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官服即古代官員所穿的服裝,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官員的禮服成為了貫穿千年禮儀制度

的重要內容。明朝在蒙古族手中奪取政權後,明太祖極為重視禮儀的整頓和文化的恢復,在強烈的民族情感的影響之下,明朝的服飾多模仿周、漢、唐、宋時期的服制,形成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服飾制度。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堪稱是華夏進古服飾藝術之典範,其官服更是當時材料、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服裝,同時也是封建禮制的一個重要標誌,並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下面,本文就將從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服飾工藝與衍生意義三個方面來與各位聊聊明朝官服的傳統文化

歷史演變: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政治色彩

1、溯源——“禮”制主流思想的產物

要想了解古代官服的起源,首先要從服飾的起源談起。服飾最初的主要功能就是蔽體禦寒和裝飾美化,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與階級的產生,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所應穿戴的衣物也是不同的,就這樣,最早的官服產生了。

早在上古時代,《周易·繫辭》中就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記載,可見隨著國家的誕生與物質生活形式的變化,官服逐漸被作為禮儀和教化的工具,具有了辨明身份的功能。到了夏時朝,官服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

政治色彩,並顯示出了禮儀等級的特點。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此後,在封建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官服形態的演變與發展與儒家思想文化嚴密結合,遵從禮制,體現尊卑有序,被印上了等級的烙印。

2、流變——摒棄胡風,重回舊制

公元1271年,蒙古族建立大元帝國,入主中原後,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民族優越感,對國內百姓實行極不公平的身份等級制度,這自然招致了漢族人民的不滿,也引發了民族矛盾為主體的危機日益加深。

元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加劇,不堪重負的百姓們再也無法忍受來自朝廷的壓迫,起兵反抗。公元1368年,朱元璋帶兵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為了維護統治,重新恢復漢民族文化認同感,朱元璋倡導恢復漢制,提出了“上取周漢,下仿唐宋”的衣冠理念,並對官服裝飾作出了更為詳細的要求,形成具有鮮明特色且十分完備的官服制度。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形制與圖案——明朝官服的審美特徵

1、側耳——物化的文化符號

  1. “寬袍大袖”和“上衣下裳”的民族融合

明代初年,朱元璋對禮部下令建立官服服制,自此,明廷的服制就依從漢制祖律

不斷修訂和完善,雖然上文提到了明朝統治者對蒙元胡風有所摒棄,但其實為了維持國家統治的穩定性與連續性,他們並沒有徹底放棄元制

側耳”的出現就是對服飾傳統進行民族融合的最佳表現,折射出明代體制一統多元的文化氣象,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官服主要分為禮服便服兩大類,側耳圓領袍就屬於是常服的一種,通常它會被穿在褡護(一種短袖襖子或皮襖)外面,並用補子章制相配。

  1. “褒衣博帶”,兼顧實用性與禮制的需要

側耳能夠成為明朝最具代表性的官服結構絕非偶然,其結構的獨特功能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側耳的結構其實是在袍服左右兩側開裾夾縫寬度約為16釐米的長方形側插擺,主要被用於褡護、曳撒、圓領袍三種品類的服飾中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酌中志》中對臣服曳撒的描述為“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顯然,側耳不僅能夠作為官員身份的顯示,其側開裾的狀態還能讓穿著的官員騎馬或者行走時,在保持儘量不露出裡衣的同時獲得更多的舒適度與活動空間,既符合禮制要求同時還兼顧實用功能性,同時,它也佐證了儒家禮制思想在當時是如何嚴格地規範著中國傳統服飾的形制。

2、官服裝飾——設置補子,等級分明

明代官服補子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則天時期,特在官服上繡有文字和禽獸圖案以賞賜文武大臣,明代官服“與唐制同”,只不過把原本繡於袍上的紋飾圖案改成可以補綴在袍子上的補子,這塊貼於大臣們常服前胸後背的繡花織物,直接展現出了大臣品級的高低與權力的大小。

不同職位的官員其補子的圖案也是不同的。文官用具有吉祥忠貞內涵的飛禽類補子,如仙鶴、錦雞、孔雀等,《明會典》中就有載:“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二品仙鶴錦雞”。武官的骨子則是運用一些高大威猛的動物紋樣,如獅子、虎豹等,通過那些獸的形態和脾性來比喻武將的英勇果敢。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明代官服補子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當中“和諧統一”思想的影響,在形式上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對稱均衡,對襟的補服講究胸前左右的紋繡圖案呈對稱分佈。整塊補子多呈方形為主,但方中有圓,一如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這樣在線條審美上的一收一放,一張一弛,融合了古代人民對於天地的理解。

衍生意義——對文化內涵的承載與豐富

1、審美情趣與民族文化的具象化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是集漢風儒學最後餘光的時代,稱得上是古代官服發展的集大成時期,在用料選材裝飾工藝等級標識等方面都超過了以往,達到了其他朝代望塵莫及的水平。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以補子紋飾為例,其上的圖案大多是歷經千年久盛不衰的吉祥紋飾,如象徵光明的寶珠與用以辟邪的艾葉等,這些物品都帶有豐富的文化符號意義,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與精緻華麗的審美追求。

2、政治層面:秩序之美的體現

官服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文化與政治相結合的產物,明朝由統治者親自頒佈與制定的官服是中國曆代官服中最嚴謹與嚴密的,在突出皇權和強調等級差異方面尤為嚴格,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可以說,明朝通過對官服制度的傳承與發展,達到了彰顯統治權力的正統性與合法性的目的,或者說正是因為這種承繼,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核心才得以延綿傳承數載併為各民族所認同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大致瞭解了明朝官服的傳統文化。官服自誕生伊始,便是“

”制主流思想的產物,經過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發展,到了明朝,官服體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論是被稱為民族服飾融合典範的側耳,還是承襲自唐併發揚光大的補子,其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都體現出中國人對禮的崇尚與對美的追求。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此外,明代官服制度的規定之嚴密,體現了一種嚴謹的秩序美感

,在政治層面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易·繫辭》

2、《酌中志》

3、《大明會典》

4、《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