称呼秦始皇为“皇”,而在篇文的开宗明义又称“秦始皇帝”。因为秦始皇的全称就是“秦始皇帝”。

司马迁一面要表达自己不喜欢秦始皇的内心真实感情,同时他一面还得必须尊重历史史实。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社会第二次巨变,将“氏”取代了“姓”

《史记》的开篇是这样说的: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古代人有姓、氏、名、字。比如卫鞅,大家都知道因为他是卫国人,又是卫国公族的,所以他叫卫鞅、公孙鞅,后来秦王封给了他商郡,他又叫商鞅。但卫、公孙、商都是他的氏,而他的本姓是姓姬。

这就涉及到了春秋战国到秦汉巨变问题。春秋战国前,姓只有几十个,后来同一个姓的人繁衍越来越多,就有一部分族人到另一个地方去建立自己的部落。为了区分彼此,就在同一个姓下又分出了氏。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在相互争霸掠夺土地时,他们之间是不讲究血缘的。相对来说,倒是同地缘的“氏”,比同宗血缘的“姓”更加重要。所以第二次巨变重要特征就是“氏”取代了“姓”,秦汉以后,大家彼此之间所称呼的姓,其实大部分都是氏。

秦始皇的祖先姓赢,后来一部分人到了赵地,这部分人就将自己的氏定为赵。所秦始皇就变成了赢姓赵氏、名政,又叫赵政。

史太公在编撰《史记》时,已经是西汉时期了,因此他用了当时的习惯记下“姓赵氏”。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二十二岁,秦始皇做的人生第一件大事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秦,当时的时政在《史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委国事大臣。晋阳反。

若说司马迁的文笔的确了不起,几十个字就把秦始皇即位时的版图、主政者、手段、目的、重要的文武官将,以及即位之初的国家局势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秦始皇接的是当时第一强国,可是因为即位时年龄太小,所以国家的国政大权并没有掌握在他手里: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

嫪毐,秦始皇妈妈的情人,因为深受赵姬的宠爱,所以他所有的生活享受,从衣食住行到游玩娱乐皆随嫪毐心所欲,国家大小事情也都由嫪毐决定。

《战国策》记载,当时秦国上上下下都在问,秦国天下到底是嫪毐的,还是吕不韦的?人们好象根本不记得秦国的国王是赵政。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一、亲政

秦始皇即位初期,因为吕不韦和嫪毐霸权,所以一直等到他二十二岁那年,也就即位九年后,秦始皇才做出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加冠亲政。

九年……四月,上宿雍。已酉,王冠,带剑。

意思是说秦始皇即位的第九年,他到雍城宗庙去祭祀祖先并加冠配剑,表示他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亲政了。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二、平叛

此时嫪毐见秦始皇加冠并亲政,知道大势已去,惜日的威风将不在有,怎么也坐不住了。于是嫪毐起兵造反。然,嫪毐有所不知小小的赵政心机过人。他早就掌握了嫪毐的一切军事行动计划。

赵政根本没费劲,就一举粉碎了嫪毐集团的一切军事行动。随后,秦始皇将嫪毐一党铲除的干干净净。

嫪毐因为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遭连坐被免职回封地。此外秦始皇还将其母流放到雍城。

秦始皇将母流放的事被齐人茅焦知道后,求见秦始皇并谏言道:

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写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意思是,当今天下,皆以孝为之,大王如此流放自己的太后母亲,若被列诸侯们听说了,谁还会与不孝之子来往?如果天下人都背弃大王,那秦国的统一大业就会变得事倍而功半了。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三、迎接母亲

秦始皇一听,言之有理,马上亲自去雍城,将母亲接回甘泉宫。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秦始皇是个克制力非凡的人。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秦始皇可以放下天大的仇恨与屈辱,真乃王者之心。

其实秦始皇是一个仇恨心非常强烈的人。他小时候在赵国邯郸做人质的时候,谁欺负过他,得罪过他,他都记得。后来在秦国攻下邯郸后,他将那些曾经欺负和得罪过他的人,全部找出来杀了个精光。

可是,现在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的母亲,秦始皇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还是放下了万丈怒火,亲自迎接母亲回宫,这是何等的胸襟,谁与争锋?

再看看同时代的燕太子丹。太子丹和赵政,同在赵国做人质时,太子丹因为有太子身份,所以地位高于赵政。那时因为同病相怜,所以他们俩人交往不错。

后来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而这个时候的赵政已经是秦王了。一个国王能和人质还有什么话讲呢?就为这,太子丹怀恨秦始皇,不顾国家利益,下定决心要报仇,买刺客刺杀秦始皇。

结果惹怒了秦始皇,燕国也就早早地被秦国给灭了。身为储君不能时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和利益,那这个国家灭亡也就是早晚的事。

当然,胸襟不同,志向不同,结局截然相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任用李斯

秦始皇执政刚一年,秦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逐客令”。

事情的起因是,韩国怕被秦国灭了亡国,就派郑国去说服秦王在关中地区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此来达到削弱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秦国不再有能力东出打灭国战。

凡事都有利有弊,就看你怎么用。秦始皇听郑国说关中地区修水利,有利于农业发展。农耕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就是靠农业生产。

秦始皇想统一天下,第一要依靠的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实力上来了,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秦国大兴土木修建水利,也确实消耗了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间谍案暴露

纸包不住火,韩国的这一阴谋露馅了。当时秦始皇震怒,老贵族们因为长期被外来新贵族压制,此时老贵族也乘机跳出来,他们认为这是报仇的好机会。于是纷纷劝谏秦始皇说,外邦士了都是间谍,必须将外邦士子们全部赶出秦国。

郑国见到秦始皇后说,我的确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也确实是来消耗秦国实力的。

但,这样的消耗是暂时的,一但水利工程完工,那对秦国的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而且功在千秋。事实证明郑国渠到现在,中华儿女仍然在受益。

秦始皇听了郑国的话后,为了发展农业经济,为了千秋大业,他决定继续修郑国渠。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二、逐客令

话分两头,还在郑国见秦始皇之前,秦始皇迫于老贵族的压力,已经下达了“逐客令”。这其中就包括正在和郑国一起修水利的李斯。

李斯来秦国的目的就是想干一番大事业,施展他的治国理念,完成他的帝王师的理想。李斯一见秦始皇的“逐客令”,马上给秦始皇上书《谏逐客书》。

秦始皇见李斯的《谏逐客书》,大加赞赏,非常欣赏李斯的才能与好文采,马上召见李斯。经过几天几夜的谈话,秦始皇便认定,眼前这个李斯可以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立马将李斯这个小小的外邦士子提升并重用。

李斯的《谏逐客书》,可谓千古名篇。不只是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李斯懂秦始皇的心,他知道秦始皇要什么,爱什么。所以《谏逐客书》一语中的,把秦始皇的心抓住了。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为秦始皇分析秦国为什么可以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他为秦始皇从秦穆公说起。从百里奚说到商鞅,从商鞅说到吕不韦,从文官说到武将。

更要紧的是,李斯抓住秦始皇的统一理想不放。李斯说:大王如果您只想安稳地守住一国,将外国门客赶走当然可以。

但如果您志在天下,就应该用天下人才。如今您把天下人才都给赶走了,若他们回到母国又得到了母国的重用,这样就等于是壮大了敌国,削弱了自己。

更糟糕的是,您为自己培养了一大批秦国的敌国领导人。逐客当属天下最愚蠢的事。就这样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冒天下之大不韪重用了李斯。

统一天下:从秦始皇的“皇”与“帝”,“理智”与“情感”说起

总结

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之所以不用,那就是因为眼界和志向不同。秦始皇为了秦国统一利益,可以放下仇恨,不计恩怨。燕太子丹不同,太子丹为了报仇不惜牺牲国家、朋友、老师的利益,所以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秦始皇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可以放下敌国间谍之恨继续重用郑国,为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谋幸福。郑国渠也为完成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来看看韩王,他的确是想出了一个消耗秦国实力的好主意,如果韩王能在秦国兴修水利之时,发奋图强,联合抗秦的话,或许历史又有另外一说。

然,其他六国在秦国大修水利之时,不是苟且偷欢,就是你争我夺相互厮杀,闹得鸡犬不宁,相互消耗。

一计两国,不同的用法其结局必然不同。这就是历史,是社会,是天下。谁能把不利化成有利,谁就是天下的主人。这是颠复不破的真理。

#show出历史#

#阅读的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