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中央大學。1937年10月,中央大學開始遷往重慶沙坪壩。學校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系遷成都。此外,中央大學實驗中學,因兩次遭敵機轟炸,已先遷出南京,10月在安徽屯溪開學。南京淪陷後,安徽形勢吃緊,又遷至長沙,最後內遷至貴陽。1946年,中央大學遷回南京,現為南京大學。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武漢大學。1938年2月,國立武漢大學決定遷往四川樂山。1946年6月,武漢大學從樂山遷回武昌珞珈山,現為武漢大學。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廈門大學。1937年9月,日軍侵犯廈門,廈門大學被迫遷往鼓浪嶼;11月間,學校決定遷往福建西部的長汀,並於次年1月抵達。1946年6月,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現為廈門大學。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中山大學。1938年10月,中山大學遷往雲南澂江。1940年,中山大學從雲南澂江遷往廣東省北部的東昌縣坪石鎮。1945年1月,日本侵略者進犯粵北,中山大學不得不再次遷校,學校一分為三,分別遷往粵東各縣、連縣、仁化。同年8月,中山大學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復課。現為中山大學。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西南聯大。“七七事變”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翌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5月,三校遷回原址,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院,現為雲南師範大學。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西北聯大。“七七事變”後,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三所院校遷往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7月,國立北洋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和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在漢中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西北聯大農學院遷往陝西武功,與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稱國立西北農學院,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亦與西北農學院有淵源。1939年,北平師大改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0年,西北師院遷往甘肅蘭州。1946年春,學校師生部分遷回北平,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部分留在西北,現為西北師範大學。西北聯大醫學院獨立,成立西北醫學院。西北聯大文理、法商兩個學院則組成西北大學,隨後西北醫學院併入西北大學,現為西北大學。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浙江大學。“七七事變”後,浙大遷至天目、建德。12月底至次年1月底,浙大師生從浙江建德遷往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10月,遷往廣西宜山。1940年初遷至貴州遵義、湄潭。1946年秋,浙江大學遷返杭州,現為浙江大學。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河南大學。3月,河南大學農學院和醫學院首批遷往豫西鎮平,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及校本部遷往雞公山。同年10月,校長王廣慶將羈留在雞公山的文、理、法學院遷到鎮平,以期在鎮平安定擴充。河南大學畜牧系與西北農專、西北聯大農學院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1939年5月,河南大學遷往嵩縣。醫學院遷到嵩縣城內,校本部及文、理、農三院均到潭頭。1945年4月,河南大學西遷寶雞附近的石羊廟、臥龍寺、姬家殿(現今的寶雞縣八魚鄉)等地暫時安居。抗戰勝利後,河南大學回歸開封。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陝北公學。1937年10月,陝北公學在延安成立。翌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在關中枸邑縣看花宮開辦陝北公學分校。1939年1月,陝北公學總部遷至枸邑看花宮與分校合併。同年夏,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所學校一部分或全部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1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城北十餘里的楊家灣復辦陝北公學(史稱後期陝北公學)。1941年9月,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等校合併成立延安大學。1943年,魯迅藝術文學院、自然科學院、新文字幹部學校、民族學院併入延安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華北聯合大學與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校址在河北正定縣,後遷入北京,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大學遷至西安,現西北政法大學與其有較深淵源。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抗日軍政大學。1936年6月1日,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於瓦窯堡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紅大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七七事變”後,抗大先後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設立了14所分校,遍及華北、陝甘寧、華東等地。抗大總校也曾輾轉於陝北、山西、河北等地堅持辦學,1943年1月返回陝甘寧邊區。新中國建立後遷入北京,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防大學。

  核心提示:在中國,有些大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過,由於當時戰爭等原因,這些大學的地址在發生變化,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的歷史吧。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同濟大學。“七七事變”後,同濟大學遷往浙江金華。同年11月,學校遷往江西贛州、吉安。次年7月,同濟大學遷往廣西賀縣八步鎮。同年冬,再次遷往雲南昆明。1940年10月,同濟大學遷往四川宜賓李莊。1946年4月,遷回上海。現為同濟大學。

【組圖】抗戰時期中國12所大學遷移圖

  交通大學。1938年1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在湖南湘潭覆校。3月,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暫行併入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5月,學校遷往湖南湘鄉楊家灘。隨後,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舉校再次被迫西遷。1942年8月,交通大學總部從上海轉至重慶九龍坡,重慶商船專科學校併入交大。交通大學分設上海、西安兩部分,現發展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1946年8月,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更名為國立唐山工學院,遷返唐山原址辦學,現為西南交通大學,定址成都。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發展為現在的北京交通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