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方言把即墨讀作“濟迷”,是一種古音保留的現象

即墨的讀音,已經算是膠東人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了。在普通話中,即墨讀作“ji mo”,而在膠東方言中,即墨讀作“ji mi”。


實際上,這種讀音現象,並不是現代才被人們關注,從可以查考的史料來看,早在明清之際,學者們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膠東方言把即墨讀作“濟迷”,是一種古音保留的現象

(配圖均為即墨古城風光)

明末清初時的文化名人顧炎武(他始終以明朝遺民自居,因此介紹他的時候,多稱明代顧炎武),一生著述頗多,代表作品除了《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之外,還有一本《唐韻正》(關於《唐韻》的考證),主要研究的是“古音”。在這本書中,顧炎武就提到了“即墨”的讀音。
書中記載:“墨,莫北切,平聲則音梅,列子墨防音迷,今山東萊州人呼即墨為濟迷。”
“切”是古代標註讀音的一種方式,通常是用兩個字各取聲母和韻母,進行發音。“莫”的聲母是“m”,“北”的韻母是“ei”,連在一起就是“mei”。也就是說,在古音當中,墨的發音其實跟梅有點像,有時也讀作“迷”。

膠東方言把即墨讀作“濟迷”,是一種古音保留的現象

顧炎武在這裡舉的例子就是山東的即墨(當時屬萊州府),說當地人把即墨讀作“濟迷”。

根據即墨史志資料記載,即墨系以河而得名,即墨故城就建在墨水河旁邊(墨水河發源於平度,流經平度古峴,古峴朱毛村一帶就是即墨故城舊址。後來即墨城遷至現址,將城邊一條河更名為墨水河,以示不忘本意)。按此推測,墨水河應該也讀作“密水”。
值得一提的是,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古代交通通訊不如現在這樣發達,顧炎武又是怎麼知道山東即墨的特殊讀法呢?

膠東方言把即墨讀作“濟迷”,是一種古音保留的現象

從史料記載的情況來看,顧炎武並非是閉門造車,他應該是到過即墨,有親身體驗之後才寫到書中。
顧炎武本有志於“反清復明”,但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陷入低潮之後,感到苦悶的他,決定雲遊四方。在此期間,他來到了即墨,與當地望族黃家有來往。

膠東方言把即墨讀作“濟迷”,是一種古音保留的現象

後來,他也因為這段經歷捲入了“黃培詩案”(黃培,即墨黃氏家族人物),雖然他辯解與即墨黃家從無交往,但後世學者考證,他本人的確曾到過即墨。因此,在作品當中專門提到即墨的讀音,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根據顧炎武的解釋,即墨讀作“濟迷”,應該是一種漢語的古音保留現象。這一現象,早已有之,沿用至今。順帶著,即墨老酒也被叫做“濟迷”老酒。用普通話讀出來,總感覺差點味道。不過,如今大多數年輕人,已逐漸習慣使用普通話,只是在中年以上的人當中,“即墨”還是叫著“濟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