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鄭州12大祠堂

鄭州12大祠堂

1、胡公祠

盤點鄭州12大祠堂

胡笠僧名景翼,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胡景翼跟從馮玉祥將軍參加了鄭州之戰,1924年擔任河南督軍、省長等職,同年4月10日在開封右臂上的疔瘡毒發不幸逝世,年僅34歲。胡生前曾為其陣亡將士在鄭州西郊建冢而葬,後來又在西太康路覓地建祠,選中了老墳崗這片寶地。當時的祠堂規模很小,即現胡公祠大殿西邊位置,老鄭州人亦稱之為胡公祠。當年的小院已經在1981年被全部拆除。胡去世後,祠並未擴建,8年後至民國廿一年(1932年),馮玉祥、張群、張繼等為紀念胡在河南及鄭州的戰鬥業績,力主建祠。

2、列子祠

位於鄭州市東郊圃田鄉圃田村北,前有潮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村東南1公里另有1座小型墓冢及墓碑,傳為列子墓。此祠創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祠曾一度被改為佛寺,明萬曆八年(1580)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並立《重修列子祠記》碑石。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捲棚、左右廂、過廳、門樓15間,呈長方院落。庭前屋後,點綴有幾株青綠刺槐。

3、張氏祠堂

張氏祠堂位於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水牛張村,院門兩側各立有一塊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張氏祠堂現僅存一座正房,座北朝南,單簷硬山式小青瓦屋頂,磚木結構,三開間,帶前回廊,山牆前後的磚雕墀頭造型簡潔,為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原來正房門口左側還立有一通民國時期的《水牛張張氏宗祠碑記》碑刻。據碑文記載,水牛張張氏家族先人於明朝初年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於此。【 詳細>>】

4、白氏祠堂

白家祠堂位於辛店鎮辛店街,坐北面南。大門為牌坊式三券門,頂用琉璃瓦覆蓋。門內向後為大殿,坐落在高臺上。面闊三間,前出廊,硬山式建築,灰瓦頂,正脊中間飾寶塔,兩端為吞脊龍吻。簷下平板枋上有木雕裝飾。西廂三間硬山建築。院內存明、清碑刻4通。此祠堂大門匾額為“樂天祠”,牆上有“樂天故里”碑,為後刻立,主要是慕白居易為辛店名人之名,實際是白氏祠堂。

5、新密鄭氏祠堂

鄭氏祠堂位於新密市嶽村鎮嶽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後多次重修,佔地4900平方米。有門樓、前院、後院、東西廂房、大殿、中庭、戲樓組成,保存較為完整。鄭氏祠堂歷史悠久,保存完整,規模較大,對研究清代建築以及鄭氏家族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6、黃帝會盟祠

五千多年前, 新鄭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出生於軒轅之丘並於此建都,遺留下大量的活動遺址和紀念性古蹟。西泰山就是以軒轅黃帝大臣太山稽的名字命名的,黃帝在戰勝蚩尤在西泰山大會諸侯,定國都、治國策、高舉龍旗一統華夏。戰國《山海經‘中山七經’注》曰:“次太山在鄭,非東嶽之太山。”《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太山之上,架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請角’。”西泰山結合黃帝文化,形成自己之特色,以“百業拜祖”文化為主,擴建黃帝會盟祠。

7、嫘祖祠

嫘祖祠,位於滎陽市環翠峪景區環翠峪村(原廟子)街上,坐北朝南,建築面積2160平方米,長35.2米,寬30.6米,高19.8米。藍瓦飛簷,雕樑畫棟。是當地政府及有識之士集資興建的,歷時十年之久,三起三落,2014年10月建成封頂,經過半年多的內外粉刷、裝修、塑像、彩繪,於今年4月30日(農曆三月十二)廟會時舉行開光典禮,對外開放,結束了近半個世紀來廟子無廟的歷史。

8、程氏宗祠

河南程氏祠堂,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高村鄉馬溝村。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9、鄭州鞏義白沙崔氏祠堂

崔氏祠堂位於鞏義市孝義鎮白沙村北部,坐北向南,祠堂後面緊靠東西向的開洛高速公路,兩側為居民住宅,前面為廣場。據崔氏族人傳說,祠堂始建於明朝。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擴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和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曾兩次重新修葺,2000年初,進行了第三次修葺。

10、鄭州市彭公祠

彭公祠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銘工路北段東側,現人民公園內,落成於1925年10月10日,是紀念彭象乾的建築,故名“彭公祠”。據傳銅像在抗戰中被日軍掠走,原漢白玉碑記“文革”中被毀,彭公祠於1957年併入人民公園。從人民公園西門進入即是彭公祠原址,現殘留大門一座,大殿5間,尚有5座6角涼亭,以及漢白玉碑記殘存一塊。

11、新密郭氏祠堂

郭氏祠堂,位於新密市新華路辦事處五里店村東。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後經兵燹毀壞,清咸豐十年(公元1830)重建,座北面南,總佔地面積920平方米。現存古建築有大門樓、二門、影壁、大殿,大門位於南端正中,兩側有順山房各三間,均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出廊,保存十分完整。祠堂內存有明、清代石碑2餘通,墓誌銘2塊;石獅、石門墩各一對,為明代遺物。

12、馬固王氏宗祠

馬固王氏宗祠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1575年),創建人王汛。佔地二十七畝。現存房子十八間,整體為明代建築格局。正宮兩進,東西廂房,門樓、影壁俱全。碑刻二十餘通,含有宋代蘇頌所撰的王田墓鋕,“狼吞日”的雕塑影壁。宋元明清的神道碑。王氏宗祠坐北向南,由主院和西跨院兩個四合院組成,中間不用圍牆分隔,可自有貫通,只在兩院外圍做圍牆以分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